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宏泰
這是一個偉大的夢——
他夢見自己培育出了很多小麥優(yōu)良品種,多得數(shù)都數(shù)不清。
他夢見自己在播種小麥,收獲小麥;小麥多得像重重疊疊的大山,像浩瀚無際的大海;豐收的季節(jié),他汗流浹背,在田頭、在場頭,麥子啊麥子,看不完,數(shù)不清,愛不夠……
多少年了啊,他的日子就是在這“小麥夢”的渴望與追求中度過的。
他,把育成的一個又一個優(yōu)良小麥新品種,交給農(nóng)民兄弟和種子企業(yè),讓他們年年大豐收。他,要讓農(nóng)民兄弟吃得飽飯,穿得暖衣,活得有品位、有檔次、有尊嚴。
他知道,只要夢想有溫度,追求就有情懷,成就才有厚度。
這個偉大的夢,蘊含著他人生歷程的閃光與辛酸,也釋放著他不忘初心的火熱與希冀。
一
他,今年已經(jīng)75歲,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時代先鋒”、“敬業(yè)奉獻好人”、“中國好人”、“三秦楷模”、“陜西好人”和2012年陜西省最高科技成就獎獲得者……但他依然像青年、壯年時一樣,如同一頭負重奮蹄、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秦川?!保邴溙?、在實驗室、在課堂、在小麥品種區(qū)域試驗基地點上,在關中平原、在黃淮麥區(qū)、在江淮大地上,奔波著,耕耘著,勞作著。他上課播種科技知識,下課投入小麥試驗,在黃土地里和一代代學子的心田里,播撒著綠色期盼和金色希望的種子。
他實在是太樸實了,皮膚黝黑,身材魁梧,衣著簡樸,操一口地道、中氣十足的“秦腔”,沒有一絲一毫教授的架子,也沒有太多知識分子的樣子,倒更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關中老農(nóng)”。
“儒雅范”、“斯文”、“書卷氣”,幾乎與他絕緣。他的“標配”裝扮是一頂草帽,一件普通衣衫;他自備干糧,幾乎天天在麥田里守候10個小時以上;他每年工作200天以上,且從來不負光陰。
這一“守”,竟然長達半個世紀……
深知他的人不由得會聯(lián)想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詞語,和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p>
他的確夠得上是當代中國的又一根脊梁。
他用半個世紀的奮斗,長征般追逐著自己的小麥“種子夢”:育成并推廣了12個小麥優(yōu)良品種,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5億畝,新增產(chǎn)值90多億元,其中“西農(nóng)979”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億畝,新增產(chǎn)值70多億元……他為本科生開設《作物育種學》、《作物遺傳育種專題》,為研究生講授《作物遺傳育種研究進展》等課程,培育了一代代“學農(nóng)、愛農(nóng)、務農(nóng)、富農(nóng)”的莘莘學子,其中博士16名,碩士28名……
長期的“面朝黃土背朝天,滴滴汗水摔八瓣”,年年、月月、天天重復著單調而枯燥的工作,滿身泥土,渾身被風吹日曬,黝黑得像“非洲黑人”、“黑包公”;“遠看像討飯的,近看像燒炭的,走近再看是農(nóng)學院的”。在別人眼里,他和農(nóng)民沒什么兩樣,甚至“比農(nóng)民還農(nóng)民”。但他卻心甘情愿地做這樣的“一介農(nóng)夫”。因為在他心里,有著一顆大濟蒼生的“種子”——每年從小麥入地到收獲,就孕育著希望;這希望的日積月累,就有可能實現(xiàn)“偉大夢想”。他的“大濟蒼生”,就是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通過不斷努力,在自己已經(jīng)育成并在黃淮麥區(qū)大面積推廣的“西農(nóng)979”的基礎上,培育出適應性更好、產(chǎn)量更高、品質更優(yōu)、抗病抗逆性更強的小麥新品種;畝產(chǎn)能夠達到800公斤以上,實現(xiàn)小麥育種“新的突破”,從而使中國的農(nóng)民兄弟“不再餓肚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優(yōu)化食用糧品質結構做出新的貢獻。
