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歌
摘要:“美聲唱法”是原于西方意大利的“洋唱法”,中國的“美聲唱法”要不要民族化,怎樣民族化,這是一個重大課題,也是一個有爭議、需要研究討論的問題。筆者根據(jù)個人多年來的藝術實踐與理性思辨,對這一問題提出幾點淺見。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化;芻議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066-01
一、前言
所謂民族化,是“指作家、藝術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和發(fā)展本民族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藝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的文學藝術成熟的標志之一。”
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種藝術,無不以各自獨有的民族化特色為其生命和靈魂。音樂藝術也如此,聲樂藝術同樣如此。
二、美聲唱法民族化的不同風格
同是“美聲唱法”,意大利樂派的特色是熱情奔放、夸張外露;俄羅斯樂派的特色是深沉厚重、恢宏博大;法國樂派的特色是浪漫秀麗、清新典雅;德國樂派的特色是規(guī)范莊重、嚴謹細膩;奧地利樂派的特色是含蘊優(yōu)美、富麗堂皇……因此俄羅斯大作家赫爾岑說:“詩人和藝術家在他們的真正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民族性的?!保ā逗諣栣撐膶W》)
同是“美聲唱法”的藝術歌曲,著名作曲家貝多芬、舒伯特、舒曼、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世界頂級作曲家,根據(jù)德國偉大詩人歌德的一首愛情抒情短詩《迷娘》,譜寫了近百首歌曲,沒有一首不以作曲家所屬國家的民族音樂特色為閃光點的。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藝術上‘全盤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還是以中國藝術為基礎?!囆g離不了人民的習慣、感情以至語言,離不了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保ā锻魳饭ぷ髡叩恼勗挕罚┲芏鱽硗疽舱f過:“少數(shù)洋化的東西可以保持,但是,多數(shù)是要能在中國土壤里植根成長的。”(《周恩來論文藝》)
事實上,許多洋藝術品種,都以民族化為其藝術輝煌的重要標志。例如民族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民族鋼琴曲《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青年鋼琴協(xié)奏曲》、《二人轉的回憶》;民族小提琴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xié)奏曲)、《跳龍燈》、《山歌》;民族歌劇《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江姐》、《傷逝》、《蒼原》;民族化通俗歌曲《霸王別姬》、《我的中國心》、《黃土高坡》、《青藏高原》……都是有力的證明。
其實,“通俗唱法”也是從國外引進來的“洋品種”,所以,“洋品種”的“美聲唱法”的民族化,就不是不倫不類、風馬牛不相及的奇談怪論,而是既有理論根據(jù)又有事實依據(jù)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美聲唱法民族化的曲目特點
演唱曲目是聲樂特色的載體。如果說,“美聲唱法”是“進口設備”的話,那么演唱曲目的“國產化”,就決定了它總體特征的民族化。
曲目的“國產化”指詞、曲作者是中國人,詞作內容與形式(題材、主題、風格、體裁等)都是中國化的;曲作形式(調式、調性、旋律、節(jié)奏、風格、體裁等)也都是中國化的。
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例證。如著名“美聲”歌唱家楊鴻基演唱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片頭曲),歌詞是明朝人楊慎所作的古詞《臨江仙》,這首詞被《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用作他的長篇小說的卷首語。
而《滾滾長江東逝水》歌曲的曲作者谷建芬,也是一位著名作曲家,她的許多曲作,如《思念》、《燭光里的媽媽》等,均充滿濃郁的民族特色。楊鴻基完全把握了詞作的深邃歷史感與古典神韻,也體現(xiàn)出曲作的民族風格與民族韻味,演唱得激情動人、深刻感人,堪稱是“美聲唱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范。
又如著名“美聲”歌唱家王霞演唱的《我愛你,中國》,原為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詞作者瞿琮,曲作者鄭秋楓,也都是著名的詞、曲作家,而且也皆以民族特色見長。王霞運用“美聲唱法”,同樣把這首歌曲演繹得民族味道十足,可謂是極富創(chuàng)造性。
四、美聲唱法民族化的演唱風格
“美聲唱法”在世界各國,也以各自不同的民族化為標志形成許多不同的流派。僅以聞名世界的“三大歌王”為例,帕瓦羅蒂就屬于意大利學派,多明戈與卡拉雷斯,則屬于西班牙樂派。
同樣,我國的喻宜萱、李獻敏、斯義桂、黃友葵、郎毓秀、周小燕、胡曉平、張建一,關牧村、梁寧、汪燕燕、鄭詠、迪里拜爾、付海靜、殷秀梅、高曼華、楊鴻基、劉維維、廖昌永、王霞、戴玉強等,也以共同的民族化特色,形成了“美聲唱法”的“中國學派”。尤其是關牧村和殷秀梅,簡單可以稱之為“民族美聲”。
五、結語
由此可見,“美聲唱法”同樣必須以民族化作為藝術實踐與藝術理論的指導思想,否則就會迷失方向,缺失聽眾。對于中國來說,“美聲唱法”是“外來品種”,那么,受當今多元文化的影響美聲唱法也要要走民族化道路,這是惟一正確的道路,也是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