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麗
【摘 要】在幼兒交往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小摩擦,他們在面對這一摩擦時最直接方式就是攻擊他人。這是一種消極、不健康的行為。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們對攻擊界定存在著分歧,比較一致地認可Parke和Slaby提出的觀點:幼兒攻擊是“旨在傷害或算害他人的行為”。目前研究大多從理論出發(fā),闡述幼兒攻擊行為的單個成因。而幼兒的這一行為不僅僅是單一因素引起,而受多方面影響。我將從實踐出發(fā),將幼兒與家庭、與社會所聯系在一起進行分析,并得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幼兒攻擊性行為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208-01
一、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任何事物發(fā)生都有內部和外部原因。幼兒攻擊行為的內部因素,也就是從幼兒本身的生理出發(fā),包括幼兒的性格特征、認知發(fā)展和遺傳因素等。社會認知模型理論,認為攻擊性行為源于基本的社會認知缺陷,幼兒認知發(fā)展是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外部因素則是多指幼兒生長的客觀環(huán)境,包括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通過查閱文獻可發(fā)現,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能使幼兒更活潑、更友善,反之則會讓幼兒更具有攻擊性。班杜拉的實驗證明了社會環(huán)境也是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因素之一。幼兒會經常模仿動畫片里的暴力行為。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分析
(一)大眾傳媒對幼兒攻擊行為影響。3歲的軒軒對奧特曼特別入迷,和小朋友玩耍時會想象自己是奧特曼,會說出“我要奧特曼來打敗你”“奧特曼是最厲害的”等字眼,并作出奧特曼的手勢捶打他人。班杜拉認為:人的很多行為是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和結果習得,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符號表征的形式存儲在大腦,幫助他們模仿行為。而幼兒期是模仿的高發(fā)期,他們會模仿動畫片里的人物動作、行為以及語言,如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稱心的事,他們則會“暴力性”發(fā)泄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不滿。
(二)家長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攻擊行為影響。一些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如果父母當時沒答應他的要求,就會耍賴、攻擊沒順應他的人。這說明家庭對一個孩子成長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父母的教育觀念決定著孩子性格、行為、交往發(fā)展。還有一些是因為家長的暴力,當家長采用及其嚴厲的教育態(tài)度去懲罰幼兒導致產生抵觸心理、不滿情緒和產生攻擊行為。
(三)幼兒園環(huán)境對幼兒攻擊行為影響。隨著二胎放開,幼兒園好多班級超員,導致教師不能及時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當幼兒之間發(fā)生攻擊性行為時,如果老師沒有弄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就直接對幼兒進行批評指責,就會負面強化了幼兒攻擊性行為,使得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會習慣性地運用攻擊性行為去解決問題。
(四)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時會引起攻擊行為。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所提出的自我中心主義概念,嬰幼兒在判斷和行為中有受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的強烈影響傾向。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不會和他人分享,不懂得如何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當自己的利益受損時會做出應激式攻擊。
(五)幼兒性格特征對幼兒攻擊行為影響。心理學家們將氣質劃分為四種類型:興奮熱烈的膽汁質、敏捷好動的多血質、緘默安靜的粘液質和呆板羞澀的抑郁質。其中膽汁質的幼兒的特點就是情緒體驗強烈、外露,脾氣急躁,易沖動,難以自制。這一類的幼兒在與別人相處過程中就極易與他人發(fā)生沖突,發(fā)生攻擊性行為。
由此可見,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是由多種因素而引起,各個因素都是引起攻擊行為的重要原因。
三、根據幼兒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分析,提出相應對策
(一)防止幼兒模仿動畫片里的行為,家長應減少幼兒觀看含有暴力畫面的動畫視頻。加強社會媒體機構在制作幼兒視頻或者是幼兒書籍監(jiān)管,從而對幼兒行為進行監(jiān)督與指導。
(二)身教重于言行,影響幼兒成長的重要因素就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因此,父母不僅僅是教孩子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知識,還應當注重自身的言行對孩子影響。所以,家長在與幼兒共同成長過程中,如果要讓孩子學習正確行為方式和感受到強大的安全感,首先就應當調節(jié)好自己情緒,從而帶動孩子情緒,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一個好榜樣。
(三)幼兒園加強幼兒園管理和教師培訓工作,針對性開展學習交流老師,培養(yǎng)幼兒教師能力,時刻注意孩子的行為,及時調整和引導幼兒,將“攻擊行為”扼殺在未發(fā)生前,防范于未然。
(四)當幼兒出現自我意識時,老師多講述一些分享的故事或者分享的行為去教育,并且在家里父母則應該和老師是一致的教育觀點,多多強化幼兒對分享這一行為的概念。
(五)父母和教師應該時常去告誡幼兒不能以破壞性的方式去發(fā)泄自己情緒。當幼兒有情緒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地轉移幼兒注意力。事后先要讓幼兒明白過激情緒所帶來后果,其次就是要教幼兒如何去表達自己情緒。
綜上所述,我認為幼兒攻擊行為在不同的教育方式具體情境下又不一樣表現,這使得家長、老師乃至社會都應格外關注,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是偶然發(fā)生,必定是受到周遭人或事物影響,在面對這一類幼兒時,應正確處理以及耐心引導,幫助幼兒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交往方式。
參考文獻:
[1]趙欣,袁茵.兒童攻擊行為家庭影因素分析與教育建議[J].綏化學院學報.2013
[2]焦永國.兒童攻擊行為研究綜述[J].西安社會科學.2010(03)
[3]王麗麗.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其教育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