對于小麥育種事業(yè),他除了把自己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和非常看好的育種材料傳給年輕人,還時常用著名育種專家莊巧生的例子,勉勵自己,也告訴年青一代:“百歲老人、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莊巧生先生,坐著輪椅還要去試驗田呢!我才70多歲,還年輕著呢?!?/p>
他的名字叫王輝。
1943年10月16日(農(nóng)歷9月18日),陜西楊陵李臺鄉(xiāng)五星村西魏店王家,一個男孩的出生,讓初為人母的女人和全家上下又喜又愁。喜的是,頭胎就生了一個“帶把兒”的“頂門杠”——這是很多家族、家庭繁衍生息傳宗接代的最大期盼。愁的是,光景過得十分恓惶的家里,家徒四壁,破屋子到處透風,兩個土坑,一只老甕上漂著半個葫蘆瓢,一個灶臺上安著半只破鐵鍋,一雙老人和一對年輕夫婦衣衫襤褸,在料峭的寒風中瑟瑟發(fā)抖……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蹂躪仍在繼續(xù),中國的抗戰(zhàn)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越過潼關,三次對楊陵實施轟炸。西魏店距離國立西北農(nóng)學院僅有五六里路,村民驚恐慌亂,躲避到渭河灘上。
“餓!刻骨銘心的餓!”在不堪回首的往事中,王輝最難忘的是青少年時期這個關乎生命本質的痛苦。“那時,全家人吃一鍋玉米面拌榆錢、柳葉、野菜、玉米蕊、麥糠混在一起做成的糊糊粥,總是一搶而光,可又好像從來都沒有吃飽過!幾乎所有人都面黃肌瘦,瘦骨嶙峋,衣不蔽體,饑寒交迫,貧病交加。”
然而,最可憐的還是王輝的母親。她從來都是讓公公、婆婆、丈夫和孩子們先吃,有剩的就吃點,沒有剩的就舀瓢涼水喝喝充饑。
從懂事起,王輝只記得隨處可見的餓死、凍死、病死的大人小孩……夜夜能聽見啼饑號寒的哭泣慘叫甚至鬼哭狼嚎……時時能碰見搶劫擄掠……天天能看見逃荒的一撥撥攜家?guī)Э凇懊纥S肌瘦”、“衣衫襤褸”、“似人非人”的人流,乞討著從家門口艱難走過……
新中國成立后,王輝有幸進入小學讀書。由于家境貧寒,王輝讀書時印象最深的也是饑餓。
飽受饑荒之苦的王輝,切身認識到了糧食的重要性。
地里打不出糧食,畝產(chǎn)50斤左右的小麥,無法喂飽一家人的轆轆饑腸。在楊陵姚安小學讀書時,王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往書包里塞塊干硬的玉米面粑粑饃,邊走邊啃,深一腳淺一腳地去學校。他經(jīng)常不敢一口氣吃完它,只能啃到不餓為止,把剩下的小心翼翼塞進書包,等到肚子咕咕叫時再吃。從西魏店到姚安小學,沿途要經(jīng)過一片片麥田。麥子剛種下去,他們一幫學生娃就盼著出芽兒。過完年,地氣上升,王輝去地里挖薺菜時又盼著麥子快快長高。麥子揚花時,他禁不住湊近麥穗聞聞,伸手捏一捏,恨不得拽一下讓它飛長。等到麥穗鼓起來,有時肚子餓得實在忍不住時,他就去掐一個麥穗,揉搓著吃。麥子發(fā)黃發(fā)亮時,地里到處是彎腰弓背揮鐮割麥的農(nóng)人,王輝也幫著家里割麥子、背麥個子,上場碾打麥子、揚麥子、曬麥子。雖然累,但他心里樂呀,終于有麥面饃吃了。但是,吃不了幾頓,又變成干硬冰冷的玉米面粑粑。
王輝對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沒糧吃,拿樹葉、草根、樹皮、觀音土充饑”的記憶也很深。他發(fā)誓,長大后“要讓農(nóng)民吃飽,不再挨餓?!?/p>
