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
摘要:人物傳記類文言文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高考的難點,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往往先講作者,時代背景,然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講授語法,劃分段意。一篇文章講下來,老師灌輸?shù)亩啵瑢W生的腦子裝的也多,但是學生只是機械性的記憶,整體效果很差,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嚴重下降。在核心素養(yǎng)價值觀下,如果教師還停留在在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模式基礎上,不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很大的危害。我們現(xiàn)階段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的學習,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融入一定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人物傳記類;文言文教學;激發(fā)興趣;歷史背景
正文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而作為人物傳記類文言文又是人教版語文課本古詩文單元的重要內容。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實現(xiàn)有效的人物傳記類文言文教學呢?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思考和體會。
一、以史釋文,用翔實可信的歷史背景去激發(fā)他們的文化興趣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文史是一家。在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這一點。學習古代人物傳記,輔助以真實生動的歷史背景,那么學生就不會對文章內容及作者思路的理解把握不好而有偏差。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查詢該作者的生平資料和寫作背景,既能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能讓學生聽老師講解歷史背景時和自己所收集的內容作以對比,加深學生印象。例如講授《項羽之死》一文時,對《鴻門宴》到《項羽之死》這一歷史背景必須講透,項羽西入咸陽殺子嬰燒宮室,掠奪財寶、美女東歸。項王打算自己稱王,就先封手下諸將相為王,立沛公為漢王,統(tǒng)治巴、蜀、漢中之地。又把關中分為三塊,封秦朝三名降將為王以阻斷漢王的東出之路。遷義帝到長沙郴縣,擊殺義帝于江中。有的諸侯認為封的不公平,開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東進伐楚,離間君臣關系,項羽漸漸處于劣勢。后劉邦和項羽講和,劃鴻溝為界。但劉邦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繼續(xù)攻打項羽,一直追到陽夏以南,會和韓信、彭越,大敗項羽。學生弄清楚了劉邦和項羽爭霸的歷史背景,對理解《項羽之死》的內容是大有幫助的。
二、激發(fā)興趣,恰當?shù)脑O計問題,營造良好學習的氛圍
現(xiàn)在中學生有所謂的“三怕”,文言文就是其中之一,對文言文的閱讀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特別對人物傳記不感興趣、在文言文學習上下了功夫花不少時間和力氣,但結果總不甚理想。針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上以趣為中心,然后以趣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才能讓學生喜愛文言文,進而打破文言文教學的“沉悶、冷場”局面。例如講授《荊軻刺秦王》一文,教師可先由荊軻藝高還是藝疏入手,告訴學生荊軻刺秦王,圖窮匕首見。荊軻一把抓住秦王,用匕首刺去。這時的秦王根本沒有想到荊軻會來刺他,大腦沒有反應過來,只是本能地掙扎。殿堂里站滿了大臣,但他們都被這意外事件驚得目瞪口呆,一個個都呆然木雞。這時荊軻刺秦王是極易得手,但荊軻沒有刺,只抓著秦始皇不放。在馬上可以殺死秦王的時候,荊軻卻沒有刺秦王,為什么?是荊軻發(fā)生了惻隱之情嗎?然后在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趣味中去探究,害怕不害怕,不完全取決于一個人的膽子大小,應更取決于他的覺悟和決心。荊軻是個“士”?!笆俊笔谴呵飸?zhàn)國時期特有的一個社會階層。這種人剛開始進入公眾視線時,是一窮二白,沒有什么財產,沒有什么社會地位,兩手握空拳,什么都不是。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飽學之士,對天下大勢有著獨特的、精透的見解。誰如果用上這些人,往往可以做到富國強兵或者獲取巨大的利益。這些“士”游說成功,本人也可直上青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秦國的商鞅、范雎、百里奚,魏國的龐涓,齊國的管仲,吳國的伍子胥,趙國的毛遂、蘇秦就是這些“士”的優(yōu)秀代表。由此學生產生高漲的熱情與濃厚的興趣,從而引發(fā)迫切學習的強烈愿望,激發(fā)學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課堂上主動進行探究學習。
三、學以致用,引經據(jù)典,用古代知名人物的經典事跡充實、豐富作文內容
人物傳記類文言文文本中涌現(xiàn)無數(shù)的中華優(yōu)秀人物,他們或者以天下為公,不計較個人恩怨,例如辛棄疾、譚嗣同等;他們或者淡泊名利,為官清廉,與百姓打成一片,例如王維、司馬光等;他們或者生性豁達,固守節(jié)操,例如莊子、陶淵明等;他們或者有經邦濟國之才,英雄無用武之地,例如屈原等;他們或者能言善辯,口若懸河,智謀過人,例如觸龍、鄒忌等;如此等等。尤其司馬遷的“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每當讀到這些選段,文言文特有的簡潔而又魅力十足的語言總能激起我們思想情感的共鳴。這對于渴望理解和人生觀塑造初期的高中生來說,這些材料非常具有很強的震撼力。我們可以適時的把它們作為學生作文中的題材,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廣度。鮮活的事實要比空洞的編造效果要好得多。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根,人物傳記是實現(xiàn)文言文的重要載體。
在新課程理念下,要實現(xiàn)人物傳記類文言文的有效教學,就是要在傳統(tǒng)文言文模式基礎上,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讓教師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怎樣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又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達到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文言文教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