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長泉 樊俊利
執(zhí)著追求是你的性格
責任擔當是你的品格
奉獻付出是你的風格
—— 題記
引 子
2013年5月26日。江漢平原腹地的潛江市,已經(jīng)進入夏季,氣候悶熱。廖如剛的心里,比這天氣還煩人,因為今天他接到了參加“礁石會戰(zhàn)”的特別任務。
“礁石會戰(zhàn)”是江漢油田做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曾經(jīng)擁有光輝歷史和榮耀的江漢油田,如同一艘航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航母”,前行的航道越走越窄,幾乎擱淺:儲量少、產(chǎn)量低、成本高;年原油產(chǎn)量徘徊在150萬噸左右,企業(yè)面臨虧損邊緣;6萬多職工要發(fā)工資,生存壓力、發(fā)展壓力、社會壓力……沉重如山。
必須沖出困境。江漢“掌門人”別無選擇,他們決定把產(chǎn)業(yè)鏈延伸,把企業(yè)發(fā)展的“手臂”伸長:立足石油走出石油,走出一條油氣結合、齊頭并進的新路。他們憑借豐富的找氣經(jīng)驗和良好的聲譽,千方百計爭取到了中石化在涪陵頁巖氣的勘探權。
廖如剛就這樣被組織上選派,首批參加工程會戰(zhàn)。
去,還是不去?廖如剛感到左右為難。
一
今年46歲的廖如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湖北人,1米70的個頭,身板清瘦,秀氣的臉上架著一副眼鏡,斯斯文文;高挑的眉毛閃爍著聰明、倔強。1989年武漢大學化學專業(yè)畢業(yè),他先后從事過油井防沙、化學示蹤、調配堵水、酸化壓裂等工作。都說石油人是流動的沙、遷徙的鳥。近20年來,廖如剛足跡遍布大慶、勝利、青海等6個油田;2010年,他隨江漢油田采油院遷至武漢工作,從此與在江漢培訓學校工作的妻子一直過著牛郎織女般的生活。
接到赴俞工作的通知后,廖如剛的心中如火鍋在沸騰、翻滾。他坐立不安,陷入兩難境地:父母體弱多病,需要人照顧;妻子遠在200公里開外的城市上班,家根本顧不上;最難割舍的是12歲的女兒,這些年一直由自己照看,并且面臨小學升初中的關鍵時刻。然而,廖如鋼也深知領導為什么偏偏選中了他:企業(yè)由“油”到“氣”的轉型革命,技術是關鍵;而技術人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必須選擇能夠勝任的、專業(yè)業(yè)務強的人。他從2005年就涉足天然氣開發(fā)技術,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這次,組織上看中了自己,是信任、是期望啊!
想到這兒,廖如鋼鼓起勇氣打電話,把調動工作崗位的消息告訴了妻子。電話那頭一陣沉默,任憑他大聲呼喚,沒有回音。扭頭看到女兒上學路上急匆匆的腳步,他的心里涌起一陣酸楚。他輕輕走到父母親的跟前:
“爸!媽!我可能要上涪陵上班了。”他低著頭,聲音低低的。
“去,一定要去!”父親二話沒說。
“可是,孩子她媽……”
“別婆婆媽媽的!孩子我會給你照顧好的。當年我不是扔下你們上油田,在外地一呆就是幾年!”當了一輩子石油工人的父親,此時竟有幾分激動。
父親的話語不多,卻字字千鈞。廖如鋼心中忽然平靜了許多,甚至還對自己的猶豫不決感到懊悔。更讓他感動的是,深明大義的妻子在經(jīng)過短暫的“思想斗爭”后,也支持他了!于是,他把岳父母接了過來,把在潛江市的家交給了兩對老人。
寧靜、安逸、相守的日子,也許沒覺出什么特別,但一旦面臨長久的分離,才會飽嘗家的味道、團聚的珍貴和親情之愛的依依不舍。臨別的那天晚上,廖如鋼告別父母回到小家,妻子、女兒誰也不說話,空氣凝固,寂靜如水。女兒把自己關進書房,妻子幫著收拾行李。廖如剛鼻子發(fā)脹,酸酸的。但他咬緊牙關,絕不能讓眼淚留下來,男子漢嘛!
