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攀峰
【摘要】清代留下了大批的司法檔案,本文在檔案統(tǒng)計基礎上分析民事糾紛在司法運行層面的樣態(tài),梳理出傳統(tǒng)司法在清代州縣基層司法中的訴訟流程。通過對民事糾紛中的案件受理、司法管轄、案件審判、結案方式等考察,加深人們對古代民事訴訟法律制度在司法實踐運行層面的認識。
【關鍵詞】田土檔案 民事糾紛 訴訟程序
中華法制文明源遠流長,對中國以及周邊國家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司法制度設計上與司法實踐操作中有許多值得當今社會借鑒之處。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中國,穩(wěn)定的地緣血緣關系造就了一個龐大穩(wěn)定的熟人社會,在糾紛的解決上參雜了大量的禮法倫理因素。人們對訴訟告官在思想是排斥的。厭訟、息訟、無訟的思想引導人們對于民事細故少有訴訟,“重刑輕民、重實體輕程序”的認識根深蒂固。這為我們了解古代民事訴訟制度與司法實踐造成了不便。隨著清代司法檔案的發(fā)掘整理,這部分內容的研究越來越多。本文以清代現有的寶坻檔案、淡新檔案、巴縣等檔案的田土細故內容為基礎嘗試梳理研究清代民事訴訟的司法運行。
一、緒言
清代民事糾紛,可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牽涉刑案的民事案件。在所調查有關田土的63起檔案中涉及刑案的4起。我們只討論刑事案件的民事部分。因田土之要而引發(fā)的刑事案件屢有發(fā)生。在所涉田土檔案里,田土糾紛中發(fā)生互毆,重傷、殞命等嚴重情節(jié)當觸律論刑。在調查的檔案中,為了引起重視,使得官方受理,田土糾紛的當事人往往會夸大案情。在涉及毆傷的22起案例中,有的是情實,有的存在情節(jié)上的夸大,有甚者通過自傷上吊來訛賴。其中自傷控告的寶坻檔案中有一起,定為不予受理。上吊訛賴的有兩起,分別存在于淡新檔案與巴縣檔案中。
第二類,純粹的民事案件。清律田土雖多系刑事規(guī)定,但亦有不少的民事規(guī)定,如清律93條附例:“盜賣與投獻等項田產及盜賣過田價并各項田產中遞年所得花利應還官者還官,應給主者給主。”又有清律95條附例“典賣田宅”附例規(guī)定:“告爭家財田產,但系五年之上,并雖未及五年,驗有親族寫立分書已定出賣文約是實者,斷令照舊管業(yè)不許重分再贖告詞立案不行。”此條附例的其他八條多為民事規(guī)范。凡此皆系純粹的民事規(guī)定,純粹民事案件為數更多,因是“細事”,和合為要,強調解決糾紛,恢復秩序。大多是在官員主持下調處和息。法律之援引少,依靠情理與共有習俗處理的多。在所涉及的63起田土糾紛中,要求官員依法裁判,但法律規(guī)定相對粗疏。在具體裁判案件時,與注重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相比,追求秩序的恢復顯得更為重要。官方在處理糾紛時不全是處于保護當事人權益的角度考慮,有時當事人需要對個人利益做一點犧牲來恢復原有被打破的秩序。
第一類民事案件的刑罰大多系笞杖刑,與第二類民事案件一并屬于州縣一級自理案件,原則上堂斷之后即可結案。
二、審前程序
