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梅 李志良 王書珍 方元平 張旭新 金衛(wèi)斌
摘 要: 為摸清英山吳家山森林公園杜鵑的分布和生長情況,選擇不同海拔設置樣方,以杜鵑株數(shù),分枝數(shù),株高、基部蓋度,土壤養(yǎng)分等指標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土壤屬于酸性到強酸性類型,適宜杜鵑生長;不同海拔高度樣方土壤養(yǎng)分沒有顯著差異;隨著海拔的上升,杜鵑分布密度呈增加的趨勢,杜鵑分枝數(shù)及基部蓋度在最高海拔處顯著高于低海拔處,表明本地杜鵑在高海拔條件下生長得更好。研究結果對于認識本地杜鵑生長習性、保護特色生物資源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 杜鵑;海拔;密度;生長性狀;吳家山森林公園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020(2018)04-0060-03
Abstract: Five plot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Wujiashan Forest Park,Yingshan County,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number of Azaleas( Rhododendron simsii ) of each plot, and its distribution density was also calculated. Ten individuals in every plot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number of every trees branches, and the plant height and basal coverage were measured. The soil samples of every plot were collected to investigate its nutrient situ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tive soil was from acidic to strongly acidic and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the azal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il nutrient content at different altitud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Azaleas was increasing, and the number of branches and basal coverage at the highest altitud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at low altitud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Azaleas in this parkgrew better under high altitud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have reference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growth habits of local azaleas and protecting local biological resources reasonably.
Key words: Rhododendron simsii; altitude; density; growth traits;Wujiashan Forest Park
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別名映山紅、山躑躅等,屬杜鵑花科杜鵑花屬(Rhododendron)多年生常綠或半常綠灌木,廣泛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的山丘[1]。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區(qū),杜鵑是灌木層常見的優(yōu)勢種,在開花盛期能夠形成紅滿山坡的壯麗景觀。但這些天然種群的一些基礎性問題依然有待研究,保護這些特色資源就缺乏可靠依據[2]。本文報道的是在大別山主峰之一的英山吳家山森林公園中對杜鵑天然居群進行樣方調查的結果。
1 研究區(qū)域和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概況
英山吳家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鄂皖交界的大別山主峰西南側,地理位置范圍為E:115°46′31.37″~115°50′39.20″;N:31°04′43.20″~31°07′31.60″,占地3.02×104 hm2。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達96%,植物動物資源豐富,有植物一千余種,動物三百四十余種,是良好的“生物基因庫”,也是大別山杜鵑分布比較集中的區(qū)域。
1.2 研究方法
1.2.1 樣方設置
在吳家山森林公園內的周家畈對面的山坡上,從海拔977~1 370 m,每隔100 m設置一個樣方。因樣地坡度較大,地面崎嶇,灌叢較密,采取了多邊形樣方的方法,每個樣方由6~8個點圍成。記錄每個點的經緯度,運用奧維互動地圖瀏覽器(V6.6.0 X64)PC版,計算樣方面積,見表1。
1.2.2 土壤采樣及養(yǎng)分分析方法
在每個樣方內,隨機選取五點,去除地面的落葉與浮土采集土壤樣品,測定樣品中的速效磷、速效鉀、堿解氮、有機質和pH,對土壤的肥力等級進行評估,分析海拔高度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1.2.3 杜鵑調查方法
在所設置的五個樣方內,記錄全部的杜鵑個體(群叢)數(shù)量,計算杜鵑在單位面積上的密度。隨機選取10株,記錄每株的分枝數(shù),測量最大株高,測量每株的基部的周長,換算為以面積表示的基部蓋度。對不同樣方的密度、株高、分枝數(shù)、基部蓋度進行比較,分析海拔因素對杜鵑分布及生長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樣地土壤養(yǎng)分分析
樣方pH、堿解氮、速效鉀、速效磷、有機質測定的結果如表2所示。
土壤pH值的結果在4.33~4.70,顯示本地土壤屬酸性到強酸性類型,除速效磷含量位于中等偏上肥力級別外,堿解氮、速效鉀及有機質含量都是極豐富級別。統(tǒng)計檢驗表明海拔高度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不顯著(P>0.05)。
2.2 杜鵑分布調查結果分析
杜鵑在五個樣方內均有分布,數(shù)量和密度見表3,可見映山紅在海拔1 278~1 370 m范圍內的密度是最大。
在每個樣方內隨機選擇10株,得到杜鵑株高、分枝數(shù)、基部蓋度的結果如表4。
由表4可知,本地杜鵑平均株高在173.6~195.0 cm,不同海拔高度的杜鵑株高沒有顯著差異。平均每株的分枝數(shù)在2.2~12.3枝,基部蓋度在182.5~931.9 cm2,樣方內個體之間的變異較大,最高海拔的個體具有顯著多的分枝數(shù)和顯著大的基部蓋度(P<0.05)。
3 討論與結論
大別山地處亞熱帶北緣,氣候兼具南北特征,自然植被以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混交為主。嚴重的人為干擾活動導致植物群落的喬木層樹種單一,覆蓋度不高,惟其如此,灌叢群落在亞熱帶山地的生態(tài)價值顯得格外重要[3]。近年來,對杜鵑野生種群的研究開始受到重視。中國科學院在湖南大圍山建立了固定研究樣地,謝宗強團隊對該地杜鵑灌叢的群落生物量分配及碳密度、土壤呼吸、群落結構與組成、種群空間格局等進行了系列研究[4,5]。但對于杜鵑在不同海拔上的分布及生長情況,報道較少。
本研究在大別山主峰山坡設置了五個樣方,對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養(yǎng)分測定的結果表明,本地土壤屬酸性到強酸性類型,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鉀極為豐富,且在不同高度上無顯著差異。這為了解杜鵑生境特點提供了新證據。
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海拔升高,杜鵑分布密度呈上升趨勢,且在最高海拔樣方內,杜鵑具有顯著多的分枝和顯著大的基部蓋度,表明杜鵑在高海拔區(qū)可能具有更好的適應性,這與前期采用遙感方法得到的結果也是一致的[6,7]。
參 考 文 獻
[1]耿玉英.中國杜鵑花屬植物[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4.
[2]程德峰.淺談麻城龜峰山古杜鵑-映山紅群落健康經營養(yǎng)護[J].湖北林業(yè)科技,2014(6):62-64.
[3]張薔,李家湘,徐文婷,等.中國亞熱帶山地杜鵑灌叢生物量分配及其碳密度估算[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7,41(1):43-52.
[4]李家湘,張旭,謝宗強,等.湖南大圍山杜鵑灌叢的群落組成及結構特征[J].生物多樣性,2015,23(6):815-823.
[5]張旭,李家湘,喻勛林,等.湖南大圍山杜鵑灌叢木本植物種群空間格局[J].生態(tài)學雜志,2015,34(11):3034-3039.
[6]黃勇奇,羅代清,王云川,等.基于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黃岡市野生杜鵑花空間分布研究[J]. 湖北農業(yè)科學,2015,54(22):5637-5640.
[7]宋婷婷,羅代清,金衛(wèi)斌,等. 基于遙感的麻城杜鵑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湖北林業(yè)科技,2017,46(2):35-38.
(責任編輯:夏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