“砰—”突然,女兒房門大開,“爸!”女兒嚎啕著撲進他的懷里。親情別離的痛啊,怎能以文字言表?三個人相依相擁。
第二天凌晨,廖如剛提著行李,踏上新征程……
二
蜿蜒起伏的武陵山脈就像蜷伏的一條巨蟒,山環(huán)著山,山倚著山?!笆竦离y,難于上青天”。越野車在彎曲狹窄的盤山公路顛簸,廖如剛緊緊抓住車把手。車窗外,掠過深不見底的峽谷、湍急的河流,讓人頓生驚意。汽車開了一天,大山的夜漆黑如墨,盡管開了大燈,然而,兩道燈柱在茫茫的山野,如同兩只弱小的螢火蟲,幾乎被吞沒。廖如剛渾身像散了架,睜著眼睛看不見什么,閉著眼睛卻睡不著。不知過了多少時候,終于到目的地了!他下了車,舒了一口長氣。四周黑黢黢的,連一盞路燈也沒有。山區(qū)小鎮(zhèn),散落在山腰、山腳。
廖如剛與隊友們來到技術辦公室兼公寓。其實,這是一棟普通的農(nóng)家小樓。房東住一、二樓,他們在三、四樓。所謂的辦公室就是十幾平方的廳堂,中間擺了一張乒乓球臺,上面鋪著各種資料,擺放著幾臺筆記本電腦,四周墻壁上掛滿了圖紙。廖如剛的宿舍就在辦公室旁的一間幾個平米的小側房,上下鋪住了四個人。
“廖工,你可是我們點名要來的壓裂專家,終于盼到你來了!會戰(zhàn)前線就這條件,真是太難為你了?!苯诱救藛T不好意思地說。
這兒就是重慶市涪陵區(qū)礁石鎮(zhèn)。地名因當?shù)氐氖^像烈火燒過似的、黑乎乎的板著古老滄桑般的面孔,而被稱為“礁石”。這兒兩面環(huán)山,一道被水沖擊的狹窄平地上錯落著高矮不等的建筑;唯一一條彎彎曲曲、坑坑洼洼的小路,貫穿小鎮(zhèn)。抬頭望一下四周,遠處層巒疊嶂,白霧纏繞,幾分神秘,幾多寂寥?!疤鞜o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據(jù)說這兒很難見到陽光明媚的艷陽天。然而,大山封不住思想,也封不住山民前行的腳步。隨著油氣資源的開發(fā),這里將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涪陵頁巖氣田開啟了我國能源革命的新征程。頁巖氣是一種非常規(guī)天然氣,存在于地下幾千米的頁巖石中。從石頭中榨“黃金”,從技術上講,“壓裂”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廖如剛就是壓裂技術的負責人。實施這個項目,技術方面猶如一張白紙,一切從零開始,卻能畫最美好的畫。第二天,他就在乒乓球臺上忙活起來,查閱圖紙資料、分析數(shù)據(jù),與大伙討論即將開采的焦頁1-3HF井方案。條件雖然艱苦,但大家埋頭工作著。中午飯,10幾個人每人分得一桶方便面、一根火腿腸充饑。(如今,廖如剛一聞到方便面的味兒,就倒胃口)。
離他們住地不遠,就是涪陵頁巖氣勘探開發(fā)基地。五、六排白色、低矮的板房錯落有致。對石油人來說,鐵皮板房再熟悉不過,它是一場又一場會戰(zhàn)的見證者,是石油人流動的家。小小的板房擠滿了辦公桌椅、電腦、資料和生活用品。領導干部全住在這兒,把好一點的地方讓給了技術骨干。
“五加二,白加黑,夜總會”是涪陵石油人的工作寫照:一周無休息日,白天黑夜連軸轉,晚上經(jīng)常開會。廖如剛干起工作來,就像一個零件擰到機器上不停地運轉,每天就像一張金貴的鉑金板,很難找到一點縫隙。他和伙伴們甚至忘記了日期,忘記了白天黑夜,任憑時光如水,步履匆匆。有時到現(xiàn)場,車子進不去,他就和同事們步行。泥土裹著石子,粘似膠,黑似墨,好像與大頭鞋有著前世的緣分,死死抱住不放,提起來又粘掉。他們只得把鞋子脫下來,晚起褲腿提著滿是泥巴的鞋子,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向前。石子扎破了腳心,一個腳印一點紅,鑲嵌在巴蜀大地的田埂小道。難怪有人說,巴蜀小路也是紅色之路呢。