(一)原告、被告、代告、抱告
原告(或原造)有時又稱為“控告人”、“首告人”、“告訴人”、或“具告人”等。被告(或被造)又稱“被論”。依據淡新檔案,被告提出辯訴時,普通用具訴呈人字樣。依實例,往往坊鄉(xiāng)、街莊、番社、郊、商鋪、地方公益團體后公號(業(yè)戶)等,亦為原告或被告。民事案件的訴訟更為突出。
代告與抱告。民事訴訟中牽扯到官吏,官吏應令家人代告《六部成語》注釋為“遣族屬,家丁代為告官也”。清律342條規(guī)定:“凡官吏有爭論婚姻、田土、錢債、等事,聽令家人告官對理,不許公文行移,違者笞四十?!北Ц?,又稱抱呈。清律對具有特定身份之人的訴訟能力特加以限制。清律中有“生監(jiān)、婦女、老幼、殘疾無抱告者不準”的規(guī)定。具體為:“其年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者,若婦人,除謀反、叛逆、子孫不孝,或己身同居之內為人盜、詐、侵奪財產及殺傷之類聽告,余不得告;官司受而為理者,笞五十?!币罁寺赡臧耸陨?,十歲以下,篤疾之人,婦人等四類人施行抱告制度。同時清律第339條附例規(guī)定:“年老及篤疾之人,除告謀反叛逆,及子孫不孝,聽自赴官陳告外,其余公事,許令同居親屬通知所告事理之人代告。誣告者,罪坐代告之人。”上述針對年老與篤疾之人之控告,允許由他人抱告。抱告一方面是對這四類人的限制,一方面是對這四類人的保護。在司法運作層面,抱告制度不限于律條規(guī)定之特殊人群。依據淡新檔案、寶坻檔案涉及田土類的民事案件不屬于上述情形的,仍有抱告制度存在,從訴訟的原始資料來看,不管抱告者為何人,訴訟主體仍是婦女本身。比如《寶坻檔案》第一0一卷五十二號文檔載:“具狀孀婦趙韓氏(年四十一歲,抱呈叔趙莘安)為訴名霸占官房園地反行妄捏控恩訊究事,……氏因其本系無賴之人,素不安分,只得隱忍。詎伊反逞刁將徐富珍父子妄控,似此刁佃霸占官房園地、攪亂分糧,明系欺氏孤孀,使氏糊口無賴,為此叩乞仁明大老爺恩準做主訊究,實為德便”。
從訴狀內容來看,盡管抱告人是趙莘安,但訴訟主體仍然是趙韓氏本人,是趙韓氏本人在訴說“冤情”,而非抱呈以個人身份來代替婦女訴訟,《寶坻檔案》中另一案也可說明州縣官在判案時是針對婦女本人而非報告之人。是故,抱呈關系類似于今天的代理而非監(jiān)護。而婦女出面狀告的多是丈夫死亡或外出等情況,比如檔案里記載的婦女訴訟案件有《寶坻檔案》第一九0卷三四號文檔;《寶坻檔案》第九九卷一五三號文檔;《巴縣檔案》第211—212頁所載之案例。
(二)代書
民人呈控時須有呈詞,不能自寫者多。原因一是民人不識字的情形。原因二是呈詞有著固定的樣式非專門之人難以知曉。原因三戶婚田土案件屬于細事,需要一定的呈控技巧,否則難以受到官府重視,防止批詞不準理。是故,便出現了代書。代書有兩種一種是官代書,一種是私代書。后者因恐有人教唆增減呈詞內容不被允許。呈詞均須有官代書蓋戳,否則不準理。依據淡新檔案代書人要具名,否則不準理。
(三)放告、呈控與批詞
州縣衙門于放告日受理田土案件,但農忙時間排除在外,清律第334條規(guī)定:“每年自四月初一至七月三十一日,時值農忙……。其一應戶婚、田土等細事,一概不準受理。自八月初一以后,方許聽斷。若農忙期間受理細事者,該督撫指名題參?!?/p>
