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
古代中國有一個國王,能力不濟,糊涂得要命,經常做傻事,做了傻事后又經常向大臣和王后承認錯誤。此人好大喜功,喜歡大排場,每次碰到不懂的問題就問成百上千的門客,門客們你一言我一語,他也就沒了主意。于是,國王娶了兩個妻子,一個美貌無比用來顯擺,一個丑陋無比卻很有主見,這個國王在任的時候卻也平安無事。
國王有個兒子,英俊瀟灑能武善斷,兒子繼位后,挨個考核老國王留下來的成千才子。就這樣,最終只剩下真正有能力的幾位大臣。不僅如此,兒子也只結交了父親留下來的眾多朋友中的幾個。后來,小國王重用的宰相造反,差點要了自己的命,選拔的外交大臣也是外國的間諜,自己結交的真正朋友最終殺了自己。
兒子呢,叫齊閔王,重用的宰相叫孟嘗君,那個外國間諜叫蘇秦,要小國王命的是楚國將軍。老國王呢,叫齊宣王,重用了一批文學游說之士,著名的有,孟子、荀子、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huán)淵等,后世稱這些人學習的地方為稷下學宮,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也孕育了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最精彩的時段,糊涂的齊宣王成就了齊國最強盛的年代。
如果大家不明白,那么好,關于這對父子有一個被韓非黑得最狠的成語“濫竽充數”,韓非為秦國服務,黑齊國理所當然,但正是當年齊宣王收留了韓非和李斯共同的老師荀子,而齊閔王繼位以后被黑的“南郭先生”去了哪里呢?歷史告訴我們,去了呂不韋的門下,也就是與韓非做了同學。
對于濫竽充數的故事,我從小就懷疑,交響樂最忌諱雜音,比獨奏難多了,愛好交響樂的齊宣王如何識別不了南郊的鄉(xiāng)下人彈棉花的聲音?與我一樣有這樣疑惑的,我想一定包含一百多年前的袁世凱。1895年,袁世凱小站接受任命,開始練兵,他發(fā)現甲午戰(zhàn)爭中,無論是軍事裝備還是作戰(zhàn)謀略,單項技能一點不差的北洋水軍為何就一敗涂地?袁世凱認為軍隊訓練打仗是一場合唱不是獨奏,于是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德國軍隊的訓練體制,建立一個以合奏為基礎的“軍樂團”,取消了由“角兒”組成的戲臺班子。袁世凱建立了中國第一所以現代分工為基礎的軍事院校,舉措大致如下:
(1)建立一套軍事院校的培訓體系,中國軍隊的士兵的晉升第一次不是由打仗勇猛決定,而是由專業(yè)素養(yǎng)決定。
(2)建立一套近代陸軍的包含招募制度、組織編制制度、軍官任用和培養(yǎng)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糧餉制度等內容的建軍方案。
(3)創(chuàng)立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軸重等諸兵種的合成軍制,這是中國的兵制第一次和西方各國的兵制接軌。
(4)制訂了一整套如訓練氫氣球釋放、在炮場上訓練單炮、在校場訓練打靶、一起做部隊機械體操、在廣闊地區(qū)進行軍事演練的模式。
這樣,只用了幾年時間,全國的新軍就完全控制了大清的軍事中樞,為后來的辛亥革命成功奠定了最重要的軍事基礎。之前,清軍的組織是毫無專業(yè)配合的,之后中國逐漸有了現代的軍事訓練體系,原因何在?其實袁世凱不過是采用了齊宣王的策略而已?,F代軍事訓練體系沒有在中國誕生,不僅僅是韓非子誤導使然,農耕文化的基因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其實,在齊宣王在位前的100年,齊國人孫武就幫助吳國建立了近似現代的軍事演習系統(tǒng)。蘇州的穹窿山,海拔雖然只有300多米,卻是平地起坡,非常方便指揮和撤退,孫武就直接向吳王演示了如何指揮戰(zhàn)斗。孫武和伍子胥一道,充分考察了地理和水文條件,認為太湖東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間(西面有湖泊、丘陵為屏障),不利于楚國進軍,且能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吳中平原土地肥沃,是魚米之鄉(xiāng),正是絕佳的大后方。而胥江通航在當時意義重大,吳國的舟師可直接出現在安徽蕪湖市附近的大江之中。據說當年吳國六萬水軍,由太湖出發(fā)沿著胥溪悄悄西進,突然出現在巢湖楚軍面前,結果五戰(zhàn)五捷,攻破楚都郢。另外,蘇州西南方向陽山產白泥,“可用泥墁,潔白如粉,唐時歲以供進”。天平、靈巖等山產花崗石,洞庭西山、光福、鄧尉等山產的石灰石,堯峰山產的黃石以及太湖沿岸和湖中洞庭西山等島嶼上出產的太湖石等,城市和軍事長期建設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建筑材料。
