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辰欽
摘要:為了了解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研究的現狀,梳理該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脈絡,揭示其發(fā)展的軌跡與特征,故利用CiteSpace 對相關的2977條文獻題錄信息進行可視化分析。對已有的研究現狀進行評估后發(fā)現,對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的研討還存在以下不足: 地區(qū)間研究多,群體間研究少;制度性研究多,實證性剖析少。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實證研究,注重國內外對比研究,本文將為今后的基本公共服務研究提供一個新思路與新方法。
關鍵詞:基本公共服務 CiteSpace 研究 文獻評述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0-0241-02
一般地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大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備不同標準的、最終大抵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是我國公共財政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標之一。鑒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我國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政策目標,自2005年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來踴躍出了大量關于研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文章,本篇論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利用CiteSpace分析2006年到2017年有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2977篇文章,以期尋找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研究現狀并根據這12年的發(fā)展規(guī)律預測未來“基本公共政策均等化”的研究前景。
一、研究方法
(一)CiteSpace
本文采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寫作分析。CiteSpace 是一java應用程序,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可視化和分析科學文獻新趨勢和變化,由美籍華人陳超美教授開發(fā)。
(二)研究過程
2017年12月30日進入中國知網,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關鍵詞在篇名中進行查詢,共檢索到2006—2017年的2977條相關文獻,將這2977條文獻記錄進行逐一篩選,沒有發(fā)現無用的信息,剩余2977條有效信息,導出到txt文檔里,將其放入一個空文件夾后用 CiteSpace“data”--“input/output”轉換為 CiteSpace 可以識別的格式。將轉換后的500條文獻記錄導入陳超美教授研發(fā)的CiteSpace 軟件中分析機構、作者共現,作者、名詞短語共現、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文獻共被引,得到了他們各自的知識圖譜,這些知識圖譜從不同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現了該領域的各種信息。
二、 結果與分析
(一)發(fā)文量隨時間分布情況
這2977篇文獻由3009位作者撰寫,借助 CiteSpace 繪制出了發(fā)文量隨時間的分布圖, CiteSpace的分析結果表明,自2005年“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之后起,2006—2012年發(fā)文量急劇上升,從2006年的17篇增加到2012年的372篇,之后則穩(wěn)定在190篇以上。在2012年后有緩步減少的趨勢,不過這種趨勢可能是由于找不到更好的切入點所導致的。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研究基本公共服務的文章會越來越受到關注。在我國沒有完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之前,在這個領域內還是有很多未知的信息值得我們去探尋。
(二)高產量機構及相應的作者群
在CiteSpace中點擊Author,對2977篇文獻進行分析。CiteSpace統(tǒng)計結果表明,發(fā)文量排在前三的作者為丁元竹、增寶根、劉國軍,發(fā)文量依次為19、14、10。發(fā)文量排在前四的機構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吉林大學行政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發(fā)文量依次為22、21、19、14。下圖是發(fā)行機構的全景視圖,圖中字體越大表明發(fā)行篇數越多。
(三)作者和術語混合網絡分析
在CiteSpace的node type選擇欄中選擇 “keyword”,選 擇 Top100% per slice 使得所有的關鍵詞都顯示在生成的圖譜中,從而全面展現關鍵詞共現情況,最終得到了關鍵詞的網絡知識圖譜。由于關鍵詞過多,選擇了在2977篇文章的關鍵詞中出現頻率高于40次的關鍵詞,使得圖表更加簡潔易懂。
生成的圖譜中,每個圓圈是一個節(jié)點,代表一個關鍵詞,圓圈越大,說明該關鍵詞出現頻率越高。節(jié)點由不同顏色的年輪構成,每一個年輪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年限,由內到外,對應時間為由遠及近,年輪的厚度也代表出現頻次。節(jié)點間有相應的連線, 代表其共現關系,即共同出現的時間,一個圓圈周圍的連線越多,說明其與其他詞共現的頻次越多。
