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萍
摘 要 學具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工具,在應用過程中,由于教師引導不當,經常會產生流于形式的現(xiàn)象。針對這種情況,給出具體的改進措施,使學具操作真正起到為學生學習服務的作用。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學具;教材;多媒體;量角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07-0101-02
1 前言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具是常見的教學輔助工具,因為可以邊玩邊學,非常符合小學生愛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因而深受學生的歡迎。但在教學中存在“為用而用”“淺嘗輒止”等現(xiàn)象,使學具的應用流于形式,既不能促進教學,又浪費教學時間。為了讓學具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積極實踐與探究,概括總結出以下應用原則,效果良好。
2 學具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學活動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應用學具時必須以新課標為指針,既要重視學具的使用,又要根據(jù)教學實際靈活應用,以保證學具的應用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體來說,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學具的應用要圍繞教學目標,在重點、難點、疑點處應用,做到有的放矢,切忌不分主次輕重地面面俱到。
1)在教學數(shù)學概念時應用。數(shù)學概念一般都比較抽象,這對于理性思維偏弱、空間想象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一般難以理解。只有把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與感性材料結合起來,學生才能通過感知把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加深理解。
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一課時,可以給學生提供鉛絲、紙片、小棒等各種材料,讓學生動手自制一個三角形,通過擺一擺、折一折、圍一圍等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和三個頂點。這樣就把三角形的認識建立在學生直觀感知的基礎上,達到深刻理解和記憶的目的。
2)在學習和驗證一些數(shù)學公式時應用。數(shù)學公式一般都有其形成的過程,教學時借助學具,有利于將公式的形成過程寓于學生的動手動腦中,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
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一課時,由于學生之前已經知道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那么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用體積是1 cm3的小正方體學具,拼湊出不同的長方體,并通過觀察、分析和交流,找出影響其體積的因素,最后總結出長方體體積=長×寬×高,正方體體積=邊長×邊長×邊長。
在教學“圓的認識”一節(jié)中有關半徑、直徑間的關系時,可在學生認識圓的半徑、直徑等概念后,用直尺、圓形紙片等學具,以小組學習的方式,采用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的方法,歸納出“同圓(等圓)內直徑是半徑的2倍”這一正確結論。這樣的操作活動不但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使學生理解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因而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
3)在教學重點和難點處應用。教學重點是課堂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教學難點是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巧技能。對于教學中重點和難點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不但會使學生模糊不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必須采用多種方法,全力解決好重點和難點問題。而利用學具的優(yōu)勢,有利于將重點和難點知識化難為易,便于學生理解。
如“三角形內角和”一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探索發(fā)現(xiàn)及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難點是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用量角器量出這一結論基礎上,啟發(fā)學生利用裁剪、拼湊的方法,將三角形的三個角組成一個平角,探究和驗證這一結論。借助學具的幫助,通過學生動手動腦,輕松地突破教學難點。
4)在教學應用題時應用。應用題中包含各種數(shù)學概念,體現(xiàn)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應用。只有把這些概念和數(shù)量關系具體形象化,才能使學生明確其中的基本結構,掌握解題的思路與方法。要達到這個目的,應用學具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借助學具操作,可有效幫助學生在觀察數(shù)量關系的變化中正確理解題意,為成功地解決實際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
如在教學行程應用題中的“相遇、追擊”等問題時,可利用課桌、橡皮等作為學具,分別演示兩類問題的不同之處。通過操作,就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復雜的關系明確化,為學生正確理解和尋求解答方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適合性原則 現(xiàn)行小學數(shù)學教材是按照“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學生認知規(guī)律進行編排的,因此,在指導學生應用學具時也必須遵循這一規(guī)律,以適應學生的接受水平。
1)明確要求,做好操作準備。小學生在操作前不善于選擇學具,往往還沒弄明白操作要求就開始動手。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動手之前給他們明確的提示,讓學生知道“需要什么”和“做什么”。如在教學“認識鬧鐘”時,由于時間和時刻的概念都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時就需要利用鐘表模型等感性材料,通過看一看、指一指、撥一撥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通過感知加深理解。如先讓學生準備好鬧鐘,然后指導學生明確時針、分針等概念,弄清要撥出幾時,時針應在哪兒,分針應在哪兒,最后讓學生自主操作。
