房友梅
聾生是有需要特殊幫助的學生,他們有健全學生所共通的心理特點外,還有其獨特的心理表現(xiàn):孤獨感、自卑感、依賴、自私、逆反心理、敏感、多疑、社會判斷能力差等。那么,我們該怎樣針對聾生的心理狀況實施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他們解決異常心理帶來的困惑呢?
一、教師應從自身做起,樹立起好的榜樣
有人說特殊教育沒有升學壓力,技術(shù)含量不高,任何人都可以去當老師。其實不然,作為一名聾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求具有普校老師所具有的教師素質(zhì)外,還應該熟練掌握手語,擁有健康的、堅韌的心理素質(zhì),掌握聾生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是和聾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他們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高“情商”的老師會從自身做起,善于控制和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不把生活中的煩惱帶到學校,帶給學生。在教育聾生的時候,有一種方法值得提倡,那就是主動向?qū)W生“示愛”,向?qū)W生打開情感的大門。聾孩子的心靈比較脆弱,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愛,但是由于聽力的障礙,他們感受別人情感的能力又比較遲鈍。因此我們應該經(jīng)常大膽地、微笑地向他們說“我愛你!”,大膽地向?qū)W生表示你對他們的友好和尊重。對犯錯誤的學生,在教育的時候也可以跟他們說明:批評他是為了指出他的錯誤,是為了讓他改正錯誤,是為了幫助他和愛他。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到了溫暖,就會接納教師的情感,抵觸情緒會降低,進而注意自己的言行。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程計劃
(一)開設心理健康課
心理健康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課,它是為開展心理輔導專門開設的一種課程。內(nèi)容貼近學生實際談論的、學生密切相關的、學生最需要了解、有關心理衛(wèi)生方面的知識,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教會聾生學會自省和自我調(diào)節(jié)。課程可以形式多樣,以學生活動為主,重視學生內(nèi)心感悟,積極引導學生運用實際,真誠溝通。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
每一科的教材都蘊涵著豐富的智力價值和精神價值,這需要教師用一顆“慧眼”去發(fā)現(xiàn)、挖掘,讓學生真正的掌握知識,促進學生智慧和人格的發(fā)展。
三、重視對聾生的雙語教學
“雙語”是指“聾人手語+本民族主流語言(中國是漢語)”是讓聾生在掌握第一語言(聾人自然手語)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第二語言(本民族主流語言即“口語+書面語”)?!笆终Z”是聾人的一種特殊語言,是聾人交際和交流的主要工具,他們通過這雙會“說話”的手傳情達意,互相溝通。但是由于健聽人懂手語的并不多,這就阻礙了聾人與健聽人之間的交流。因此,聾教育應該重視訓練聾生看話、聽話、寫話的能力,讓會口語的聾生說出別人能聽懂的話;讓會看話的、會唇語的聾生能看懂別人的話,理解別人說的話;讓會寫話的聾生能用紙和筆與別人進行文字交流。這樣,聾生了解世界,接受信息的范圍將會大大擴展,這有利于他們消除自卑心理,有利于讓他們回歸到主流社會上來。
四、重視與聾生的思想交流,增進情感
聾生的情感反應方式比較直接、強烈、波動大,情緒直接表現(xiàn)在表情和行為上,“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剛剛還是歡天喜地,轉(zhuǎn)眼就憂愁滿面,所以他們極容易與別人發(fā)生矛盾和沖突,引發(fā)出不必要的事端。對此,要求教師放下架子,“蹲下來看孩子”,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與聾生建構(gòu)朋友式的友好信賴關系。友好關系建立以后,在與聾生交流的時候,還要注意方式方法,用真誠的愛打開他們的心扉,引導他們說出所受到的委屈和心中的郁悶,及時開導、抒解他們的心理負擔。平時,可以見縫插針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聾生正視自身殘疾的現(xiàn)實,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陷,教會他們克服耳聾帶來困難,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長處;幫他們分析身邊的人和事,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不能做什么,提高分辨是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五、加強聾生個別心理輔導
在聾校,受學生家庭環(huán)境和入學早晚的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況個體差異較大,對于我國目前所采取的班級集體上課的制度是無法滿足個體心理輔導的需要,這要求學校在課余根據(jù)學生不同的人格狀況、行為表現(xiàn)采取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心理輔導。在進行個別心理輔導時,要消除學生的緊張感,以平和的態(tài)度進行手語和書面語的交流,從中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站在他們的角度去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引導他們看到事情的積極方面和負面影響,及時緩解他們的壓力,疏導情緒,避免不利的事件發(fā)生。
六、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
隨著社會發(fā)展的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聾人的期望值從“殘而不廢,自食其力”,提升到“讓聾人回歸到主流社會”。所以聾校應該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擴大聾生的生活圈子,增加他們與健全人交往的機會,讓他們了解社會,熟悉社會,消除由封閉隔閡而產(chǎn)生的心理誤區(qū),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
七、引導家長協(xié)調(diào)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繼續(xù),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步調(diào)一致,我們的教育成果才能得到鞏固和實現(xiàn)。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該加強和家長聯(lián)系,以家訪、電話、手機短信的形式把學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思想動態(tài)等信息即時地傳遞給家長,讓家長多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自覺或不自覺的參與到教育孩子的隊伍中來,與學校緊密配合,協(xié)助學校做好工作。為了彌補家庭教育的先天不足,提高家長的素質(zhì),優(yōu)化家庭教育環(huán)境,學校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系列活動,如召開家長會,廣泛聽取家長的意見,了解他們的教育需求;組織家長學習手語,使他們學會與孩子交流的工具;開辦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聾孩子的心理特點及教育規(guī)律。同時,要鼓勵家長帶孩子走親訪友、去購物、去勞動等等,讓孩子參與到生活中去,學會生活的交往技巧和技能。
培養(yǎng)聾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態(tài)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我們調(diào)動家庭、學校、社會的力量進行細致的、耐心的、長期的工作。我們老師更應該不斷的學習和探究,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障礙,巧妙的引導和轉(zhuǎn)化,讓每位聾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都能表現(xiàn)出一種適應、和諧的狀態(tài),為將來能自立于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