直到初中畢業(yè),王輝和全家人似乎從未穿過一件新衣服。全家所有人穿的衣服全是大洞小眼,補丁摞補丁。
王輝說,在楊陵中學讀初中時,適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頓頓喝玉米糝子。那玉米糝子稀得能照見人影。家境好的,能吃到玉米面、麥面摻和在一起蒸的饃饃。他卻很難吃到??渴裁创虬l(fā)饑餓?王輝的同班同學楊樹忠經(jīng)??匆娡踺x一個人坐在操場邊看書。問王輝當時的記憶,他說,看書入了迷,真能忘記肚子的饑餓;遠離吃飯的同學,遠離飯?zhí)?,靜靜地待在操場偏僻的角落,心里會好受些。學校每個月給貧困生發(fā)三塊錢助學金,他偶爾還能買個白面饃吃。那時,能頓頓吃上一個麥面白饃,是他最大的期盼和念想。
從父親身上,王輝繼承了堅韌與自尊。從母親身上,王輝繼承了善良和愛心。這四樣東西融鑄在王輝的血脈和軀體之中,奠定了他堅實的人生基礎。
當他14歲剛剛上初中時,母親因病過早地撒手人寰。這無疑對他和整個家庭是一個太過沉重的打擊。為了照顧家庭,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帶了三個孩子過來,連同他和弟弟妹妹,全家就有了六個孩子,加上爺爺奶奶,成了一個偌大的十口之家。
缺吃少穿的日子過得實在太艱難太恓惶。不得已,經(jīng)過父親和繼母商量,將繼母帶來的三個孩子中的一個,再過繼給繼母娘家一位哥哥撫養(yǎng);把王輝交由爺爺、奶奶經(jīng)管。
沒媽的孩子是棵草。由于爺爺、奶奶年紀已經(jīng)很大,沒有多少勞動能力,失去父母雙親呵護的他,此后的日子過得更是不易。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許正是由于青少年時代生活重壓的反彈,王輝這個來自關中黃土地的強悍生命,在經(jīng)歷過一番番刻骨銘心的磨礪、鍛打之后,爆發(fā)出一股令人驚嘆、叫絕的忍耐力和沖刺力。
王輝的堂叔王謙早年在西北農(nóng)學院讀書深造,大學畢業(yè)后留校教書。王輝讀高二后,有時放學就去堂叔那里住宿。閑暇時,堂叔給他講沈學年教授,講趙洪璋院士,講李振聲研究員,講他們的科研、成果、貢獻、影響……特別是西北農(nóng)學院以趙洪璋院士為首的專家教授,培育出來的好幾批小麥優(yōu)良品種,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對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予以強有力的支持,西北農(nóng)學院和趙洪璋成了家喻戶曉的話題。這些,對王輝產(chǎn)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因為,麥面饅頭的香味,是他學生時代揮之不去的永恒記憶。
王輝的堂叔還喜歡給王輝講西北農(nóng)學院輝煌的歷史。從堂叔的聊天中,他了解到國立西北農(nóng)林??茖W校直至西北農(nóng)學院的來龍去脈,知道了于右任等選址楊陵創(chuàng)建這所農(nóng)業(yè)高等學府的深遠用心,也對楊陵適宜各種農(nóng)作物試驗的三道塬地貌有了理性而宏闊的認識。
王輝的堂叔還給他講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講五谷,講后稷。他知道后稷。王輝的出生地西魏店村,距離后稷的出生地有邰國遺址“圪瘩廟”村只有二里多地。打小,父親就給他講過后稷的傳說和故事,說后稷從小愛干農(nóng)活,通過大量實踐,掌握了很多耕種技術,種植的百谷茁壯茂盛,穗大粒圓。堯、舜兩代帝王讓他擔任大田師、農(nóng)師,負責全國的農(nóng)事,職務相當于現(xiàn)在的農(nóng)業(yè)部長。后來后稷追隨大禹王到全國很多地方推廣農(nóng)耕技術,教老百姓種莊稼,讓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飽飯。因了后稷的這一偉大功績,中國的先民就把后稷敬為“農(nóng)神”,世代祭祀敬拜,相沿成習。后稷的巨大功勞中,有一項“誕降嘉種”,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選擇優(yōu)良種子播種。還有一項“相地之宜”,也就是根據(jù)不同的地形、地貌、地力,選擇適宜的作物栽種。
