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政治主觀題的作答基本上有六大步驟,關鍵是審清設問,明確答題范圍、設問對象和答題題型,其他每步均圍繞這三點依次展開,從而構建答題的思路框架,最后按照第六步的書寫要求,形成規(guī)范嚴謹?shù)拇鸢浮?/p>
關鍵詞:答題范圍、設問對象、答題題型、知識體系
高中政治教學中,主觀題的作答對學生來說似乎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大山。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規(guī)律。本文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歸納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主觀題的作答基本上有六大步驟:
一、審清設問(答題范圍+設問對象+答題題型)
任何主觀題呈現(xiàn)在考生面前時,首先不是讀材料,而是看設問句,審清其中的三個問題。
1.答題范圍:就是要大致明確命題者要求考查的知識范圍,要具體到哪個模塊的哪個部分的哪個知識點。一般可以通過設問句判斷,有的比較明顯,有的比較隱晦,需要仔細分析。還有的范圍跨度比較大,綜合性比較強,難度較大。
2.設問對象:考生要明確兩個問題(誰,干什么)。就是要找出考查的主體是誰,命題者要求這個主體做什么。
3.答題的題型:有七類題型,各題型有不同的特點和答題的要求。這個很關鍵,要掌握。
⑴ 體現(xiàn)反映類
這類題的設問中有“體現(xiàn)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如何體現(xiàn)”等字眼。
解題時將材料所給的信息與考核的知識點一一對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點,作答時要做到觀點和材料相結合。
⑵ 原因依據(jù)類
此類題一般設問以“為什么說”“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jù)等形式呈現(xiàn)。
解題時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必然性也就是應客觀規(guī)律、時代背景而生的產物,是為了解決現(xiàn)狀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決此問題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這類題目要從政治、經濟或文化、歷史或現(xiàn)實、內因與外因等角度展開,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⑶ 措施對策類
此類題的設問一般來講都是給出了確定的主體,如黨、國家、政府、公民、企業(yè)、消費者和個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內容。
解答時,語氣一定要回答成措施或做法,技巧同題型(1)。
⑷ 意義影響類
此類題的設問一般有“積極影響”“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經濟政治意義”等,如果是單純的影響類,要注意是否要求回答消極影響。
解題時根據(jù)相關知識點作答即可。
⑸ 認識評價類
此類題常見設問有“如何認識”“如何看待”“談談對某一現(xiàn)象的看法”“分析(評析)某一現(xiàn)象”等等。
此類題可按照“判斷表態(tài)”——“闡述道理”——“明確做法”的解題思路來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解題思路來作答。
⑹ 啟示類
此類題的設問形式一般是“這給了我們哪些啟示”或“這件事對你有什么啟發(fā)”等,重點是考查考生能否從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強調回答問題要有針對性。
回答時,一般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材料說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們應該怎么辦。一般情況下,偏重于回答“怎么辦”,答案一般寫明原理或知識點,做到觀點材料的結合即可,不必詳細展開去分析。
⑺ 圖表類
圖表式論述題的圖表一般由“表題、圖表(圖表的形式常見的有表格式、坐標式、餅狀式、柱狀式、曲線式)、注釋”三部分組成。設問通常是由2-3個小問組成。常見的設問方式有:
①表一、表二分別(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經濟或政治或文化現(xiàn)象;
②表一、表二有何內在聯(lián)系;
③請你談談對表格所反映現(xiàn)象的認識,或問如何解決材料中的問題。
審設問要注意:
①宏觀把握設問之間的關系。一種是并列關系,各小題圍繞中心相對獨立;一種是遞進關系,層層深入,其基本順序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②微觀具體分析設問要求。
第一問:一般問的是圖表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這時要特別注意看清題目問的是圖表“分別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還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答案不僅要寫出圖表反映的表面現(xiàn)象(即將圖表語言轉換成文字語言,實現(xiàn)有定量到定性的轉換),還應指出這一現(xiàn)象所包含的深層次信息和隱藏的信息及本質性問題。
第二問:一般問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主要包括四種情況:
①原因和結果的關系;②一分為二的關系;③整體和部分的關系;④前后相繼的關系。其中又以①②較為常見。
第三問:一般要求結合圖表、文字談認識,答題技巧同“認識評價類”。
審圖表要注意:
①讀圖表的標題。圖表的標題反映了圖表的主題或中心。
②讀表格內的項目和數(shù)據(jù)等內容,這是答案的主要來源。關鍵是能從對比中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變化,發(fā)現(xiàn)差距。縱向對比用來說明變化(如有較大的增長或減少),橫向比較來說明兩者的差距。
③讀表注(備注)。表注使圖表的含義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對答題有較大的影響。解釋性的備注是對圖表中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的依據(jù);補充性的備注則是組織答案不可缺少的來源之一。
二、根據(jù)“設問對象”讀材料
要明確材料有幾層意思,每層的關鍵詞是什么,主體都是些誰,他們都做了些什么。這些內容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必要時可以在材料中劃標記。
三、初步明確組織答案的角度
1.從材料的角度作答:有的設問,我們如果從教材的知識分析,好象都無從下手,那么這樣的題目一般就可以材料本身的意思層次中歸納出來。如果真的碰上了這樣的題目,實際上反而還比較容易。
2.從知識體系的角度作答;
3.從上面兩點來綜合考慮。
四、根據(jù)“答題范圍”或“命題者意圖”回顧知識體系
每個模塊的內容都要作要點歸納,形成知識體系,熟記之,這是做好主觀題的基礎。特別要注意的是,最新的時政知識也要納入相關知識體系。
五、草列答點
在草稿紙中先將能回答“設問對象(誰+干什么)”的相關原理和時政觀點簡要的列舉在草紙上并一一驗證,再依分值的多少相對均衡的整理出相應的幾點(注意的是,同類的原理和時政觀點要合并)。
六、書寫答案
1.書寫過程段落化:答案一定要分段,每段一類原理,并作標號。
2.段落組織要點化:每個段落要采用教材政治術語或時政精辟術語。
3.要點結構邏輯化:各要點之間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觀、宏觀等邏輯關系,先寫原理或方法論或觀點后材料分析,注意基礎分和提高分的統(tǒng)一(提高分是指要聯(lián)系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最新時政精辟觀點,進行創(chuàng)造性答題而爭取加分)。
4.字跡書寫整潔化:遣詞造句的語氣要與設問一致,字跡整潔。一般分析性小題的字數(shù)控制在50-60字以內,論述性大題的字數(shù)在300字內,不要下筆千言,不切主題,使閱卷老師費時,費眼力,產生厭倦情緒,要注意閱卷老師的心理,以喚起閱卷老師的同情心和印象分。
參考文獻:
[1]林格倫著,章志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曲鐵華,李娟.《中國近代科學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3]鄭小葉.《我與一個問題學生的故事》,北京教育(德育). 2011.3
[4]秦浩正主編.《中學生學習辭典.政治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9
[5]周初榮主編.《高中政治學考必備書》,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7(2012.5重?。?/p>
作者簡介:
方治斌,男,1969年10月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yè),曾就職大冶三中,現(xiàn)任教大冶二中,中學思想政治高級教師,長期從事教育教學一線,專注高中生思維發(fā)展,有多篇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