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1976 年生,南京農業(yè)大學農學院院長、教授、博導。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人。在《自然·氣候變化》《全球變化生物學》《環(huán)境遙感》等國際著名期刊發(fā)表 SCI 收錄論文120多篇、EI論文50 篇;合作出版專著 12 部、教材7部;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31件;登記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50多件。
“精準”是智慧農業(yè)與傳統農業(yè)最大的不同。從播種前的精準設計、種植期間的精準診斷,到收獲前對產量和品質的精準預測,處處體現著現代農業(yè)的智慧所在。通過建立模型預測農業(yè)未來則是更為前瞻性的研究領域,然而面對不同模型所呈現出的差異化結果,誰才是可信的?
氣候的冷熱交替,正在為地球萬物寫下危機重重的未來篇章?!叭驕囟让可?攝氏度,小麥產量將平均降低 5.7%,這也意味全球每年將損失近4000萬噸小麥?!边@是南京農業(yè)大學朱艷教授課題組在氣候變化領域頂尖雜志《自然—氣候變化》上發(fā)表的研究結果。
全球范圍內,關于溫度升高對小麥作物生產潛在效應的定量評估模型約有30種,但它們相互間的結果卻存在較大差異。為此,朱艷團隊牽頭與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等國科學家展開了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圍內選取30個生態(tài)點,通過30余套評估模型得出平均結果,最終這些結果通過平均效應形成方法集合,使研究結果的置信區(qū)間范圍達到了95%?!案呖尚哦鹊目茖W分析與結果,能精準預測未來氣候條件下的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更重要的是,未來農業(yè)到底能不能滿足人類的生存需求?”朱艷說,“這不僅時刻提醒著人們所要面臨的食物短缺的挑戰(zhàn),更提醒我們要抓緊時間研究對策。”
目前,朱艷的團隊有100多人,包括20多位老師和近80名研究生,團隊研究的一個重點就是智慧農業(yè)。朱艷說:“我覺得從1998年開始,大家對智慧農業(yè)的認識包括各方面的關注度有非常顯著的提升,智慧農業(yè)使我們的生產越來越簡單。我們主要做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是種植前優(yōu)化的方案,告訴你怎么去種;二是種下去以后要怎么管,我們會用一些搖感手段來監(jiān)測,給出優(yōu)化建議,比如灌溉、噴藥等一些處方;三是在收獲的時候有產量評測,從種到收整個流程都是機械化的,生成的優(yōu)化方案,專業(yè)術語叫處方;四是這個處方今后如何輸給智能化農機裝備。這四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稱為精確設計、精確診斷、精確預測、精確作業(yè),四個精確?!?/p>
當下,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頻發(fā),在這種氣候條件下農作物將受到怎樣的影響?朱艷團隊已經著手新的評估模型,試圖給出更多的答案。據透露,一種更為精準的評估方法如今正在被拓展到水稻、玉米、大豆等重要糧食作物的預測中。
“國內的模型做得非常少,真正做模型的就我們一家。首先我們要構建自己的模型,使用時會和國外的綜合起來用。模型只是我們四個研究方向中的一個,模型做下去以后還要監(jiān)測展示,更多采用搖感手段。還要精確管理,相當于模型搖感等多個手段,再加上軟硬件產品,集中應用到生產中,做到整個流程的精確管理。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軟硬件開發(fā)?!?/p>
為農業(yè)“問診把脈”10余年的朱艷,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 計劃”及省部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江蘇青年五四獎章等,并被評為“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全國農業(yè)科研杰出人才。
回憶起與精準農業(yè)的緣分,朱艷連說了幾個“幸運”。保研時,學校傳統優(yōu)勢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專業(yè)選擇了一位男研究生,只為生物技術專業(yè)出身的朱艷留下作物栽培學這一研究方向,對她來說完全是“零起點”。幸運的是,在導師嚴謹治學和悉心指導下,朱艷找到了能讓自己施展才華的舞臺。如今,導師的治學要求也在朱艷的教學科研中傳承下來。她要求學生,閉著眼睛在腦海中反復復述作物生長的每一時刻,直到精確設計出適宜的栽培管理方案。
朱艷深知要開闊視野就要有更大的平臺。原本讀研究生時就已經擬好的出國求學計劃,因為畢業(yè)留校任教,后又成為母親,再到擔任院內管理職務等一再拖延著,真正成行已經是6年后了。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她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訪學?!半m然淡去了早期求學的意義,但回國時卻滿載著收獲?!被貞浧饠鄶嗬m(xù)續(xù)三次才最終完成的海外求學之路,朱艷笑著說,“很幸運,我發(fā)表了一篇好文章,拓展了一項新技術,選修了一門好課程,還為學校引進了一位優(yōu)秀的青年才俊?!?/p>
回國后,朱艷肩負起南京農業(yè)大學農學院院長的重任。鮮見空白的備忘錄真實記錄了她忙碌的每一天。全家的作息也進行了統一調整:早上6點半一家三口集體起床,然后各自到工作單位、學校吃早餐。朱艷要求自己每天早上8點以前要進入工作狀態(tài),晚上孩子睡了她還會擠出時間繼續(xù)工作一會。如今,這樣的習慣早已固化成她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南京農業(yè)大學的作物學與中國農業(yè)大學并列A+,也是全國該學科僅有的兩個A+。
“足夠優(yōu)秀”和“全身心投入”,不僅是朱艷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更是選擇研究生的標準,“科研工作沒有性別之分?!彼f,“相反,做科研工作,女性的細心和熟慮,要比男性更具優(yōu)勢?!保ü└鍇歐萊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