父親講的故事,早早給小王輝種下了從事農(nóng)業(yè)的夢想;加上堂叔循循善誘的引導,尤其是早年長期饑餓的煎熬,使王輝深深地愛上了小麥,愛上了農(nóng)業(yè)。朦朧中,他似乎就有了用科學技術改變農(nóng)業(yè)尤其是小麥生產(chǎn)落后現(xiàn)狀的念頭。每每走上西北農(nóng)學院南門前的“五臺山”,走在落日余暉掩映的西北農(nóng)學院校園,踏著夕陽眷念的小徑,尤其是站在西北農(nóng)學院南校門前朝南眺望,一股難以名狀的心潮禁不住一次次在他的胸中撞擊、回蕩。他反復咀嚼、設想、規(guī)劃著自己的未來,最終毅然決然地決定,高中畢業(yè)后,一定要到這里來上大學。
是啊,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像陜西這樣縈繞在炎黃子孫的心中和夢里?自三皇五帝以至周文王起,秦漢直至隋唐,一千幾百年的帝王古都建于此;及至延安,黃土高原又孕育了一個新中國的母體。這里,有先祖軒轅黃帝和神農(nóng)氏炎帝的陵墓,有震驚世界威震天下的大秦軍陣及其指揮中樞,有氣勢磅礴“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漢武帝茂陵,有武則天百代存疑的無字碑;就連堯、舜兩代帝王的大田師、農(nóng)師后稷教民稼穡的講臺“教稼臺”,也坐落在陜西的土地上——而且就在離王輝自己的家鄉(xiāng)不遠的地方。陜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中華兒女的心頭壓著沉甸甸的歷史的凝重。
1964年,王輝參加了當年的高考。他填報的第一志愿就是西北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專業(yè)。因成績優(yōu)異,他被順利錄取。當年9月,他就坐進了西北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系農(nóng)學專業(yè)的教室。這是他學海揚帆遠航,最終邁向“種子人生”的關鍵一步。因為,他由此得以有幸追隨一代小麥育種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洪璋教授,成為這位大師的一名嫡傳弟子。
一個像黃土地一樣質樸的人,在黃土地上思考、耕耘、播種、創(chuàng)造、奉獻,把自己最珍貴的年華、智慧、血汗和才能,提煉、升華為一炬炬科學技術的圣火,為黃土地上千千萬萬農(nóng)人送去一個個豐收的希望和累累果實,送去福祉和安樂。這個人,就是他的老師、著名小麥育種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勞動模范、西北農(nóng)學院教授趙洪璋——他最為佩服、最為珍愛的人生導師。趙老師的心愿、行為,凝聚著黃土地歷史的責任。趙老師的精神,趙老師的追求,成了他學習、效仿、亦步亦趨的最好榜樣。
第一次聽趙洪璋老師講課,是關于“碧螞1號”的專題。一場報告下來,王輝知道了“碧螞1號”、“雜交”、“系譜法”等概念。課后,他找趙老師借來講義,認認真真抄了一遍。他記住了150到200公斤的產(chǎn)量,記住了“碧螞1號”9000萬畝的最大推廣面積,記住了碧玉麥和螞蚱麥的雜交組合,記住了抗倒伏、抗病、高產(chǎn)、優(yōu)質的特點,記住了中外、冬春不同小麥基因源合流后的遺傳潛力。