2)動手操作,感知表象。表象是連接感知與抽象的橋梁,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學生做好準備以后,就要根據(jù)教學要求,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以便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首先讓學生使用量角器,分別測量出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內角的度數(shù),相加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接著讓學生把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拼成一個平角,同樣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樣就把學生的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對表象的感知更加充分。
3)動口表述,加深理解。學生在充分感知以后,還必須用數(shù)學語言表述出來,以便于大家評價這個認識是否正確。如上面所說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教學,在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結論以后,還必須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認識過程,經過師生的補充和完善,促進學生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語言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
適時性原則 學具雖然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教學過程都必須應用。要注意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因此,所謂適時性原則,就是要準確把握學具的操作時機,合理應用學具,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具體說來,要把握住三個火候。
1)在課堂導入時應用。小學生好奇心特別強,對于感興趣的事物,必須摸一摸、試一試、玩一玩方能滿足。利用這一特點,在導入時運用學具,一開始就能把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起來,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良好基礎。如在“可能性”一課的導入時,課前可準備一些紅紙卡片和黃紙卡片,裝在一個紙箱中,上課時讓學生摸,并規(guī)定摸到紅紙卡片的獎勵鉛筆一枝,摸到黃紙卡片的沒有獎。這樣既能讓學生在快樂的摸獎游戲中體驗“可能與不可能”,又促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迅速轉入新知的學習。
2)在探究新知時應用。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是由具體到抽象的發(fā)展過程。如果在新知的教學中運用學具,有利于把新知的學習變?yōu)椤巴妗睂W具的過程,既有趣,又直觀,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因而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變被動為主動,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時,可這樣設計:①讓學生拿出3張同樣大小的圓形紙,分別平均折成2份、4份、6份;②在折好的圓形紙上,分別在其中的1份、2份、3份上涂上陰影;③把圓中的陰影部分剪下來重疊,比一比結果怎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綜合,就不難抽象概括出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了。
3)在學生感到疲倦時應用。小學生由于年齡還小,注意力不容易保持長久。針對這一特點,利用學具動手操作,有利于集中學生的精力,消除學生的疲倦,重新激發(fā)起主動學習探究的熱情。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一課時,在認識了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后,學生開始出現(xiàn)精神疲倦的現(xiàn)象。此時可以根據(jù)教材圖示,要求學生用厚紙制作一個圓柱形學具,并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動手剪一剪,體會圓柱的側面如果沿著它的高剪開,就是一個長方形;如果沿著一條斜線剪開,就是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樣不僅重新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密切了知識的聯(lián)系,為以后求解圓柱的側面積埋下伏筆。
層次性與全體性原則 學具的應用以學生的操作為主,因而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但學生是有差異的,因此,還要注重層次性與全體性。
①層次性。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由于有些學生在家預習時已經通過家長的指導掌握了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那么教學時只需對這部分學生做示范操作,就能完成教學目標;而對于其他學生,則需要精心設計學具操作環(huán)節(jié),以便指導他們順利完成這一知識點的學習。
②全面性。新課程強調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學具的運用要以新課程精神為指導,根據(jù)學生的差異,設計不同的操作,完成不同的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和提高。
3 結語
教學實踐證明,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正確恰當?shù)夭僮鲗W具,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又能促進學生動手動腦,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效率,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6.
[2]戴國軍.“巧婦”能為“無米之炊”:小學數(shù)學學具缺失引發(fā)的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08(Z4):57-58.
[3]付杰.淺談小學數(shù)學學具在課堂上的重要作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7(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