上述規(guī)定亦有例外,當案件涉及天旱爭水,黃熱搶割,墳山土地等案件,即使在農忙時間也應受理。因為此類案件若不及時處理,往往會演化為群毆、械斗等刑案。“農忙雖有停訟之例,亦有不應停之例…….乾隆四年定例,或因天旱爭水,黃熱搶割,爭娶打搶,聚眾打降登事,停訟之時亦應準理。又乾隆十年蔣前院條奏,地方農忙停訟期內,凡遇墳山土地等項,務須隨時勘斷。直至理案件,倘事關緊要,或證佐人等現非務農,即不得以時值停訟,藉詞推諉,亦不得濫差藉候,致滋擾累各等因。俱奉旨通行,遵照在案。戶婚田土似應在應停之內,然搶親、賴婚、強娶、田地界址、買賣未明,若不及早審理,必致有爭奪之事”。作為清律第334條放告的特殊性規(guī)定,乾隆四年的定例正是基于法律在保障農時的同時,對于可能演化成群毆、私斗等群體性事件的危機預防。這一補充性規(guī)定對于社會穩(wěn)定有著重要的作用。
州縣官收呈后,應行批詞,決定是否準理。民事案件批詞亦應依律例決定準理與否,與刑事案件之批詞相同。廳縣官批詞應依據律例決定準理不準理,《大清律例》規(guī)定不準理的情形有:
第一,以赦前事呈控者(參見清律第336條附例)。
第二,呈詞內牽連無辜者(參見清律第336條附例)。
第三,事不干己而呈控者(參見清律第336條附例)。
第四,無故不行親者赍見清律第332條附例)。
第五,被囚禁人呈控者(參見清律339條)。
第六,老幼篤疾婦人呈控者(參見清律第336條附例)。
上述律例規(guī)定在地方檔案的狀式條例里得以細化。雖然各地方政府在狀式紙的背后所寫內容表述不一,但基本上貫徹了律例中案件不準理的法定情形。具體參見寶坻、淡新、黃巖三地的狀式條例。其中有關田土案件批詞不準者的法定情形有:“田土無地鄰債務無中保及不黏連契據者,不準;凡爭控墳穴山場,具應據實直書,如敢以毀冢滅骸盜發(fā)等詞,架詞裝點,希圖聳聽者,除不準外,定將代書究革?!?/p>
(四)管轄
清代刑事訴訟管轄為原告就被告原則;民事訴訟管轄為被告就原告原則;民事案件管轄制度類于今天的案件發(fā)生地管轄原則,不允許原告所在地管轄,嚴禁官員不依法管轄,違者以律論處。清律第332條附例規(guī)定:“戶婚、田土、錢債、斗毆、賭博等細事,即于事犯地方告理,不得于原告所住之州縣程控。原籍之官,已不得蘭準行關;彼處之官,亦不得據關拘發(fā),違者分別議處?!彼拇釋幍乃痉n案還在整理中,就目前整理材料來看康熙年間有運用“移會”這一文書將不屬于轄內的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機關。目前在司法檔案里有關田土的民事糾紛中,鮮有運用“信牌”來指定管轄。
三、審理程序
田土類民事糾紛屬于輕微案件,一般無通稟與通詳,屬于州縣一級自理的案件。州縣官及其幕友共同組成司法官隊伍,司法官在其職掌內主持民事糾紛的解決。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雙方均需出庭,原告缺席視為放置,被告缺席,視為敗訴。訟師與代書都屬于輔助訴訟的角色,與代書不同的是在整個案件訴訟中不會出現訟師的影子與字樣。
(一)承審期限
《六部處分則例》規(guī)定:“州縣自理戶婚田土等項案件,定限二十日完結?!碧厥馇闆r下可以延長。清律第334條附例規(guī)定:“州縣審理詞訟,如遇有兩造俱屬農民,關系丈量踏勘有妨礙耕作者,如在農忙期內,準其詳明上司,照例展限,至八月再行審斷?!?/p>