第二次聽趙洪璋老師講課,是關于“豐產(chǎn)3號”的專題。他提前借來講義抄寫,邊抄邊勾畫重點,邊用心記,懂得了小麥增產(chǎn)50-100公斤不是神話。“豐產(chǎn)3號”莖稈健壯,耐肥抗倒伏,穗大質佳,比村里解放后種了十多年的碧螞麥產(chǎn)量明顯提高。而趙老師利用來自西北歐冬性極強的晚熟品種做雜交親本的探索精神更是深深感染了他,使他明白,在小麥育種領域,要想取得卓越的成果,須得有打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
不久,他得知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已廣泛應用于生產(chǎn)。
那時候,王輝在學校三號樓上課,晚上有時住在農(nóng)作二站。農(nóng)作二站是西北農(nóng)學院的教學試驗農(nóng)場,有標本區(qū)、試驗區(qū)等。農(nóng)作二站種著趙老師的“豐產(chǎn)3號”。王輝每每從試驗區(qū)走出去走回來,看見“豐產(chǎn)3號”長起一層淡綠色的霧時,他就會做夢。夢里自己也變成一棵麥子,長在趙老師的試驗地里,跟“豐產(chǎn)3號”一樣茁壯。趙老師有時帶著王輝他們一班學生到地里實習,看著麥子講。株型、根系、葉子、麥穗、產(chǎn)量、性狀等等,書本上原本死板的知識全都鮮活起來。
播種、雜交、選擇、考種時,王輝總是非常專注,聚精會神,達到忘我、癡迷的程度。他特別喜歡親自操作和實踐。每次實踐,王輝都有一種特別的新鮮感、興奮感,比起單純學書本知識,王輝對小麥育種的程序和具體操作更癡迷,更有興趣。
特別是看到“豐產(chǎn)3號”成熟時的一幕幕情景后,王輝更堅定了自己從事小麥育種的人生志向。即使距離那時50年后的今天,王輝依然能清晰地回憶起那個畫面。趙老師試驗區(qū)的地頭插著“豐產(chǎn)3號”的木牌。年輕氣盛的王輝看著一層整齊的小麥,呆在那里,心頭忽然升起一種從未有過的神圣感。王輝的老家在楊凌,自家的麥地就在兩三公里外的五星村西魏店,從小長這么大,哪見過如此整齊、長勢如此具有非凡攝魂奪魄般魅力的麥田?哪見過如此神奇的畫面?哪見過如此癡迷小麥育種的老師?
但王輝此時并不清楚,他在大學時代萌發(fā)的這個“種子夢想”,決定了他日后肩頭擔子的分量。
上了西北農(nóng)學院,王輝的農(nóng)業(yè)科技知識和眼界大為擴展。這時他才知道,自己生長于關中農(nóng)村21年所直接接觸和獲得的農(nóng)業(yè)尤其是小麥知識,實在是太膚淺、太“井底之蛙”了。小小的一粒麥,簡直就是一個“龐大的世界”。他如饑似渴地吮吸著無邊無際的知識,除了課堂上聚精會神地聽講、田間實踐時認真地觀看、飛速地記錄、深沉地思考,剩余的一切時間,他都用到學習上,鉆圖書館,泡在書籍的海洋中,他就忘記了身外的一切。抄筆記,抄講義,直抄到手指發(fā)酸、發(fā)麻。熬夜,直到困乏得上下眼皮打架。做田間育種實驗,他和同學們一起嚴格按老師的指導認真操作、記錄、思考……
他如饑似渴地在農(nóng)業(yè)科技的海洋中揚帆、暢游。
從讀書中他才得知,自從盤古開天辟地,人類呱呱誕生,從那一刻起,擺脫饑餓、告別饑餓、遠離饑餓,奮力生存,便成了人類歷史永恒的、不朽的主題。糧食是人類生存的第一資源,沒有糧食,人類的生存與繁衍便會受到巨大的威脅。滾滾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君君王王,雖處在不同的疆域、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卻擁有著同一個亙古不變的夢想——解決吃飯問題。
因此,中國的先人反復諄告后人:“國以民為安,民以食為天”。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從未停止過對于饑餓的抗爭?!叭耸氰F,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敝袊习傩諅冇米顦闼亍⒆钫媲?、最直接也最形象的語言,道出了一條真理。
