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理
明代人物畫中的風俗畫、歷史畫逐漸成為畫壇主流,擅長釋道畫的畫家相對稀少,流傳至今以釋道為內(nèi)容的明代著名畫作不多。此幅畫作絹本設色,縱217、橫220厘米。裝裱形式獨特、藝術風格特鮮明,是明初宮廷佛教畫作中難得的鴻篇巨制。
一、獨特的明代宮廷繪畫風格,朱明王朝先于南京建都,宮廷中都設有專門的畫院,秉承皇帝旨詣,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此件尺幅巨大的明代宮廷佛教繪畫,即是一件標準的明代宮廷繪畫,它以嚴謹、華麗的用筆,逼真刻畫了佛教大雄寶殿主佛壇實景:三尊主佛一字排開,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三尊安然端坐于六方須彌高臺和圓蓮花座之上,須彌座前佇立著六位肋侍菩薩。他們所著服飾繁縟精致,人物造型和衣紋線條嚴謹流暢。從構圖來看,整幅場面宏大,敷色華美典雅,富麗堂皇,絕非一般民間畫師所能為,應出自宮廷畫師手筆。此件《三世佛六菩薩寶相》繪畫以絹本、重彩描繪諸佛、菩薩形象,把宮廷繪畫與宗教題材有機合為一體,創(chuàng)造性地擴展了宗教繪畫的藝術表現(xiàn)力,將宮廷藝術與宗教信仰合二為一,使整幅藏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
二、以皇帝本人年款親“施”世人,《三世佛六菩薩寶相》雖然創(chuàng)作于明初,但它卻是晉北遼金元藝術風格的延續(xù),對于諸佛及菩薩形象、服飾、裝飾物的刻畫,尚保留著元代壁畫塑像的藝術的特色。畫面正中位置,在釋迦佛須彌座下部,以金字題有“大明永樂年施”款識,證明了此畫像作者來自明宮廷?,F(xiàn)存的永樂、宣德宮廷文物證實,“大明永樂(宣德)年施”款是永樂、宣德時期,皇帝賞賜西藏佛教領袖的金銅佛像、畫像上的代表性款識,多從左至右書寫,與藏文書寫規(guī)矩一致。此畫中“大明永樂年施”款識按古代漢字橫書寫方法從右至左書寫。說明是永樂皇帝賞賜給漢地寺院或中原人士的御賜之物。目前所知只在西藏康馬縣乃寧曲德寺中珍藏著一幅明代永樂皇帝所賜的旃檀佛大畫像,掛在寺內(nèi)大昭殿東側的喇嘛拉康內(nèi),畫長2.5、寬1.3米,繪釋迦佛立像,像右邊漢文金字題記7行,計781字。左邊是同樣內(nèi)容的藏文題記。漢文題款為:“大明皇帝御制旃檀佛像贊”,落款:“永樂十年四月十七日”。此件《三世佛六菩薩寶相》與西藏乃寧曲德寺中的《旃檀佛大畫像》具有相同特點,都是尺幅寬大,有題記款識,所繪形象都是漢地佛像式樣。說明在永宣佛像藝術中漢傳佛教的深厚基礎。因此此幅永樂絹本佛畫與西藏舊藏《旃檀佛大畫像》堪稱雙璧,彌足珍貴。
三、難得一見的明代親王題書,在此件《三世佛六菩薩寶相》畫幅下部,與繪畫同時裝裱有明代周定王朱親筆書寫的《妙法蓮花經(jīng)法師品第十》。朱為明永樂皇帝親弟弟,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三年(1370年)初封為吳王,建藩開封,地位顯赫;十一年(1378年)后,改封為周王。在他一生中于政治上曾多受打擊,但他因與永樂皇帝同出一母,故在明代藩王中一直保持優(yōu)越地位。其去世后,謚號曰“定”,成為明初歷史上的周定親王。朱本人曾是虔誠的佛教徒,亦以研究醫(yī)藥學而名世,他編撰了著名的《普濟方》《救荒本草》等著作,成為明初杰出的方劑家和植物學家。在這幅佛畫上,朱長達1766字的寫經(jīng),為研究繪畫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據(jù)其寫經(jīng)結尾書款:“永樂四年丙戌秋八月十日,朱沐手敬書”,可以證明《三世佛六菩薩寶相》畫像的繪制完成下限應在明永樂四年,即公元1406年。如此重要的一位明初親王,在此幅大幅的宮廷佛畫上留有長篇書跡,這本身已非尋常之事,而他與永樂皇帝是否有更為至親的關系,則需要我們以后進行更多的求證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