州縣自理田土案件,州縣官須填循環(huán)簿內,每月月底送上一級衙門查核注銷。這既是上級對下級的業(yè)績考核,也是對戶婚田土案件的一個備注核查,可算訴訟中的法定環(huán)節(jié),清律第334條有規(guī)定:“州縣自行審理一切戶婚、田土等項,照在京衙門按月注銷之例,設立循環(huán)簿,將一月內事件填注簿內,開明已未結緣由。其有應行展限及復審者,亦即于冊內注明,于每月月底送該管知府、直隸州、知州查核,循環(huán)輪流注銷。其有遲延不結,蒙混遺露者,詳報督撫咨參,各照例分別議處?!庇钟星迓?34條附例規(guī)定:“州縣自行審理一切戶婚田土案件,責成該管巡道巡歷所至,即該州縣詞訟號簿,逐一稽核。如有未完,勒限催審,一面開單移司報院,仍令該州縣將某人告某人某事,于某日審結,造冊核銷。如有遲延,即行揭參。”
(二)強制傳喚
清代視戶婚田土案件為輕微案件,予以受理的門檻比較高。受理后,拘提逮捕控告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在寶坻檔案中就一例,“呈控地佃趙明清、趙思印故措租霸地等情一案”中“業(yè)發(fā)天案訊追,屢業(yè)票傳。奈伊等堅抗德不到案……”。最常用的方法是傳喚被告,嚴重的采取看押。由此可見,拘傳這一刑案的處分方式也用在民事糾紛處理中。
(三)審訊
資料中涉及的田土案件形形色色,需要州縣官與官府其他人員參酌情理法與具體情形,詳細推鞠,平衡各方。此外州縣官內心樹立的道德考量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力求能夠恢復秩序。當事人的權益有時候要讓位于情理與州縣官的道德考量。
在這個基礎上州縣官審理田土案件,其自由裁量空間是很大的,對于陳年積案的審判,更多的在于追求“結案事了”?,F引用一則爭墳案件說明。
滇南張靜山由進士為蜀中令,所至興誦洋溢,計典屢膺上考,道光乙巳夏,以蓬州牧特擢新安守。甫下車,有兩姓爭墳相控者,稽核舊牘,自嘉慶甲戌年興訟,至是已三十余年矣。張詫問書吏,何遲就不能判斷,書吏對謂此案,每新太守蒞位,例來互控,緣兩姓俱無契據,無從部決,只合置之不理。張叱日:“天下豈有三十余年不結之案?!绷⒚鼈髦I兩姓,五日后登山驗看,聽后判斷。屆時,親自登山訊斷,兩姓俱至。內一姓系望族,其人納資以郡丞候選,衣冠華美,容止甚都;一姓系老諸生,年已七十許,貌甚儉。太守大聲諭之日:“汝兩姓為祖興松,歷久不懈,孝思可嘉,惟聞自經具控,彼此阻祭,為汝祖者,毋乃餒而實甚,汝心安乎?”兩姓皆伏地稽顙,唯唯請罪。太守笑曰:“吾稽舊牘,見汝兩姓各執(zhí)一說,皆近情理,所恨兩無契據耳,既思一切事,有一是,必有一非。有一真,必有一偽。昨夜夢冢中人至,自稱為某某之祖,被某某誣控,求我判斷,我也許之矣!顧一經明白宣示,即偽既分,是非立決,此后是其子孫,方準登山展祭;非其子孫,即不準過問。吾憐汝兩姓皆系孝思,勞苦多年,孰是孰非,孰真孰偽,皆當別祖。吾再明白宣示,過此以往,兩造不能并至此隴矣,汝兩人以為何如?”兩人皆稽顙對曰:“謹從遵命?!庇谑囚b拈,老諸生居先,郡丞次之,老諸生乃勉整敝冠次且走伏墓前,草草三叩首畢,起身干哭,顏色扭捏,口中喃喃,不解所謂。太守笑謂郡丞曰:“渠已別墓,次至當輪至汝矣!”“子孫為祖宗興訟多年,不辭勞苦,今郡伯勒令別祖后,一言判斷,究不知真?zhèn)问欠强煞癫恢?,倘所夢不實,為子孫者,此后不能與祭矣!