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芬
摘 要:“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具體在課堂中實施踐行,本文借用水的一些特性,從目標任務的簡單化、過程的隨意化、內容的綜合化三個角度做了一個嘗試性的論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目標唯一;緊抓生成;學科綜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5-022-1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古之圣人對水高度推崇,今天筆者也附庸風雅一番,用水為譬喻,借水說事,來談談對語文教育如何提高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
一、簡單通透,目標明確,任務唯一
孔子論水已經進入語文教材。水可以鉆山巖,鑿石壁,水滴石穿,除了恒久的耐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目標的明確而唯一!
對于語文課堂的目標,教學參考用書會給我們一套較為客觀的設計,其他資料也各有妙招。運用新課標給我們設定好三維目標來設計已經是我們的習慣。
我有幸聽到蘇州名師工作室的高老師上的公開課,講的是《山谷中的謎底》。高老師設計的這堂課目標非常簡單:概括能力的訓練。如果從我們的參考書或者其他的各類指導要求來出發(fā)考慮,會忍不住發(fā)問:是不是單薄了些?會不會撐不起課堂?會不會把其他重點忽略了?聽課后,就會覺得其實我們多慮了。教材里的一篇文章,我們上課的時候不能就把他上成“一篇文章”。他是能夠幫助我達到一個目標的路徑!這篇文章里,什么謎底,謎面,人生哲理,會因為這節(jié)課就要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而就被忽視淡忘了嗎?沒有,他們被揉進了這唯一的一個目標里面,用這一個目標做“綱”,所有的網目都被提起來了!
筆者也親身實踐了就定一個目標來推進一節(jié)完整的課堂。在學習《植樹的牧羊人》一文時,我就設計“探究這篇文章中的人物描寫”一個目標活動。每一處描寫所用手法,每一處描寫所含之情,每一處描寫所要達到的目的,都揉了進去。我發(fā)現,其實課堂并不會因為這個唯一的目標而變得殘缺,反而變得十分充實和生動。學生積極主動去找,不會遺漏一處,也不會走神,走神也會瞬間回來,因為問題就是那么明確啊。
當然,簡單和唯一,并非是要排除掉基本的“讀”和“寫”。我也嘗試過一節(jié)課就只有“讀”一個活動,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上《秋天的懷念》。只有“讀”,也只需要“讀”,其實會變得既簡單又有效,讀出真情,讀出感悟,讀出表達的方法。
單一化目標是切實可行的,最重要的還要講明白它的妙處,對體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思維能力的提升!正是因為有了唯一的明確的目標和任務,孩子們才更會縱情去思考,去挖掘,去找尋不同之處,去求取千篇一律中的那一點點與眾不同,這是一個思維能力的強度訓練,嚴格的訓練。
二、緊抓生成,自由利用,隨遇而安
水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入方為方,入圓則圓,隨意而可塑。課堂也可如此。課預設固然重要,但課堂生成才最可貴,生成討論就討論,意外離題就離題。
每很多老師看過《放牛班的春天》,可能也看過《熱血教師》,大部分類似的作品是由事實改變而來,因為這樣的案例讓所有人感動。他們開始的預設全盤被掀翻。他們原本具有的本領完全派不上用場。于是他們,推到一切,重新開始。走一步看一步,只是每一步都走得比別人用心。他們關注孩子思想的自由,尊重了個體的思維。
“意外”的事故我們盡力去避免,“意外”生成的精彩我們卻可遇而不可求。小學課文有一篇《記金華的雙龍洞》,有一個小的細節(jié),由外洞進入內洞的空隙很窄小,僅夠讓一個人仰臥小船里,由里面的人拉著繩子才能進去。我做教學設計的時候沒有發(fā)現什么問題,但是課堂有個學生提出來:里面那個人是怎么進去的?我一時語塞,后來干脆說,老師也覺得很神奇啊,不如我們就來想象推測一下,怎么通過這個空隙吧!那節(jié)課,我們拋下課本,先畫示意圖,然后小組商討,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們的回答千奇百怪,但也有的很切實可行。不管是哪一種回答,都是思考的積極性被激發(fā)之后而獲得的,思維發(fā)散的結果。畫圖過程中已經把握了游覽路徑這個常考內容。每個同學在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鍛煉了語言表達。自由意識的支配,才會讓學生的言語表達更加精準,更加流利通暢。
一節(jié)課的設計是否精湛,可以說是衡量一個老師是否足夠優(yōu)秀的重要標尺。能夠僅憑教學設計就取勝的老師是我的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每一位老師都應該致力于對教材的研究從而做出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然而有些時候,意外會造就輝煌的成功。放縱“意外”的是“自由”,成全“意外”的也是“自由”,給孩子自由馳騁的空間,他才可能奔跑。
三、開闊視野,善容好納,學科綜合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的胸懷之廣,唯天地可及。語文素養(yǎng),語言,思維,審美,文化,交融揉碎滲透在課堂里,融會貫通方可操作。古人選拔人才,從開始的舉薦賢能到后來的科舉制,這些表達恭德賢良,抒發(fā)治國熱情,具體闡明政治主張的考察方式,在今天,都可以用語文一而概之!我們又為何要讓語文失去了這些流傳千古的品質!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在對以往“重人文而輕工具”弊端的矯枉過正后,很多同行似乎又有些輕人文了。人文如何能輕視?把它從語文中割裂開去,成為獨立的政治思想品德,再想把他重新揉到語文中來,讓學生在語言表達,寫作中體現出來,不是輕而易舉的。價值觀世界觀不端正的習作現在不是罕見的現象。文化的傳承“文史不分家”,歷史的流傳責任,史書去承載,傳統(tǒng)的繼承語文教育也是責無旁貸的。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是為了再學。目標明確的課堂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善于利用課堂的意外生成,可以讓學生自由思考,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廣泛容納學科藝術,可以觸類旁通,傳承文化,提升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