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軍
同事小王最近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一副萎靡之相。有同事提醒他要注意休息,他回應道:“我睡得夠多的了,可不知道為什么,就是提不起精神來?!?/p>
“煲點薏米冬瓜水喝吧!現(xiàn)在是春夏之交,氣候炎熱,多雨潮濕。你這些癥狀,多是因為暑濕引起的?!笨评镔Y格最老的劉師傅說道。
小王喜出望外,連聲說:“好,好,聽劉老師的。”果不其然,兩天后,小王濕去神清,又精神了起來。
真是神奇!冬瓜大家都認識,薏米也很常見,為何有如此良效?
今天,就和大家談談薏米。
薏米是薏苡仁的俗稱,又稱苡米、薏珠子,是一味常用中藥,又是藥食同源的食物。
相傳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奉漢光武帝劉秀之命,率兵遠征廣西,平息南疆之亂。怎奈南方一帶流行瘴氣,軍中士兵染病者眾,患病者手足麻木,下肢浮腫,進而發(fā)展為全身腫脹。中醫(yī)稱之為“腳氣病”。隨軍郎中束手無策,故懸賞求方,最后竟讓一乞丐用薏仁米把此病治好,始有“薏苡明珠”之說。
薏仁米雖非明珠,卻勝似明珠。它入脾、胃、肺經(jīng),利水而不傷正、健脾而不滋膩。生用,甘淡微寒,滲利清補,能清利濕熱、除痹排膿,略兼健脾,濕熱或又兼脾虛者宜用。炒用,甘淡滲利,平而兼補,主以健脾,兼以滲濕止瀉。夏天天氣濕熱,易患暑濕。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肢體困倦。燉一壺薏米冬瓜水,喝后,濕去神自清。
薏仁米,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一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以質地堅硬、光滑者為佳。
做法:鍋里加適量冷水,放入泡好的薏米,大火燒開,改文火煮,待薏米煮熟后加入冬瓜塊,再煮10分鐘即成。
做法:取大米100克、黃芪30克、薏米30克。黃芪洗凈切片,大米、薏米淘洗干凈,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40分鐘即成。
功效:補元氣,止泄瀉。脾虛慢性腸炎患者食用尤佳。
做法:取芡實30克、薏米30克(浸泡2小時),小米100克,加水適量,煮粥代早餐食用。
功效:利濕止帶,對寒濕所致的帶下量多、清稀如水、腰膝酸軟、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伴飲食不香、手足不溫者頗有良效。
你或許不知,連薏米也有山寨品。市面上,就有人將“草珠子”當薏米賣,或混用在薏米中。草珠子和薏米同是禾本科薏苡屬,外形相似,但前者的藥用價值遠不如后者。該如何分辨呢?
第一,看外殼:草珠子外殼很硬,用手無法剝開,而薏米的,殼薄且脆,易于剝開。
第二,看大?。翰葜樽诱w形體較大而圓,薏米整體形體較小而細長。
第三,看顏色:未去殼的薏米,顏色灰黑色,較深,草珠子灰白色,較淺;去殼后的薏米顏色偏青,草珠子仁偏白。
第四,看形狀:草珠子仁整體寬大于長,少見長寬相等;薏米整體長大于寬,偶見相等。
簡單來說,長大于寬的是薏米;寬大于長的是草珠子。
即,身材嬌小瘦長的是薏米,土肥圓的是草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