興念及此,能勿悲乎?”言畢,痛苦臥地,暈不能醒,斯時觀者如堵,見之無不惻然嘆息,太守笑謂眾曰:“觀兩人別祖情形,真?zhèn)问欠侨瓯娙水敼灿髦?,尚待吾明白宣示乎?”眾人等羅拜對日:“微公言,小人等皆喻之矣!”因共贊郡丞為真孝子,而不直老諸生。太守命眾扶郡丞起,拳拳契慰,老諸生惶惶俯首,嘿無一語。太守謂老諸生:“汝別墓情形,眾目所見,撫心自問,尚有何說?”老諸生汗流滿面,自稱知罪。太守笑日:“汝既知罪,吾亦不笞汝,但自今以后,憑眾判斷,山歸郡丞,毋得再訟,汝心甘乎?”老諸生唯唯聽命,誓無反復。太守乃親筆書判,令兩姓匭押,三十余年難了葛藤,一日斬絕,眾口稱快?!睆陌讣奶幚磉^程來看,顯然司法官的審判技巧起到了關鍵作用,而有關舉證、質證等審判環(huán)節(jié)與程序可以略去不提。司法官作為智者決案的典型,似乎并不符合司法審判“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要求,司法官的審判以合乎民心為準,少了對于預設結果的進一步求證。
王植對田土案件的審訊經驗總結,有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審訊情況?!皯籼镏A惟查印冊,丈量有冊,墾報有冊,過戶有冊,實征有冊。數冊互參,核其年月;冊皆有據,察其后先;田土淆混,核其四至;四至相類。核其形圖;形圖不符,勘其現田,此其法也。墳山之訟,問其戶稅,有官有私,閱其形圖;相近相遠,質之山鄰;何時殯葬,經祭何人,就供問證,以圖核詞??逼湫蝿荩缘睾藞D,聚族之葬,他姓莫參,眾姓錯葬,略分界址。穿心九步。以為成規(guī),……卷約賬簿,真?zhèn)伍g雜,字有舊新,紙有今昔,蛀痕可驗。長短可比,如其偽契數張同繳,年月相隔,紙張一色,必有贗契,如其偽帳數年完欠,一筆寫成,字跡濃淡,亦恒相近,必有贗契,加以面試,當堂授筆,縱有偽捏,可辨筆姿,此其法也。非買言買,非借言借,非償言償,則當研審。立契何地,交銀何色,成交何所,同見幾人,隔別言迅,供必不符,再令同質,虛實難欺,此其法也。……皆所閱歷而得也。”
(四)堪丈
民事案件無查驗、檢驗,與之相對應的是堪丈,在田土案件中堪丈甚為重要??罢杉床榭被蛘闪刻锏?、房屋、墳地、山場地、灘涂。
田土案件之堪丈,通常由州縣官、縣丞、巡檢、典史等官吏為之??罢蓵r州縣官須帶畫工及丈手,有文描述說“官下鄉(xiāng)踏看水災旱災山場墳墓田塘水路等事,須分戶房工刑兵畫工辦理。若下鄉(xiāng)者,務要分隨畫工前去畫圖,若有丈量處,帶有丈手?!蓖糨x祖論及勘案宜速結,且不宜臨期更改,主要是為了提高辦案效率,有利于快速化解爭端,強調辦案公信力,避免事件惡化。“事關田房墳墓,類須勘結。官事甚殷,安能日履山澤,且批勘以后,凡遇催詞,無可費心,故批勘最易,不知疆界不清,每易釀成他故,如案圖辯址,核計角鱗弓口卷冊著者,或批斷,或訊斷,自能折服其心。不得已而批勘,必須為之速結,所全不少。至示堪有期,勢必多人守候,尤萬萬不宜臨期更改?!?/p>
四、審結程序
(一)調處與和息