蘇州照理是吳儂軟語之地,然而這里的地勢和文化,卻誕生過伍子胥、孫武、夫差、闔閭、范仲淹、韓世忠、張士誠等一批軍事將領,這不能不說和蘇州比較有利于演兵有關。
教育系統(tǒng)與軍事系統(tǒng)非常類似,軍事系統(tǒng)的經驗教訓往往領先于教育系統(tǒng)的改良。如果把孫武在穹窿山演兵所提出的“孫子兵法”作為知識,那么林沖訓練八十萬禁軍的單項槍法就是技能,但僅僅有這兩項是不行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當然有制度的原因,是否有軍隊統(tǒng)一的動員系統(tǒng)和大規(guī)??绫N的協(xié)同演習訓練,是決定軍事成敗的最重要的因素。袁世凱看到了一個縝密和諧的軍樂團不僅僅能鼓舞士氣、統(tǒng)一步調,更重要的是能夠改變軍隊懶散和各自為政的管理體系。在信息傳遞方面,袁世凱就使用了汽艇來觀察敵情并及時指揮炮兵和陸軍、機械化部隊聯(lián)合作戰(zhàn),這些是甲午戰(zhàn)爭失敗的清軍沒有的思維模式和訓練模式。穹窿山附近平地起坡便于觀察敵情和統(tǒng)一指揮,運河和太湖水道縱橫貫穿便于調動水軍和后勤物資,江南物產豐富和人民勤勞,便于調動資源,蘇州盛產柔情的同時盛產鐵漢,其原因也在于“合奏”所能提供的多兵種訓練體系的基礎條件的具備。
這些年我做過不少大學生創(chuàng)新的教育和系統(tǒng),也觀察過不少學校的實踐,自己的課程也用新的方式教過十年以上20多批次的班級,從信息化中獲益匪淺。教育部協(xié)同創(chuàng)新項目中有幾個項目是我來負責的,我發(fā)現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那些關注“比賽”“獲獎”的所謂的“示范性中心”,普遍呈現出基礎薄弱和團隊很差的特點。其中單兵的能力很強,注重個人英雄不惜犧牲整體利益的“齊閔公”,在教育實驗中最終往往是失敗者。
在我設計的一門“網絡智能技術”的課程中,我就采用了“齊宣公”的做法,將學生按照績點成績、生源地、男女、星座、宿舍錯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往往效果奇好。例如,一般來講偏遠地區(qū)和少數民族的學生基礎較差,然而將他們的角色錯開,組成團隊,既有團隊成員的壓力,又有團隊成員的鼓勵和幫助,往往提升較大。
那么,如何設計一個大學生創(chuàng)新系統(tǒng)支持團隊之間的多兵種配合呢?吸取軍事演習的經驗,我搭建起一套為學生“團隊軍事演習”準備的“網絡小站”和“網上穹窿山”。
競爭團隊:類似紅軍、藍軍等的配置,按照文化、能力、配合、成績等的指標平衡分組,構建網絡分組系統(tǒng),便于分組學生之間信息通暢和資源共享。
角色分工:按照類似軍隊演習的角色,參考商戰(zhàn)的角色,大致分為商務標書、用技術講故事、發(fā)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網站和小程序編制、數據庫和軟件編寫、硬件和開源系統(tǒng)搭建、網絡和系統(tǒng)構建,按照兵種進行分工。參考軍事演習的暫停策略,同一角色的不同團隊成員在一個固定期限內可以看到同一角色的兵種的信息資源。
后勤補給:打仗打的是后勤,創(chuàng)新系統(tǒng)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知識庫,軍事演習比打仗更能體現參謀長的能力。我將企業(yè)的大量過程性資源發(fā)給學生作為參照,同時時刻關注學生項目進展,作為指揮官隨時知道兵力走向。
知識配裝備和復盤:演習和軍事戰(zhàn)斗最大的不同是加強結構化的知識的梳理,提升軍事素養(yǎng)。教師要為學生布置和演習以及創(chuàng)新密切相關的知識資源。
技能系統(tǒng):對于某個兵種或者某個實驗項目,需要實現訓練和實驗項目配備,在軍事演習或者比賽的時候隨時反饋。對于有問題進行不下去的項目,要及時進行過程引導。
評價系統(tǒng):軍事戰(zhàn)爭是拼輸贏,軍事演習是找問題。因此一個逼真的創(chuàng)新系統(tǒng),能夠準確全面地記錄大學生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文檔、日志、行為,并將他們的考試、測試、出勤、行為、團隊、實驗項目、作品等的成績方便、及時、全面地收集是非常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