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后習題是語文教材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材內(nèi)容要素“作業(yè)系統(tǒng)”的重要內(nèi)容。筆者將部編本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課后習題按照四個類別做統(tǒng)計分析,分別是“語言文字積累”類、“語言文字品讀”類、“語言文字運用”類和“文本拓展”類,并將這四個類別的課后習題的總數(shù)量進行比較。經(jīng)整理分析,目前發(fā)現(xiàn)三個問題:直接體現(xiàn)“聽”的習題幾乎沒有、語言文字運用的落實力度不足、課后習題與課程資源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為此,基于問題的出現(xiàn),筆者提出了三條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部編本;第一學段;課后習題;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課后習題的內(nèi)涵及現(xiàn)狀概述
課后習題是指一門課程或者一部教材為學生或讀者提供的,可供練習和實踐的,具有已知答案的練習題。
通過在CNKI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對小學語文課后習題的文獻進行高級檢索,結果表明:與“小學語文課后習題”相關的論文有326篇,與“部編本小學語文課后習題”相關的論文有2篇。由此可見,關于“部編本小學語文課后習題”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欠缺。且通過對這326篇論文進行整理和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關于課后習題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一是關于課后習題教學方面的研究;二是關于課后習題作用方面的研究;三是關于課后習題使用現(xiàn)狀的研究;四是關于課后習題建議的研究。就筆者檢索的論文而言,關于課后習題的研究仍然存有三個問題:一是將課后習題的作用夸大化、理想化,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即沒有真正融入實際教學中;二是大部分論文從課后習題的“教學”方面展開闡述,忽略了課后習題在“教材”上的特點與作用;三是對于課后習題的建議意識還不足?;谝陨系默F(xiàn)狀分析,課后習題在教材上的研究還不夠。同時,從2017年9月開始,全國統(tǒng)一使用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部編本”),“部編本”已成為教育界的“潮流”,新的教材意味著新的進步,但進步是無止境的,只有從進步中總結經(jīng)驗才能促進發(fā)展。為此,“部編本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課后習題”的研究需要引起重視。
二、部編本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課后習題的評述
(一)關于“語言文字積累”類課后習題的數(shù)量統(tǒng)計情況
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語言文字積累”類的習題以“字(認讀、描紅等)”和 “朗讀、默讀課文”為主,關于“字(認讀、描紅 等)”的習題符合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guī)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這一要求,關于“朗讀、默讀課文”的習題符合了《新課標》中“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要求。相較詞語和句子的積累,習題主要以“讀記詞語”為主,符合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接受能力較弱的學情,且詞語是句子的組成部分,先打下詞語的基礎,才有可能說通句子,寫好句子。田字格的學習主要集中在一年級上冊,從學生進校那刻起,就規(guī)范學生寫字,為學生今后寫好字打下基礎。
(二)關于“語言文字品讀”類課后習題的數(shù)量統(tǒng)計情況
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語言文字品讀”類的習題以“課文內(nèi)容研讀”和“品讀、理解關鍵詞句”為主,都側重于文本的解讀和語言文字魅力的感受。如二年級上冊課文2《我是什么》中的習題——體會加點詞的意思,“落”字可以感受雨水的重量,“打”字可以品味出冰雹的調(diào)皮和掉在身上的疼痛感……從這些平凡的詞語中可感受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不過,“課題研讀”類的題型沒有涉及,主要因為該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還不夠高,“課題研讀”類的習題難度較大,不適合學生練習。因此,第一學段的學生暫不接觸“課題研讀”類的習題是合理的。
(三)關于“語言文字運用”類課后習題的數(shù)量統(tǒng)計情況
由以上的數(shù)據(jù)顯示,“語言文字運用”類的習題以“說話訓練”為主,有利于第一學段的學生在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學說話、能說話、會說話,不管是讓學生談讀完課文的感受,還是對于文本之外的拓展表達,都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表達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對“寫話訓練”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不過,關于“信息提取”和“自然段劃分”的題型涉及較少。第一學段的選文篇幅短小,對“自然段劃分”的要求不必太嚴格;而“信息提取”對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要求較高,該階段的學生能力有限,所以較少設計這兩類題型是可行的。