農(nóng)業(yè)是人類發(fā)明的一項最古老、最偉大且無可替代的永恒產(chǎn)業(yè)。農(nóng)田中種植的千姿百態(tài)的農(nóng)作物,在遠古時代是沒有的。農(nóng)作物的祖先起源于野生植物,在人類長期選擇和馴化下,依靠對種子的逐步改良和傳宗接代,進化成今天人類賴以生存的農(nóng)作物。有據(jù)可查的歷史大約已有一萬年。
千萬年來,人類通過采集活動選擇出千姿百態(tài)的農(nóng)作物,借助種子繁衍、引種馴化和資源交流,把種子傳播、擴散到世界各地。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雜種優(yōu)勢的發(fā)明和利用,培育出高產(chǎn)優(yōu)質新品種并發(fā)展起規(guī)模很大的種子產(chǎn)業(yè),使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大幅增長,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由此可以說,是一粒小小的種子,改變了整個世界。
經(jīng)過漫長的探索、觀察、對比和總結,先民們逐漸認識到了種子的無比重要性。
農(nóng)業(yè)要增產(chǎn),首先必須解決種子的問題——選育和推廣符合人們需要的、適應時代和耕作條件發(fā)展的優(yōu)良品種。只要有了好的種子,就可以在原有的耕作水平不變土壤地力不變的情況下多打糧食,達到遠離饑餓、告別饑餓、擺脫饑餓、豐衣足食的目標。
由此,關于種子的科學知識,尤其讓他著迷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
一粒種子,能夠生根發(fā)芽,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長成莽莽林海,形成無垠麥浪,漫出無邊草原……完全是種子的威力。人類、飛禽、走獸、昆蟲、魚類、蛇類、植物、樹木等各種各樣的生物,無不如此。
種子的力量,表現(xiàn)的是生命的力量。
王輝還得知,所有生物都極端重視種子。有的為了物種的延續(xù),竟然寧可犧牲自己。植物歷春經(jīng)夏,在陽光雨露滋潤下,吸收大地營養(yǎng)、泥土精華,就是為了結出飽滿的種子。民諺說“立秋十三日,寸草結籽?!钡搅藭r候,小小的草,也會舉出籽實。動物也一樣,飛禽、走獸、游魚、昆蟲、蛇蝎,都有照顧孩子的奇妙方法。他聽老年人講,當飛禽、走獸、游魚、昆蟲、蛇蝎的母體受到傷害時,會提前娩出未足月的胎兒。他由此聯(lián)想,人是宇宙之精靈,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人類,賦予人類以智慧、語言、文字、情感……賦予萬物組成的家園,還賦予人類勤勞的手和善良的心……
王輝似乎明白了,原來,人類的心,也是造物主埋下的一粒種子啊。無論你處于順境,還是處于逆境,無論這粒種子已經(jīng)長成參天大樹,還是等待陽光、積蓄力量,都請守住心靈的家園,永遠做你的心靈的主宰和守望者。
他還讀過著名作家夏衍寫的那篇名為《種子的力量》的文章。說是有人問,世界上力氣最大的東西是什么?答案有老虎、大象、獅子、恐龍、鯨魚、螞蟻、金剛……誰會想到,正確的答案竟然是種子。有人不信,竟有科學家作了一個實驗。人的頭蓋骨的結構是最致密、堅固的,科學家、生物學家和解剖學家想盡辦法都沒法將頭蓋骨完整地分開,后來,一位科學家想出了一個辦法,把種子種到頭蓋骨里,并提供溫度和濕度。過了幾天,種子發(fā)芽了,它們竟然用一種“可怕”的力量將頭蓋骨完整地分開了!一顆種子的力量,竟然超過了任何機械物質的力量!這真是一個奇跡!
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201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