技術參數(shù)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口氣井壓裂設計需要20多天,涉及方案設計、壓裂檢測、現(xiàn)場指揮、連續(xù)油管作業(yè)、分段射孔、放噴求產(chǎn)、產(chǎn)剖測試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上天容易,下地難”?!熬S”要求參戰(zhàn)各部門的將士必須在作業(yè)時盯在現(xiàn)場,廖如剛與他的團隊常常一開鉆就在機器轟鳴的井場。高聳入云的井架像一枚枚鋼針鉆入大山的“骨縫”,列隊合唱的壓裂車注入了“清醒劑”,將沉睡了千萬年的大山喚醒。山在抖,地在抖,只有天上的白云一眨不眨地睜著好奇的眼睛。頂著天的山,風刮不進來,秋色流不進來,大山內的季節(jié)只有春和夏。炎炎烈日,酷熱難耐,溫度有時達40℃,人就好像呆在蒸籠之中,站一會兒汗流如雨。一瓶瓶的飲用水喝下,冒出一身汗,化作一溜煙。嗓子好似有一團烈火,始終撲不滅。帶的水不夠,廖如剛跑到山溝。渾濁的農(nóng)田水洼,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捧起就喝,肚子灌飽了,躺在田埂上喘幾口粗氣。這時,想起剛才喝的臟水,他嗷嗷吐起來……當?shù)赜幸环N黑螞蟻,就像吸血蟲,盯在身上,又痛又癢,打死一只,一滴鮮血,又一只上來,就像敢死隊員。被它盯過的地方會留下一個黑黑的印記,叫你刻骨銘心,廖如剛的胳膊留下了不少這樣的印記。艱苦的環(huán)境就像大熔爐,陶冶著廖如鋼這塊精鋼。
鮮艷的花朵必需汗水澆灌,累累碩果凝聚著拓荒者的血汗。廖如剛與他的壓裂技術團隊,13員大將,用不長的時間就編輯了一套中國版的頁巖氣開采壓裂技術“全書”:完成國內首個頁巖氣勘探開發(fā)一體化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測井、試氣、開采全過程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及遠程監(jiān)控。建立壓裂試氣相關標準及規(guī)范100余項,發(fā)表論文33篇(SLI、EL、核心期刊13篇,行業(yè)及國際會議論文5篇),申請國家專利28項,其中實用型專利9項;許多專用設備、技術打上了“中國制造”的標簽。自2013年5月礁頁1-3HF井開發(fā)以來,共完成62平臺255個“井工廠”的壓裂施工,創(chuàng)造了100多項國內頁巖氣施工新紀錄,先后獲得22項中石化、重慶市及江漢油田科技進步獎。截至2018年4月18日,涪陵頁巖氣田累計產(chǎn)氣突破170億方,5年時間等同于美國的12年,實現(xiàn)核心技術自主和關鍵裝備國產(chǎn),創(chuàng)造了中國速度、中國創(chuàng)造、中國奇跡的神話。
涪陵頁巖氣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福氣”: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200萬噸,相當于全球人口兩天生產(chǎn)的二氧化碳;相當于植樹1.1億棵;相當于近800萬輛轎車停開一年。涪陵頁巖氣已經(jīng)輸送重慶、武漢、上海等六省市,為中東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三
“野鬼幽魂”是廖如剛的微信名字。長年在外漂泊,上,孝敬不了父母;下,照顧不了孩子;中,虧欠了妻子太多太多。夜深人靜的時候,只有一縷輕魂,始終縈繞著、牽掛著遠方的家和親人。每天晚上10點多鐘,廖如鋼從辦公室走出來,都要到山坡上走一走、轉一轉。這時,鄉(xiāng)愁、親情、牽掛、期盼、淚水,一齊涌來。大山已經(jīng)熟睡,鼾聲輕輕;路旁的荊棘像頑皮的孩童,伸出手拉他一下;蟲兒好像知道他的心思,唱著思鄉(xiāng)曲。他抬頭望一下天空,星星會說話,與他竊竊私語;月亮似妻子的臉龐,溫柔、幽怨;月光好似一枚枚銀針扎在他的心上,心血攪和著濃濃的思念,跌落在月夜、跌落在礁石……
