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娜
【摘 要】遠古時期,人們對于自然災害沒有充足的認識,因此他們以為災害是由鬼怪所帶來的,為了風調(diào)雨順,人們就會帶起兇神惡煞的面具,大喊出儺儺的聲音,以期嚇走鬼怪,這種方式被稱為儺儀,而人們又常常會跳起舞來,久而久之又形成了儺舞,而人們在整個過程中佩戴的面具便叫做儺面具,隨著儺文化的發(fā)展,儺面具也不僅僅只限于兇神惡煞的妖魔,現(xiàn)在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角色。當重大節(jié)日來臨或有客人來臨時,他們會戴起面具,載歌載舞,目的是消除厄運,帶來好運。
【關鍵詞】儺面具;藝術價值;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139-02
儺面具既是原始宗教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又是傳統(tǒng)藝術的一種外化。我們的祖先通過繪畫、雕刻、敷彩、上漆等一系列工序,來制作各式各樣,面目神態(tài)多樣的活生生的面具,并由其來傳達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藝術的熱愛,他們將人、神等形象靠自己的想象塑造到面具上,傳達出對自然的各種感情,本文通過討論儺面具背后重大藝術價值以及儺面具所給人們帶來的信仰來深化當前人們對儺面具的認識,并對當前社會儺面具如何傳承與保留進行剖析。
一、儺面具的藝術價值
(一)儺面具制作手法之高超
1.精雕五官凸顯人物個性。儺面具通過五官的塑造及性格的具體化讓人們一眼就看出是人是鬼,是惡是善,雖然儺面具代表的是一種粗狂,豪放的民族特色,但在制作的許多細節(jié)之處不乏其智慧與細膩。儺面具大多是楊柳木和香樟木的材質(zhì),人們用小刀進行熟練細致的雕刻,面具上流暢的線條,深邃的輪廓將每一個面具的獨特之處表現(xiàn)出來,通過對五官的刻畫,用刀工代替墨色,有浮雕、透雕等藝術,來表現(xiàn)在儺戲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特征,將人物兇猛、善良、忠誠、陰險、威武、剛烈等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將人物的喜怒哀樂,民俗底蘊,宗教信仰物化。
2.大膽設計凸顯人物特色。儺面具的設計體現(xiàn)了當?shù)厝藗兇竽懾S富的想象力和設計感,他們選擇用最直觀的方式去制造面具,比如對于戰(zhàn)場上將軍這一英雄人物形象,要塑造其驍勇善戰(zhàn)的形象,就不能畫得眉清目秀,藝人們會用一支羽毛劍來表示眉毛,用星星一樣的形狀來表示眼睛,這就是常說的劍眉星目。而對于戰(zhàn)場上的女將軍,她的眉目就像一道長長的直線,丹鳳眼,而對于其他方面的設計并沒有很明顯的區(qū)分,這是藝人們大膽割舍,故意凸顯某一方面的特點,以某一處傳達整個人物特征。而且主要神靈的面具比其他面具要大很多,而且刀工和上色上也比其他面具精致很多,以凸顯其地位。
3.顏色對比凸顯人物性格。儺面具在色彩上的運用與臉譜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強烈的顏色對比來表現(xiàn)人物愛憎分明的個性,通過黃、紅、藍、黑、白等顏色,來體現(xiàn)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的身份地位。如忠貞之臣用紅色表示,心狠手辣用黃色表示,剛正不阿用藍色表示,奸佞陰險用白色表示,而金和銀則是神靈的象征,這些鮮明的顏色搭配蘊含著豐厚的哲學理念、民俗文化與宗教信仰,抽象派的顏色運用也體現(xiàn)了地域特色的一種魅力。
4.寓意象征凸顯文化內(nèi)涵。儺面具在制作過程中,對五官的刻畫及性格的描述不僅僅浮于面具表面,從深層次來說,他有其所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和宗教信仰,比如對于性格剛烈、嫉惡如仇的英雄形象,他們的眉毛會畫得像一團火,如同一條長長的火龍,這既顯示出人物的剛烈如火,又在寓意上有一定的深刻含義,火象征著生活的紅火,象征著收獲,同時火可以驅(qū)走惡魔,驅(qū)走邪運,并帶來希望,帶來溫暖。因此每一個儺面具都是民間藝人對美好,對未來的一種期望,一種無形的刻畫。
(二)儺面具背后信仰之神圣
儺面具主要有贛儺和南豐儺,贛儺是中國儺的主要組成部分,稱為中國文化的活化石,贛儺有其獨特的文化地域特色。隨著時間的流逝,儺文化以及儺面具已經(jīng)過了興盛的時期,但不得不說,當?shù)厝嗣駥τ趦婢叩木次分橐恢倍荚?,每當有外地客人來或親朋好友來時,村民們就翻箱倒柜,找出覆蓋了一層土的面具,點上紅蠟燭,戴上這神圣的面具,喝點酒之后,邊唱邊跳,在他們心中,這不僅僅是一個面具,還是神靈的象征,就像西方人心中的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說的便是儺面具的神圣之處,不戴面具時他們就是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可一旦戴上了面具,就好似神的靈魂與意志進入了他們體內(nèi),跳舞唱歌是它們最歡快的時光。
