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王健 姬春炎
摘要:本文根據對國內圖書線上線下消費的對比和國內現代書店模式的分析概括了當今社會書店的發(fā)展趨勢,對這場“變革”中的幾種出色的書店模式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簡述了這些優(yōu)秀案例的風格與特點。
關鍵詞:書吧設計;室內設計;實體書店
在網絡書店價格戰(zhàn)的沖擊下,北京老牌書店風入松書店、國內最大連鎖光合作用書店先后關閉,知名書店三聯書店也在廣州黯然離場。實體書店之所以進入“倒閉潮”,一方面是由于大量人群已放棄實體書閱讀轉為選擇了便利的網絡圖書閱讀;另一方面是因為網上書店的價格優(yōu)勢吸引了大量的購書者放棄了在實體書店購買圖書。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書店傳統模式已經過時,從而產生了一個新興名詞:“書吧”。國內的書店紛紛在形象和功能上做出了改變。
一、新式連鎖書店的涌現
在2013年,有“中國最美書店”之稱的上海鐘書閣獲得了“PERSPECTIVE AWARD 2013最佳商業(yè)室內設計大獎”的稱號。鐘書閣現已在上海、杭州等地開設多家分店,在實體書店正受到便攜的網絡沖擊地位岌岌可危的當下,它逆流而上,試圖以建造出最美書店的方式來喚醒人們曾經對于讀書的美好回憶和憧憬。與此同時,鐘書閣不僅成為了申城引人注目的文化地標,還被視作中國實體書店轉型的一個標桿。
鐘書閣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其中一點原因便是它因地制宜的獨特風格,鐘書閣泰晤士店的屋頂便是以哥特式的梁架作裝飾,店內的裝飾也大多以西方和中式相融合,與泰晤士小鎮(zhèn)的英倫風渾然一體,而它的獨特更是隨處可循,一樓設置為“九宮格”形式,每一格都在擺放著不同類別的書籍的同時又擁有著獨一無二的風格,一樓和二樓銜接處被設計師營造成了書的殿堂,平凡的樓梯間被繁多的書籍裝飾得神圣而又莊重,地板以透明玻璃做鋪貼,玻璃下方也布滿了書籍,正是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鐘書閣最有名的是它大面積的鏡面吊頂,使原本并不寬敞的空間在視覺上擴大了不止兩三倍,大量玻璃元素的運用,使圖書和裝飾品、家具、燈光反復反射,站在鐘書閣,仿佛置身于一個繁花富麗的“萬花筒”世界。當被問到“‘鐘書閣想為讀者營造一種怎樣的體驗”時,鐘書閣的設計者答道:“對文化的膜拜,對書籍的尊重,對情感的發(fā)泄,對靈魂的交代?!?/p>
二、多元化經營
方所不僅是一家書店。方所的創(chuàng)始人毛繼鴻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愛書人,但圖書在方所卻并不是唯一的主角,方所集書店、咖啡、展覽空間、美學生活與服飾時尚等混業(yè)經營為一體,設計者試圖將方所打造成未來生活模式的范本,所以方所是一家多元化經營的企業(yè)。
方所創(chuàng)始人的初衷,是想要建立一個文化平臺而非普通書店,因此方所的功能區(qū)分種類格外多。成都方所占地龐大,建筑外高聳的墻體上嵌著巨大的星線圖,與室內的主題相呼應。走進方所,高達8米的挑高,37根高聳又奇特的立柱和地面上鋪設的星軌圖,讓人仿佛置身于魔法的殿堂,室內材料以水泥地為主,大量運用了木材,木材與水泥地的結合契合自然,生態(tài)感十足,室內整體采用了灰色的中性色調,連服飾區(qū)的商品都以棉、麻為主要材料,棉麻色搭配室內的中性色相得益彰,非常協調。其他功能區(qū)的陳設品也大多選用木制品,現代都市人們大都喜愛接近自然,整個方所仿佛是一個天然的魔法古堡,吸引著每一個向往自由的人前來讀書。
詩人也斯為方所贈語:“但愿回到更多詩歌朗讀的年代:‘隨風合唱中隱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聽。”
三、傳統書店的重生
說到傳統書店,人們可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它—“新華書店”。每個人對新華書店的印象無非就是千篇一律的老舊紅底白字招牌、毫無美感的書架、毫無特點的裝修和因為無處可坐而坐滿一地的青少年。拿新華書店做案例分析,是用來做反面例子的?非也,新華書店也將迎來柳暗花明的新生。
2016年在保定開設的以“新鮮空氣(02)”為主題的新華書店將打破人們對新華書店的陳舊認識。如果不是門頭上醒目的“新華書店”四個大字,也許更多人會誤以為這是一家品牌休閑空間。為了突出自然主題,整個空間采用了大量的木制家具,建筑最外部,密集的木條橫向嵌在鋼架中,陽光被分割成無數個線條松散柔和地落在室內,玻璃幕墻外一個栽著枯樹的人工鋪沙的園景,也為室內帶來別樣的景致。
重生的新華書店在功能上也打破了傳統新華書店的舊模式。坐閱區(qū)已經成為新式書店不可缺少的功能區(qū),“新鮮空氣”他不能例外,店內設置了休息區(qū)、咖啡店和日式茶室,在這個實體書店難以生存的環(huán)境下,新華書店打破傳統模式,以新的形象和體驗迎接新的社會,這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
四、結語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時代特色,一個優(yōu)秀的作品再過于標新立異也不會跳出時代所畫的構圖,現代書店的商業(yè)特點顯而易見的迫使它不能夠局限于單一的圖書售賣功能,哪怕是受到國家扶助支持的新華書店也開始向多元化書店轉型,而人們審美和精神世界的提升也促使每一個設計師設計出更具獨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