轉眼,春節(jié)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與家人團圓的時刻即將到來了!廖如剛興奮得像孩子似的,在夢中聽到了家鄉(xiāng)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和親人的呼喚。還有23天!他在筆記本上畫了23道豎杠,每過一天就劃去一道。他似乎看到妻子喜悅的淚水、女兒臉蛋上的花朵、聽到了父母的嘮叨。然而,當看到同事們同樣期盼的眼神,他沉思了。辦公室不能離開人?。≡谧詈蟮臅r刻,他毅然決定留下來,讓同事們回家過年。除夕之夜,他又跑進大山,站到高崗上,遙望東方的夜空。
頂天立地、轟轟烈烈是大英雄。關鍵時刻,舍棄自我、勇于擔當、默默奉獻,也是時代的英雄!平凡著也美麗著。
正月十五,廖如剛終于回到家里。當他看到母親時,心里咯噔一下:母親猶如寒冬的老樹滄桑了許多。原來,母親肺部做了切除手術,深明大義的父母怕影響他的工作,叮囑全家人不要對他說。這時,性子如鋼的廖如剛再也控制不住,他撲到母親身上,嚎啕大哭……
奔波在大山中的廖如剛養(yǎng)成一個習慣:每天向家里打一個電話。有一天晚上,當與妻子視頻時得知女兒期中考試成績下降了許多,他急了:“把電話給她!”屏幕上傳來了女兒親切的面容。
“你咋考得這樣差?”
沒想到女兒撅起了小嘴,滿面怒容:“你又不管我,你哪有資格批評我?”廖如剛頓時怔住了,女兒的話像一把把利刃割在他的心上……
妻子要來探親了!廖如剛心中的小兔跳動著,一會一個電話:到哪兒了?直到晚上,才好不容易見到了分別大半年的妻子。
“廖工,礁19-3HF井施工異常,請您馬上到現(xiàn)場!”晚飯剛吃了一半,就接到調度冒著火星的電話。廖如剛撂下飯碗迅速上了接他的車。
第二天早上8點,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辦公室。本想今天好好陪陪妻子,但明天有一口井要開鉆,辦公室就像作戰(zhàn)室,緊張得空氣都要凝固了??吹竭@些,他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與大伙分析數(shù)據(jù)、研究方案。不知不覺又忙到深夜。他實在困了,趴在桌子上打起了呼嚕……又是一個第二天,天沒亮他又被叫起奔赴井場。這次探親,妻子請了4天假,來回路上要2天,沒想到好不容易來到,她僅僅與日思夜念的丈夫見了一面、吃了半頓飯。她盡管委屈得以淚洗面,但為了不影響丈夫的工作,她自己趕到長途汽車站,悄悄坐上了回程的客車……
“這次沒陪你吃一頓飯,但那口井拿到了98萬、單平臺312萬的產(chǎn)量,值了!”事后,他打電話給妻子。
“你干脆和氣井過日子吧!”妻子嗔怪道。
尾 聲
“悔嗎?”采訪結束時,筆者輕聲地問。
“不悔!”廖如剛堅定地搖了搖頭?!澳憧催@兒,哪一個人不都是這樣???哪一個人沒有這樣的故事?”他雖然講得異常輕松,但眼中卻閃爍著不易被撲捉的淚花兒。
這就是我們平凡的石油人,普通得如同一塊礁巖石;這就是我們堅強的石油人,忠誠得比鋼還強;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石油人,汩汩血管里流動著赤城!真情男兒偉丈夫。廖如鋼為了工作,有淚不輕彈,有愛不能言,有傷不說痛,關鍵時刻分清哪頭輕哪頭重!廖如鋼沒有豪言壯語,卻用責任和擔當,實踐著中國石油工人偉大的夢想!廖如剛,讓人不得不仰視!
“幾年來,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中國最大的頁巖氣田,完成了340口鉆井、307口近6000段壓裂,日生產(chǎn)頁巖氣1700萬方,相當于3400萬戶家庭的日用氣量,這種速度放在世界,哪個油田能比?哪支隊伍比我們強?”廖如鋼如是說。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首歌。廖如鋼笑了,笑得那么開心,那么爽朗……
責任編輯/彭中玉
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201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