儺面具從祭祀鬼神到一種娛樂形式,儺面具被更加商業(yè)化,但儺面具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卻無法被撼動,這種地位是一種信仰的存在,它的制造充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審美情趣,更有一種人們想要改變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人們期望的,因此儺面具背后所象征的人們的追求不會隨著面具褪色而消失。
二、儺面具的現(xiàn)狀
隨著教育水平和人們對鬼神認識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現(xiàn)代社會有些邪教組織借鬼神之說宣傳其理念,因此漸漸地人們對于這種祭祀之類的同時開始抵制,隨著農(nóng)村文明與城市文明的密切交流,即便是大山深處的人們也開始對鬼神之說有了新的認識,對于儺面具最初的目的已經(jīng)漸漸被模糊了,因此儺面具被人們更多的塵封在箱底。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儺面具這樣兇神惡煞的繪畫樣子在人們眼中已經(jīng)不再流行,甚至會嚇壞小孩子,因此儺面具更加被人們所淡忘,儺面具原來的作用已經(jīng)不復存在,它所代表的人們對自然的改變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化的科技所取代。曾經(jīng)人們希望五谷豐登,通過儺面具期待雨水,趕走厄運,但現(xiàn)在轉(zhuǎn)基因農(nóng)作物使得糧食產(chǎn)量倍增,袁隆平院士的技術使更多的人獲得食物。
三、儺面具文化的保留與傳承
儺面具,隨著時光長河的流淌,漸漸地被沖刷得失去了當初的輝煌,也漸漸被人們所遺忘,它曾經(jīng)被無數(shù)人所追求,如今人們摘下面具,走向另一個文明時期,它像是一個掉隊的大雁,始終找不到自己的安家之處,而隨著我們知識水平的提高,各種文化潮流的出現(xiàn),使得儺文化不得不讓位。儺面具原始的意義已經(jīng)漸漸消失,人們對于儺面具的依賴也漸漸沒有那么強烈。
但我們要承認,儺文化不能丟失,我們可以通過官方的途徑將儺文化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各地表演,為各地的人們帶來好運的同時,對儺文化有更深的認識,政府也應當增強對儺文化的投資建設,將儺文化作為一個參觀景點,將儺面具作為傳遞好運的象征,通過使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商業(yè)結合,達到傳遞文化的目的,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大眾傳媒的方式,像舌尖上的中國一樣,通過拍攝紀錄片或者電影的形式讓儺面具走上熒屏,給人們認識儺面具更多途徑,這樣一來,電影公司既有了好的拍攝題材,也可以幫助儺面具的傳播獻力。同時政府應該給儺面具的發(fā)展制定一系列的計劃,保護這些世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讓全世界的人都認識儺面具,還可以將儺文化引入到當前學生的教材中,讓學生這類人了解儺文化,并通過他們這個龐大的團體傳遞給更多人。
四、結語
儺面具作為儺文化的載體,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員,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去了解,儺面具象征的是遠古人民對美好生活,對好運的一種向往與追求,不論是祛病、保佑、鎮(zhèn)宅、發(fā)財?shù)鹊?,它都體現(xiàn)了人們對自然的一種改變,對現(xiàn)狀的一種覺醒,盡管這種做法現(xiàn)在看來不切實際,但他確實是人們的一種嘗試與挑戰(zhàn),這樣的挑戰(zhàn)雖然從現(xiàn)在看來有些可笑,但這樣的挑戰(zhàn)和現(xiàn)在人們對于知識的挑戰(zhàn)是一樣的,就是這一次次挑戰(zhàn),才有了我們的現(xiàn)代文明,也正是人們敢于探索,敢于改變的勇氣,使得我們的社會有突飛猛進的變化。因此我們要傳承與發(fā)展儺文化,讓民間舞蹈豐富多彩,讓民間藝術更完善,讓祖國文化大地上這朵奇葩燦爛綻放。
參考文獻:
[1]黃晨子.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設計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5.
[2]檀雨桐.池州儺戲面具文化研究[D].安徽大學,2014.
[3]禹建湘,龍典典.梅山儺面具的文化內(nèi)涵及市場開發(fā)策略[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3(06):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