田土案件每經調處而和息,調處和息案件之比例占據總案件的11%。州縣官可批令親族、紳耄調處,或親為調處。不涉刑事的田土案件多以州縣官親自主持調處,田土類案件由州縣官主持下的甘結約有7件,所占比例在案件審判結果中所占比例不大。分析其原因在于:一個原因是田土案件多產生于族內,或村內,在訴訟糾紛之前,族人與士紳多有說和,其能來訴訟多為已經說合失敗的案件,其調處難度超出了民間力量介入的調處;另一個原因在于田土作為農業(yè)社會的命脈,田土對于農民來說屬于生存的依附,為了田土很多當事人不惜人身安全去主張地權。如果再加上家業(yè)祖墳等倫理因素進入,案件就更為復雜。正因如此,才引發(fā)了資料中的田土案件涉及毆傷的案件占據多達70%。更有甚者,以命換地。例如,《巴縣檔案》中“婦李易氏因霸種石正棠田業(yè)被斥氣忿自割身死一案”。再如,《寶坻檔案》“照雙王寺莊孫習讓因地主僮富貴捏控霸占地墾租自縊身死一案”。
(二)堂斷、執(zhí)行
戶婚田土案件,州縣官堂斷(又稱堂諭)之后,即可結案無需復審。堂斷須依律例,律例未規(guī)定時,依靠情理斷之。
《淡新檔案》二二五一三號“據首保炮臺腳莊村民謝媽愿告林治等糾占田一案”中堂諭為:“訊得謝媽愿租業(yè)在十塊莊,林蘇氏業(yè)附近沙侖,向前憲判斷甚為明晰。惟沙侖接連尚有荒埔一段,年應納明志書院洋銀念元,至今兩家但不承管,是以涉訟。至控告林治,訊并無田產,各呈契據,與謝媽原并無交涉,著令照現在各管各業(yè)。至荒埔一所,即飭原差卻查上稟復,再提彭老邦訊究。此判,出結完案。”
嚴格依律例評斷的案件在材料里共有7起。系情理斷案的田土案件有45起。州縣官堂斷后當堂作出讞書的有11起。下引用《巴縣檔案》載一則案例說明州縣官堂斷田土案件:“縣正堂判詞:查馬文學具控趙世祥等砍樹兇傷一案。緣馬文學之祖馬之驥價買趙貴廷田業(yè),趙姓原有墳塋在地界之內,趙貴廷之孫趙世祥因近墳四處,均載有柏樹,未定界址,于本年八月二十日砍樹十一根。經雍正六年長手霍行吉勘處,議將所砍墳塋前后樹五根給趙世祥,其所砍左右樹六根給馬文學之叔馬維勛等。詎趙世祥不允,輒將樹十一根售賣。至二十三日,趙世祥等復往砍樹,被馬維勛等向阻,致相爭鬧。經張三麻等勸散,馬文學隨即具控。奉發(fā)集訊,各供前情如繪。復查趙世祥始以界址未定砍伐樹株,情尚可原,迨霍行吉調處已明不即依允,輒將樹木盡行售賣,復往砍樹,以致馬維勛等向阻。又恃強毆傷馬維俊頂心偏左,雖無自認毆傷供詞,而鄰佑霍朝吉等當時目睹有傷,供證確鑿。憲政雖傷已平復,實屬滋事,應請將趙世祥重責十五板,以為兇頑者戒。張三麻等訊無助毆情事,應毋庸議。趙世祥所砍樹木,應照霍行吉處議賠還。當飭趙世祥限十日內,繳錢二千文給馬文學具領,取具限甘各結存案”。
民事案件力求“案結事了”,追求司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在對案件的執(zhí)行上規(guī)定了一系列制度,對于不執(zhí)行者給予一定的處罰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民事案件主張案結事了,往往不是嚴格按當事人自身利益出發(fā)來解決的,而是尋求矛盾結局的平衡點,雖說不類于近代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作法,但對案件糾紛的順利解決是很有幫助的,體現在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往往比較順利。
研究資料多是州縣一級的司法檔案,田土案件屬于州縣自理訴訟,即州縣官全權審理的訴訟。州縣官對此類案件不需要上級的批準,只是定期向上級報告受理、審結案件的數目及案件處理結果。通過此途徑,上司可經常了解州縣審理的訟案。