(四)關于“文本拓展”類課后習題的數(shù)量統(tǒng)計情況
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文本拓展”類的習題以“課外知識補充”為主,四冊共出現(xiàn)了8次,呈每冊遞增的趨勢,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過渡的空間,逐漸讓學生意識到文本拓展的重要性。如二年級上冊課文3《植物媽媽有辦法》,課后習題要求“讓學生說說其他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這道習題就符合了“文本拓展”的意義,學生在講述時,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有可能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不過,“文本拓展”類的習題數(shù)據(jù)還不夠可觀,特別是“實踐操作”類的習題需要引起重視。其實,“生活”就是汲取知識的源泉,在設計課后習題時,可多考慮課程資源的利用,將生活與語文緊密聯(lián)系起來。
(五)關于“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文字品讀”“語言文字運用”“文本拓展”四大類課后習題的數(shù)量總匯情況
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第一學段的課后習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能力為主,可見教材對學生積累能力的重視。該階段的學生剛從幼兒園邁入小學,時間短,知識儲存量少,學生可通過認寫生字、讀記詞語、摘抄句子等形式來增加積累量,符合了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過,相較“語言文字運用”類的習題,課后習題更側重“語言文字積累”類,這跟“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有所不符,不禁反思該如何突出“語言文字運用”的地位。同時,“語言文字積累”類的習題注重讀和寫、“語言文字品讀”類的習題注重讀和說、“語言文字運用”類的習題注重說和寫、“文本拓展”類的習題注重讀,這四類習題貫穿了“讀、寫、說”三個要素,但直接體現(xiàn)“聽”的習題并沒有明顯涉及,這一點也應引起重視。
三、部編本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課后習題的建議
通過以上的統(tǒng)計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部編本第一學段的課后習題存在三個問題:直接體現(xiàn)“聽”的習題幾乎沒有;語言文字運用的落實力度不足;課后習題與課程資源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為此,基于問題的出現(xiàn),筆者提出了三條參考性建議。
(一)融入直接體現(xiàn)“聽”的課后習題
“聽、說、讀、寫”是語文素養(yǎng)中一脈相承的四個方面。目前的課后習題主要注重于“說、讀、寫”,而忽視了“聽”的訓練。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zhì),從學生邁入小學那刻起就應該受到重視。因此,在課后習題中有必要直接融入“聽”的訓練,不過在設計習題時應該拓寬“聽”的范圍,要知道“聽”不僅指人與人之間的“傾聽”,還包括與自然、生活、社會之間的“傾聽”。比如二年級上冊第24課《風娃娃》,沒有明顯涉及“聽”的習題,可以補充“在生活中聽聽風的聲音”這樣的題型,如此有趣的習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
(二)加強語言文字運用的落實力度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通過整理分析,語言文字運用的落實力度仍然不足。因此,在設計課后習題時,加強語言文字運用的力度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近年來興起的群文閱讀很適合列入課后習題之中,擇取學生感興趣的一個議題讓學生課后閱讀相關文章,以此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二年級下冊識字4《中國美食》可以設計這樣的習題——中國還有很多美食,感興趣的孩子可以閱讀附錄里的“美食”專題,讀完后與同學分享你喜歡的中國美食吧!這樣的習題有利于幫助學生由教讀向自讀過渡,是一種運用能力的體現(xiàn)。
(三)課后習題與課程資源相結合
《新課標》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利用。課后習題在教科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提高教科書的可利用率,課后習題的設計應該更嚴謹。在課后習題中融入課外學習資源,使課堂教學資源與課外學習資源相結合,以此實現(xiàn)課后習題的最大價值。如部編本二年級上冊課文4《曹沖稱象》可設計這樣的習題——請孩子們觀看“曹沖稱象”的視頻,談談自己的感受。借助“視頻”這一課外學習資源輔助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視頻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陳月玲.有效使用語文課后習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6(25).
[2]周新霞,王秀梅.學習力提升:課后習題編排的核心指向——基于S版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習題分類及使用情況調(diào)查[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5(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盛田田,女,1996年生,重慶墊江人,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mào)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2015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