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興歡慶
古人云: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一個人的進步,有賴于品德的修養(yǎng)。一個民族、一個人能否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價值?!疤斓責o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所有價值觀念都是具體的、歷史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具有特色的善文化,讓善以做人、正以做事成為風尚,讓中華傳統(tǒng)美德得到傳承和發(fā)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成為引領思潮、凝聚共識、攻堅克難的核心價值理念。
文化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是從內心往外發(fā)出的,是精神的滋養(yǎng)者。一種文化只有大家形成自覺,才能稱之為文化。如果大家都能時時刻刻想著“善”,按照“善”的要求做人做事,善文化就形成了。“善”字勾繪出人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園,激發(fā)出強烈的共鳴。近幾年網絡媒體上對倒地老人扶還是不扶的熱烈討論,折射出人們對道德良知的珍視與焦灼;就業(yè)公平、教育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為輿論焦點,道出了人們對社會規(guī)則的關注和期望;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了為公民營造踏實的幸福感和讓國家鑄就更強軟實力的理想和追求。發(fā)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對精神信仰、倫理道德、社會風尚的關注更甚以往,對主流價值和共同信念的歸屬感尤為強烈。人生需要信仰支撐,發(fā)展需要價值導航,社會需要共識引領,“善”文化的及時提出,正對應了這三個層面的時代要求,可謂正當其時、大勢所趨。
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和民族,貧窮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虛。失去了理想信念,內心沒有約束,行為沒有顧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會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丟失了主導價值,沒有了明確準則,沖破了道德底線,再富裕的物質生活,也難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從這個意義上講,“善”文化是我們奮斗的夢想之舵,精神之鈣,興盛之魂。從知與行的角度,發(fā)掘每個人心底蘊藏的善良的道德情感,讓“善”文化內化為我們的自覺意識,外化為大家的行為規(guī)范,才能產生凝聚力、煥發(fā)戰(zhàn)斗力,夯實全面推進社會發(fā)展的思想基礎。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當前我們正處于新一輪改革的窗口期、向現(xiàn)代管理轉型的過渡期。新常態(tài)、新形勢、新任務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善”文化的推動,被時代賦予重任,也承載著未來?!吧啤弊植荒苤皇钦f在嘴上,貼在墻上,落實不到行動上,那我們就走了形式。只有通過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共建共舉,“善”文化形成了,大家都“善”,人人為他人著想,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人人心底無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處理問題,我們就會生活在充滿善意、充滿快樂、充滿自豪的環(huán)境中,大家才能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古人說得好,“人人皆可為堯舜”。常懷善念,常行正舉,知行合一、行勝于言,我們要想讓所生活的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美好,就要從身邊具體事例入手,發(fā)掘堅守正道、敬業(yè)奉獻、誠信勤勉、孝老愛親、廉潔自律的典型人物;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豐富教育載體、辦實各類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崇善向正的感人事跡。惟其如此,方能讓大家真切感悟到真善美就在身邊,逐步涵養(yǎng)傳遞善與正的自覺,激發(fā)明德惟馨、見賢思齊的正能量。古語云: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大家都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把“善”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轉變成主導思想和行動的道德責任感,我們所展現(xiàn)的必將是一個文明地稅的嶄新風貌,我們所改變的也必定遠勝于我們所期待的。讓我們順著“善”文化的指引,認清自己的使命,擔起應負的責任,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積極展現(xiàn)作為,在工作和生活中時不時拿“善”作為一面鏡子照一照、作為一把標尺量一量,讓“善”以做人、“正”以做事的價值理念,鮮明、具體、生動地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為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李琦、興歡慶,工作于河北邯鄲,常年從事善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