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貴
【內(nèi)容摘要】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力學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力的分解”被置于“力的基礎(chǔ)”和“力的合成”之后,這也就更加顯示出力的分解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學好力的分解這一節(jié)內(nèi)容,不僅能夠為解決物理問題提供新的運算手段,同時也可以為接下來的速度、加速度矢量分解以及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學習指導。而如何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學好力的分解,從而為接下來的高中物理學習奠定基礎(chǔ),這就為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為其進行更仔細、深入的講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guān)鍵詞】高中物理 力的分解 實例解析
力的分解也是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相對于較難的一部分,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就要求教師們花費一定的時間和耐心,對這部分內(nèi)容進行較為詳細的講解。
一、明確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在學習力的分解這一章內(nèi)容的時候,老師們應該首先讓學生對這一概念及其適用范圍有較為明確的認知。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和知道什么是分力和力的分解。然后再對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這一互為逆運算的概念和運算進行掌握。在講解完力的分解遵循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之后老師就可以舉出一些具體的例題來加深學生的認知,從而對教學內(nèi)容有更加準確的運用。只有老師明確了自己的教學目標,通過逐層深入從而一步步引導學生最終達到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運用,讓學生對將來的物理學習產(chǎn)生更高的積極性。
二、借用生活中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學習興致
在此之前學生們對于“力”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進行新課之前老師就可以對上幾節(jié)課的內(nèi)容先進形簡單的回顧,然后再舉出一個例子讓學生們進行思考:“我騎著自行車下坡,然后剎了剎車,那此時我受哪些力的影響?這些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如果把這些力都畫出來,你們會發(fā)現(xiàn)什么呢?”或者就問題“你走下坡路和上坡路哪個更輕松省力呢?你們想過是因為什么嗎?”由此,先引起學生們的思維,促進他們對這一節(jié)課內(nèi)容的預先了解。然后老師就讓學生們在畫出摩擦力、重力等力的方向之后,再進行過討論之后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說一說自己對于力的分解的認識,讓每一位同學對于力的分解這節(jié)內(nèi)容都有由略為粗淺的認識。通過這些實際可想的問題讓學生們自己進行探討和研究,這不僅引出了教學內(nèi)容同時也更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的學習興致。
三、動手實踐與電子媒體相配合,讓教學內(nèi)容生動起來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做一個實驗:在彈簧測力計上掛一個鉤碼,然后將一根皮筋掛在掛鉤上,分別讓學生將皮筋朝著同方向拉再朝著不同兩個方向拉,通過這個實驗具體感受一下合力和分力。然后對于力的分解過程老師就可以借助電子媒體設(shè)備進行模擬演示,讓學生們先分析出彈簧測力計所受到的力,再用多媒體繪出這些力,看看是不是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老師還可以讓兩個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拔河比賽,通過手拉手,腳并腳拔河的方式感受自身所受的力,然后讓其他同學就這兩位同學所受的力進行分析,然后再利用媒體設(shè)備進行受力演示,再給出解題步驟繪制出力的分解示意圖。從而通過這種詳細的解題步驟引導學生們在做題時能夠?qū)αΦ姆纸膺M行一步一步的思考和解析,讓學生們從這些問題中找出分析回答問題的思路和規(guī)律。同樣的比如對“小球從坡上滾落”、“卡車在路上行駛”等問題進行力的分解解析時,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或者利用多媒體進行受力分析,然后讓學生們自己對力進行分解,看其是否同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最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講解,糾正學生們解題過程中所犯的錯誤。
四、引導練習,鞏固教學內(nèi)容
物理學習的聽說寫是不可分開的,所以在進行教學講解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相應的試題練習,從簡單逐層深入,逐步提高學生們的問題解析能力。比如說分析題目“在三角形ABC中AB段水平,∠ABC為53°此時,B處掛有重3N的物體,則F=3N,試將此力分解,求其兩個分力”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先進行分析:經(jīng)由圖可以看出F分解成了沿AB方向的拉力和沿BC方向的壓力這兩個力,由此就可以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分別求出F1=4N(由A向B),F(xiàn)2=5N(由B向A)。通過這類的習題練習,促進學生們對分力、合力以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掌握,從而為以后的力學內(nèi)容學習奠定堅實穩(wěn)固的基礎(chǔ)。
力的分解這部分內(nèi)容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占有很大部分的比例,而很多學生常常會因“底子太差了跟不上”、“太難了”、“聽不懂”等理由放棄物理學習。所以就此情況下,老師們必須給予學生學習的足夠耐心,對基礎(chǔ)知識進行逐層深入的透徹的講解,讓學生們真正因為聽得懂而進行學習,并不是僅僅為了參與考試而強迫自己去學習。
【參考文獻】
[1] 雷憲瓊. 理解“力的分解”的幾個有益的實驗[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2(3):89.
[2] 王俊. 基于問題為中心的教學設(shè)計與評析——例談“力的分解”[J]. 教育科學論壇, 2014(2):50-53.
[3] 陳苗. 高中物理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教學研究[D]. 四川師范大學, 2016.
(作者單位:寧夏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