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鳴
摘要:“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是高效的”是每一個教師正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然而,如今的公開課要么為比賽,要么為展示,常常要設計毫無瑕疵的教學設計,甚至請來課件高手制作一些高水平課件。這樣的公開課離她們的課堂教學研究是漸行漸遠的。既然公開課要起到示范、指向性作用,那么對于其可操作性的要求就不能低。她們組織公開課,尋求的是“常態(tài)”過程中的問題解決,越接近原生態(tài),越具可學性,越便于普及。所以原汁原味的常態(tài)課就更為實效些。
關鍵詞:公開課;課堂興趣
公開課的意義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給執(zhí)教者一次鍛煉和提升的機會。通過課前的反復琢磨、深度解讀教材以及課后眾人幫助的反思,可以深入、多視角地回顧教學流程、審視教學行為,逐步生成教學智慧,從而使執(zhí)教者在一次次教學實踐中得到鍛煉、成長,走向成功。另一方面就是讓聽課者能從公開課的觀摩活動中,學習借鑒上課教師的成功經驗,觸類旁通,獲得教育教學成功的啟示。讓每一位聽課者設身處地,置身于教學場景,反思比較,尋找組織課堂教學的最佳形式、最佳方案,從而挖掘、提煉經過理性思考的教育教學原理,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個體行為,使教學活動得以高效實施,最終獲得教學能力的提升。它對課堂教學研究起著示范性作用和指向性作用。
然而,現(xiàn)今公開課的現(xiàn)狀卻未能盡其意。如今的公開課要么為比賽,要么為展示,為了追求其觀賞性,不惜一味地營造一種“活躍”的氛圍;為了追求其觀賞性,常常要設計毫無瑕疵的教學設計,拋棄一定的所謂單調其實必須的語言訓練;甚至請來課件高手制作一些繪聲繪影、畫面精美、令人驚嘆的高水平課件。這樣的公開課離常態(tài)課,離她們的課堂教學研究應該是漸行漸遠的。想想她們平時的教學,有多少教師能有這樣的水平與精力,為每節(jié)課這樣精美打造呢?所以對于聽課者來說,公開課就好比是大餐,是滿漢全席,能吃卻不會做,相反,常態(tài)課就好比是家常菜,吃了,看了,基本回家也就能學著自己做了。嘗試幾次,說不定還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所以,讓公開課回歸常態(tài)是有些“大道至簡”的意味,應該成為一種趨勢。
這學期,京東學校在七年級開展常態(tài)課堂公開課展示活動,我作為七年級的一員,有幸見證了幾節(jié)成功的常態(tài)課。我把它比作是一道可口的、精良的、味兒一點兒也不比大餐示弱的家常菜,真是濃淡相宜,食之如甘。
這位教師講授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縱觀整節(jié)課,老師把語言學習與語言運用融為了一體,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和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拋棄了那些看似熱鬧、花里胡哨的東西,真正為了學生的成長,讓課堂成為了學生成長的家園。學生在課內學得主動、學得有趣,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具體看來有以下幾個亮點: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她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從學生的回答中,她們不難看出老師在平時常態(tài)課下的扎實功底,她很注重知識的拓展與鏈接,不拘泥于教材目標,而是依據教材內容適時滲透一些相關的節(jié)日信息,讓學生想說、有話說。在難點突破的基礎上點面結合,始終體現(xiàn)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語言學習的基本法則。通過說圖、聽錄音、回答問題、朗讀、閱讀練習鞏固等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的語言和情感都得到了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最后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她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么,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為什么現(xiàn)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么懂得的?”她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lián)系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么生機勃勃,母親想讓她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边€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么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她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她又提問:“文中最后一個省略號有什么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該老師也不忘情感育人,她以一問“我為什么現(xiàn)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么懂得的?”引發(fā)學生反思,進行感恩教育,同時還再一次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熱情,極大地再次調動了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不難想象,在老師長期的引導下,啟發(fā)下,她的學生一定是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公開課回歸常態(tài)能使其更具實效性
既然公開課要起到示范、指向性作用,那么對于其可操作性的要求就不能低。她們組織公開課,尋求的是“常態(tài)”過程中的問題解決,越接近原生態(tài),越具可學性,越便于普及。所以原汁原味的常態(tài)課就更為實效些。
常態(tài)的公開課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不說對教材的深入鉆研,課堂結構的巧妙安排,單說教學方法的精心選擇,教學語言的逐句推敲,以及多次地試講和反思,憑教師的“單打獨斗”很難達到。所以常態(tài)的公開課也一樣必須“磨”,“磨”中提升教師素養(yǎng),“磨”中精益求精,畢竟其作用在于樹立標桿,引領教改方向。它雖然與隨堂課存在著區(qū)別,卻應離隨堂課很近。它實質上就是要求教師憑借多年的教學磨練與經驗,能夠將非常態(tài)化的教學變成一種高水準的常態(tài)化、個性化教學。理想目標是隨著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逐步消除常態(tài)課與隨堂課的距離。
總之,把課改理念轉化成教學行為,需要載體傳導,必靠橋梁過渡。公開課以其直觀、形象、操作性強的獨特優(yōu)勢,在引領課改方向、提升教師素養(yǎng)、解決教學難題、實現(xiàn)有效教學、追求學生發(fā)展等方面,義無返顧地擔當起了“載體”與“橋梁”的作用。因而終上所述,讓公開課回歸常態(tài)應該成為一種趨勢,讓公開課返樸歸真吧!
參考文獻:
[1]陸月仙.由一節(jié)校內公開課引起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5(27):179-179.
[2].蘇曉琴.記我的一節(jié)常態(tài)化的公開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