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香
【摘要】積累—創(chuàng)作,是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優(yōu)美的語句,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篇章,只有熟記在心,才能變成自己的財富,在運用時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而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性,決定了閱讀教學中人文熏陶與語言訓練要有機結合,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拓寬積累渠道,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便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積累;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教給方法,引導積累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小學各個年段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就要求學習語文必須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學習方法。在教學《觀潮》《火燒云》等課文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鑒賞品味,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采用開火車讀、比賽讀、小組讀等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讀書的機會,反復朗讀,再進行自我評價,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文章的條理。通過分析體會句子的含義,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的身心受到熏陶,懂得在學習中表情達意的同時激發(fā)積累的興趣,從而熱愛積累。
二、走出課本,擴大積累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交朋友。”我放手讓學生大膽學習,讓他們懂得,過程本身就是學習,明白學什么、怎么學。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世界遺產”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與同學分享信息的習慣,我指導查閱有關旅游類的書籍、雜志進行積累,留心報紙上的資料,及時發(fā)現,隨時積累。組織觀看《七月天山》《長城》等紀錄片,加深印象,便于積累,并從周圍的人、門票、旅游手冊、照片上獲取信息,記錄資料,建立“中國世界遺產觀光園”,使學生走進全國各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在讓學生感受美的同時,學會去愛。愛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愛我們的家園,愛我們共有的大自然。在學生的思維天地里積累下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畫卷,把“靜”的積累與“動”的積累緊密聯系起來。
三、自選讀物,培養(yǎng)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動進行學習,會扼殺知識的意向?!狈攀肿寣W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讀物,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想學樂學。興趣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這便使得學生選擇合適的讀物顯得十分必要,他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讀物,建立讀書筆記進行積累便水到渠成。利用家校聯動、讀后感受、家長的評價,推動了閱讀與積累的有效進行。如設置《趣味語文》板塊,我發(fā)動孩子利用各種資源收集材料,找一找“標點小故事”“漢字的妙用”等。學生真正地走進語文天地,讓他們真切領會語言的博大與精深,在收集的過程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真正體會語言的真諦,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習作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四、大膽嘗試,深化積累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讓他們懂得開卷有益的道理,并學會尋找生活中的活書本。如收集格言,不只停留在收集上,我把目標更細化,從格言找名人的簡介,從簡介找人物的故事等,然后再小組交流,做“有米之炊”的準備后,舉行《名人故事會》深化認識,進而理解格言對我們學習、工作的影響。從班里找、從學習找、從學過的課文內容找、從校外找一些能體現格言的人和事,用真實的故事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激情,并體會其情感的變化,把讀與說、觀察與積累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利用平臺,展示才華
在學生充分積累的基礎上,我利用課前五分鐘的平臺開展“佳作欣賞”活動,構建一種以人為本的開放式的口頭作文訓練形式,竭盡全力營造人人參與的氣氛,激活學生思維活力,激發(fā)學習動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暢所欲言,為學生提供領會、感受、表達語言美的機會,讓他們親歷讀進去與說出來的實踐過程。
課前五分鐘的平臺,盡顯他們的風采。他們可以任選自己喜歡的事物,從天上的、地下的、遠古的、當今的,甚至是未來的;喜、怒、哀、樂,隨其喜好,無拘無束,無所不至。學生們?yōu)榱藴蕚溥@短短的五分鐘演講,需要查閱許多資料。為了組織語言,使“說”更生動,他們會不惜一切把他背熟,最后才登臺“亮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得積累多少材料啊,這不正是積累到運用的有效途徑嗎?
課前五分鐘突出了感悟與理解,凸顯人文熏陶,做到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鍛煉了孩子的膽量,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展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激發(fā)了學習興趣,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積累活動的進行,不斷把孩子推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習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告訴我們積累的重要性,只有廣泛閱讀、勤于積累,把“讀—說—寫”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