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攀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河南省骨科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2)
踝關節(jié)為人體承重、完成行走的重要關節(jié),但在日常生活、體育鍛煉、生產勞動中易發(fā)生扭傷。踝關節(jié)扭傷主要臨床表現為腫脹、疼痛及關節(jié)功能障礙[1],其中腫脹可影響下肢血液循環(huán),嚴重者可發(fā)生下肢缺血壞死[2]。踝關節(jié)扭傷在中醫(yī)傷科中辨證屬于“筋傷”范疇,包括除骨以外筋、脈、皮肉損傷[3]。治療以化瘀消腫、行氣活血、通脈止痛為主,主要采用中藥外敷的方式。復方地榆炭膏具有良好的消腫止血功效,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為探究復方地榆炭膏外敷治療踝關節(jié)扭傷的療效及對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選取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踝關節(jié)扭傷伴腫脹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踝關節(jié)扭傷伴腫脹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常規(guī)組,各3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實用骨傷科手冊》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中關于踝關節(jié)扭傷診斷標準;②經踝關節(jié)直接數字平板X線成像系統(DR)檢查,無關節(jié)脫位、骨折情況;③損傷時間<72 h;④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踝關節(jié)處皮膚損傷或皮膚病者;②合并下肢其他部位外傷者;③合并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障礙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及癡呆者;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⑥對本研究用藥使用禁忌或過敏者;⑦不能獨立完成本研究所需評定量表者。
退出標準:①依從性差,不能按時接受治療者;②治療期間皮膚發(fā)生過敏而終止治療者;③治療過程中病情加重,需行手術治療者;④因自身因素,退出治療者。
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消腫方法治療:①予以彈力繃帶制動:外翻型損傷患者,繃帶從小腿內側經踝內前、足外側、足底、足內側向踝內側、小腿外側纏繞,重復纏繞5~8圈;內翻型損傷患者,繃帶從小腿外側經踝前、足內側、足底、足外側纏向踝前、小腿內側,重復纏繞5~8圈。彈力繃帶持續(xù)固定2周。②給予活血化瘀藥物:活血通脈膠囊(山西云中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10880004)3粒,tid,口服1周。③避免患肢承重、活動,抬高患肢,同時進行功能鍛煉。
干預組在常規(guī)消腫基礎上給予復方地榆炭膏外敷治療。復方地榆炭膏制作方法:將地榆炮制炒焦呈炭,研磨成細粉狀,加入適量麻油、冰片攪拌呈糊狀。清潔皮膚后,取適量均勻涂抹于踝關節(jié),用紗布覆蓋后纏彈力繃帶固定。2 d更換一次藥物,連續(xù)外敷1周。如在外敷治療過程中,皮膚出現水泡、破損,應給予生理鹽水沖洗,雙氧水消毒及碘伏消毒處理。
①腫脹療效。參照《臨床骨科》中腫脹分級方法,將腫脹分為0~3級。0級:無腫脹;1級:患側肢體皮膚較健側肢體皮膚稍有緊張,但仍有皮紋,皮溫正常;2級:患側肢體皮膚較健側肢體皮膚明顯緊張,無皮紋,皮溫升高;3級:患側肢體皮膚較健側肢體皮膚明顯緊張,無皮紋,皮溫升高,有水皰。兩組治療1周后根據腫脹分級好轉程度評定腫脹療效:顯效:腫脹分級達到0級,或腫脹分級降低2個等級;有效:腫脹分級降低1個等級,但未達到0級;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疼痛評分。治療1周后,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進行疼痛評分,10分表示劇烈疼痛,0分表示無疼痛。
③踝關節(jié)功能評分。治療1周后,采用下肢功能自我功能評定量表(SAF),對下肢關節(jié)功能和日常生活共20個項目進行評分,每項0~5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④總體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中關于急性軟組織損傷診斷標準,對臨床癥狀和體征計分,包括腫脹、疼痛、功能障礙、壓痛4個方面內容,每項分為無(0分)、輕(2分)、中(4分)、重(6分)。兩組治療1周后根據總積分改善率評定總體療效:顯效:總積分改善≥90%;有效:總積分改善30%~89%;無效:總積分改善<30%。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4.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數據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和研究期間,干預組退出1例,常規(guī)組退出2例。干預組總有效率為97.30%,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疼痛和踝關節(jié)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和踝關節(jié)評分均有顯著改善,且干預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干預組總有效率為97.30%,高于常規(guī)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腫脹療效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和踝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
表4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研究指出,踝關節(jié)急性扭傷后組織滲出物和局部炎癥迅速反應,表現為腫脹、疼痛等[4-5],而腫脹可加重局部炎癥反應,壓迫神經、血管,影響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加重疼痛,影響踝關節(jié)功能[6-7]。扭傷急性期如不能及時、有效處理,可能遺留慢性疼痛,嚴重者可繼發(fā)踝關節(jié)不穩(wěn)、骨關節(jié)炎。如何快速消腫,為臨床治療踝關節(jié)扭傷的關鍵。
中醫(yī)將踝關節(jié)扭傷歸為“筋傷”范疇,筋在中醫(yī)中具有廣泛定義,為關節(jié)周圍的軟組織。中醫(yī)認為,氣血通暢、經脈和利,則關節(jié)通利,如筋脈損傷,則氣血不暢而溢于脈外,為腫為痛[8-9]。踝關節(jié)扭傷為外界暴力或不慎跌倒,損傷筋肉,局部出現腫脹、疼痛,皮下瘀血而活動不利,治療應以內外兼治、動靜結合為方針,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原則。臨床治療常采用中藥外敷,通過局部敷藥達到消腫、改善循環(huán)、止痛的目的。復方地榆炭膏是將地榆炮制成炭并研磨成粉,混合麻油、冰片制成膏劑。其中地榆為君藥,具有消毒斂瘡、涼血止血的功效,炮制成炭,可增加鞣質成分含量,從而增強活血止血的作用[10-11];麻油具有消腫止痛、解毒清熱功效,冰片有揮發(fā)性,可散骨熱。全方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賈洪剛等[12]將地榆炭炒后在外傷腫脹動物中外敷治療,結果顯示腫脹消退,局部和全身炎癥反應降低,證實地榆炭膏外敷能減輕局部炎癥物質滲出,促進腫脹消退。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腫脹療效和總體療效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治療后兩組疼痛和踝關節(jié)評分均有顯著改善,且干預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俞浩等[13]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復方地榆炭膏可促進腫脹消退,減輕疼痛,促進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復方地榆炭膏外敷治療踝關節(jié)扭傷伴腫脹的療效顯著,可減輕疼痛,促進消腫及關節(jié)功能恢復,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