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炬亮 丁海燕 木合布力·阿不力孜 王艷 馬成
摘要:藥物化學是藥學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其內容多,涉及面廣,教學難度較大。為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提高教學質量,將復合型案例教學法應用于藥物化學的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藥物化學;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29-0190-02
藥物化學是一門發(fā)現與發(fā)明新藥、合成化學藥物、闡明藥物化學性質、研究藥物分子與機體細胞(生物大分子)之間相互作用規(guī)律的綜合性學科,是藥學領域中重要的帶頭學科。不僅是藥學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1],也是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的內容之一。因此,學好藥物化學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該課程是一門連接化學和生命科學并使其融合為一體的交叉學科,將有機化學與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生命科學交叉融合,又為藥劑學、藥事管理學、藥物分析學、藥物代謝動力學等藥學的專業(yè)課程奠定基礎,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重點藥物的結構、命名、理化性質、構效關系、體內代謝、化學合成等,熟悉各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及臨床用途,通過典型藥物的研發(fā)過程的學習,掌握藥物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整體內容繁雜、知識面廣。盡管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演示等教學手段,但是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基本上還是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學生普遍反映藥物化學難學,一是課程內容比較枯燥,特別是大量的化學結構的認識和記憶;二是所學內容與與實際相脫離,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針對這些問題,藥物化學的教學方法應該進行一定的改革,應該應用一些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積極性的授課形式,讓學生能夠保持學習興趣。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CAM)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首創(chuàng),案例來源于商業(yè)管理的真實情景和事件,通過指定學生結合文獻資料對單一對象進行分析,得出事物一般性規(guī)律,可使理論與實踐得到有機結合,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結合學科知識特點,根據教學的需要,在教師指導下,采用案例來組織學生進行文獻調研、問題分析、歸納總結的教學方法,以加深對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的認識、理解和記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3]。作為一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方法,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相長,在許多課程中得到了應用,獲得了較好的成績[4],我們也將其應用于藥物化學的教學中。
為了使枯燥難學的藥物化學理論教學能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案例的選擇就比較重要,不能僅僅是少量的一些經典案例,應該是一些系統(tǒng)完整的案例,才能使課堂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增強教學效果。復合型案例就是其中的一種,而復合型案例應該注重其內涵建設,每個章節(jié)應設置1-2個有針對性的案例,通過案例的趣味性、參與性和實踐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藥物化學教學案例主要與藥物發(fā)現、研發(fā)、作用機制、臨床應用、藥物的配伍等問題密切相關。而復合型案例由多個相關問題有機組合而成,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和層次性[5]。復合型案例主要有兩類,一類比較簡單,主要是關于臨床用藥、藥物選擇及藥物的配伍等的案例,容易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并且符合現在國家執(zhí)業(yè)藥師制度對藥師的要求——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另一類主要是關于藥物的研發(fā)、設計、合成、構效關系、作用機制等的案例,形象生動地講解新藥研發(fā)的基本方法和途徑,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藥物研發(fā)的案例:例如,愛爾蘭藥物學家James W.Black領導的研發(fā)小組深入研究了未能應用于臨床的β受體部分激動劑二氯特諾的藥理學特性,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在1964年合成了安全有效的腎上腺素β受體拮抗劑普萘洛爾,對心血管疾病治療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并開始了組胺受體拮抗劑的研究,以組胺為先導化合物,通過不斷假設、不斷驗證、不斷創(chuàng)新,最終研制成功第一個上市的抗?jié)兯幬镂鬟涮娑。ㄌ┪该溃?,?976年在英國上市,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用抗酸劑和手術治療胃潰瘍的方法,引發(fā)了胃潰瘍治療史上的“泰胃美”革命。因其在藥物治療方面的貢獻,獲得了1988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yī)學獎。再比如中國中醫(yī)研究院的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領導的小組,1972年從黃花蒿中提取出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于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fā)中心“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并于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讓這些案例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精神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和源泉。這樣為學生學習與靈活應用合理藥物設計原理奠定基礎。
臨床用藥方面的案例:患者男性,56歲,在過去的4-6個月間,關節(jié)痛持續(xù)加重。診斷為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高血壓。問題設計如下:(1)開始治療骨關節(jié)炎選擇的藥物是A.對乙酰氨基酚B.曲馬多C.羥考酮D.布洛芬E.阿司匹林;(2)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什么?(3)以下哪項商品名/通用名配對是正確的A.西矢葆(Celebrex)/吡羅昔康B.羅丁(Lodine)/酮洛芬C.扶他林(Voltaren)/雙氯芬酸D.瑞力芬(Relafen)/萘普生E.拿百疼(Napton)/萘丁美酮;(4)以下哪個藥物與非甾類抗炎藥不存在潛在引起典型臨床相互作用的風險A.華法林B.碳酸鋰C.苯妥因納D.賴洛普利E.雷尼替丁。案例分析結果:(1)引導學生分析五個藥物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用途,其中對乙酰氨基酚是骨關節(jié)炎鎮(zhèn)痛的首選藥物,通過此案例,學生一定會牢記這五個藥物;(2)作為藥師,應該建議患者按照對乙酰氨基酚的劑量來服用,并應該避免飲酒,此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會如何、產生毒性的代謝產物是什么、如何解救等問題,學生不僅將對乙酰氨基酚的理化性質、體內代謝、臨床應用等問題記憶深刻,還能體會到作為藥師如何指導患者安全用藥;(3)商品名/通用名配對正確的是扶他林(Voltaren)/雙氯芬酸,引導學生意識到實際工作中掌握藥品的商品名、通用名以及化學名的重要性;(4)非甾類抗炎藥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增強華法林的作用(可能導致出血),能增加鋰的血藥濃度,抑制肝微粒體酶影響苯妥因納的代謝(使其血藥濃度增加),能降低抗高血壓藥的作用,尤其是普利類藥物和利尿劑,不與雷尼替丁有藥物的相互作用。對于患有多種疾病的患者,因為使用的藥物種類比較多,藥物相互作用的問題就比較突出,作為藥師,一定要充分掌握各類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知識,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很好地進行安全用藥指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層層推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的成功運用與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密切相關:理論知識掌握得越牢固,案例分析就越透徹。因此,案例教學法的實施要以堅實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它只是藥物化學教學中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不能替代理論教學。在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同時,還要注意應用其他的教學方法如啟發(fā)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等,取長補短,共同促進藥物化學教學。
總之,在藥物化學的理論教學中,通過合理引入復合型案例,豐富了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有利于復合型藥學人才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尤啟東.藥物化學(第8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
[2]Hendricson WD,Andrieu SC,Chadwick DG,et al. Educa tional strategies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 of problem-solving,critical thinking,and self -directed learning [J].J Dent Educ,2006,70(9):925-36.
[3]劉冬梅,盛繼文.案例教學法在藥物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198.
[4]顧軍,崔穎,李建宇,等.系統(tǒng)案例教學法在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3):103-104.
[5]周中流.藥物化學理論教學中復合型案例構建與實踐[J].廣東化工,2016,43(1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