五、上控
州縣官審理民事案件不公開或不為審理,民人亦得上控。“赴上控告者,查系原為在縣上控告,即系越控,或予責處,或批赴縣具告。已告而為審者,上司察核月報冊內,如捏造已結,立即指名行提縣丞糾處,如原造未完,即發(fā)簽勒限十日內審結,于該月自理詞訟內,登復某日完結字樣通報。至于已審斷結之事,如所告情事已無可疑,即可指明批駁不準。如尚有可疑,為甚平允,止批仰某縣送卷查閱。該縣止須將審后粘連之卷,即日送詳。詳文止須數句,不必錄供敘案,上司查閱,斷案平允者,將卷隨詳批發(fā),并令將刁告之人提到責處,不須再審。如不平允,然后提審。赴司道以上具告者,將縣卷發(fā)府提審改擬,知府審明,止將讞語敘之,連縣卷送閱,不必敘供具詳,以省繁牘。但不得仍發(fā)原衙門,致滋回護冤累,如此分別辦結,層層責成,官無濫準批查之煩,民難施呈捏詞翻告之計矣。”
民人如為京控,都察院、步軍統(tǒng)領衙門收呈之后,通常發(fā)回本省復審,并不送交刑部審理。清律第332條附例規(guī)定:“至錢債細事爭控地畝,并無罪名可擬各案,仍照例聽城防及地方有司自行審斷,毋得概行送部?!敝档靡惶岬氖牵俜綄τ谠郊壴V訟是嚴禁的,四川冕寧檔案里越訟的信牌,四川寧遠府正堂杜某頒行的“飭冕寧縣為嚴禁刁誣越控以安生事”可以說明這一點。
六、小結
“惟事之至,繁于詞訟,詞訟之難辦,基于田地?!碧锿令惷袷录m紛作為清代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組成,既有著從實體法的規(guī)制,也有著程序法的規(guī)制。田土作為清朝農耕社會的重要資源,由此而引發(fā)的民事案件在司法檔案中占據一定的比重,從田土類案件的審理中可以考察相關民事法律的實施與相應法律程序的運行。
回顧整個訴訟進程,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首先旨在引起官方關注。百姓的田土糾紛若限于民事領域則屬“細事”,一般不為官方所關注。為求得事件的解決,當事人一般會采用自為的救濟。在自為救濟中訴諸于鄉(xiāng)俗公約的是非標準和民間組織的民間力量。若是得不到解決則會訴諸司法,為增強受理可能性則采取訛詐起事以求官方關注。訛詐雖為制定法所明禁,也為司法檔案中記載的狀式條例所明禁,但屢見案端,除去訟師慫人涉訟因素外,原因還在于訛詐與否需要進入案件審理中方可查明。在司法的受案范圍上制定法層面與司法檔案中觀察到的法律實施層面存在不同。
在訴訟審理的價值追求上“案結事了”被特別強調。究其原因:從表面上看來,清代的司法審判在處理民事糾紛時發(fā)動調解、司法官以官長身份訓誡說服、調處和息等舉措旨在發(fā)動當事人尋求和解和主動執(zhí)行的意愿,力求案結事了,追求司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從根本上來說,田土對于農業(yè)社會的作用不言自明,田土糾紛對鄉(xiāng)間秩序產生的阻礙是州縣官在司法審判中首先考慮到的,所以在審判田土案件時更多考慮的是鄉(xiāng)間寧靜秩序的維持。這在法則上更符合當時社會秩序正常運行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