“城鄉(xiāng)”這個關鍵詞在2977篇文獻中共出現101次,與它共現的關鍵詞有城鄉(xiāng)差距、新型城鎮(zhèn)化、廣東省、空間格局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這些關鍵詞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有關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研究內容,包括新型城鎮(zhèn)化過程中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fā)展水平,城鄉(xiāng)差距在擴大的趨勢?!俺青l(xiāng)公共服務”這個關鍵詞在2977篇文獻中共出現63次,與它共現的關鍵詞有財政體制、供給方式、公共服務提供、非均等化、服務資源、公共服務需求、社會矛盾、公共服務制度、實際收入范圍、一般性轉移支付、一體化等等。
“轉移支付”這個關鍵詞在2977文獻的關鍵詞中共出現90次,與它共現的關鍵詞有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財政體制、地方政府。“專項轉移支付” 這個關鍵詞在2977文獻的關鍵詞中共出現74次,與它共現的關鍵詞有財政職能、一般性轉移支付、財力性轉移支付、財政保障、城市經濟?!耙话阈赞D移支付”這個關鍵詞在2977文獻的關鍵詞中共出現78次,與它共現的關鍵詞有十七屆五中全會、專項轉移支付、轉移支付制度、財政轉移支付、公共服務職責城鄉(xiāng)公共服務、公共財政制度、供給方式、縣鄉(xiāng)財政、公共服務支出。“財政轉移支付”這個關鍵詞在2977文獻的關鍵詞中共出現57次,與它共現的關鍵詞有支出責任、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地區(qū)公共服務、地方稅體系、縱向轉移支付、醫(yī)療保險、財政支持力度。
三、反思與展望
(一)注重國際比較研究
目前我國對于基本公共服務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國內的研究,沒有涉及具體的中西方基本公共服務的比較研究。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可以讓讀者更加準確地把握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發(fā)展的脈絡,提高文章的可信度。
(二)研究方法多樣化
目前我國關于研究基本公共服務的文章中,很少采用實證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觀意識較強,可信度不高。今后的基本公共服務研究中可以采取較多的量化分析的方法,更加重視實證研究,讓讀者可以更加直觀和系統(tǒng)地了解作者想要闡述的觀點。實證分析周期較長,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可能是阻礙國內學者們進行實證分析的原因之一。
(三)多學科交叉研究
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可以拓展基本公共服務研究的范圍,為作者提供一個研究的新方向。目前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研究極少數采用了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模式。多學科交叉研究要求作者擁有更多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可能是目前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被極少采用的原因之一。
(四)關注特殊群體
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研究對象基本上是該研究范圍內的全體居民,極少出現研究某一地區(qū)特殊群體的接受基本公共服務的現狀研究。但由于這些特殊群體的相關資料難以收集,政府網站上公示的數據資源中也沒有具體單列特殊群體的接受基本公共服務的現狀,需要學者們對這些特殊群體做大量的問卷調查研究,這是相當耗費精力的。所以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領域內急需學者們關注特殊群體的情況。
通過運用CiteSpace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進行科學圖譜可視化分析,發(fā)現:(1)自2005年“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之后,2006—2012 年發(fā)文量急劇上升,從 2006年的17篇增加到2012年的372篇。(2)研究的關鍵詞主要是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衛(wèi)生服務、城鄉(xiāng)、轉移支付、城鄉(xiāng)一體化、公共財政、公共文化服務、體育公共服務等等。(3)對區(qū)域、城鄉(xiāng)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研究是當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領域的熱點。但也發(fā)現了現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存在如下問題:缺少國際比較研究、單一的研究方法、缺少多學科交叉研究、忽視特殊群體。因此,探索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增加多學科研究視角、關注特殊群體、增強理論反思和國際對比交流意識,是今后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需要繼續(xù)完善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田發(fā),周琛影.區(qū)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財政體制測度:一個分析框架[J].改革,2013(1).
[2]郭小聰,代凱.國內近五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綜述與評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1).
[3]曾明,華磊,劉耀彬.地方財政自給與轉移支付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效應——基于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qū)的面板門檻分析[J].財貿研究,2014(3).
[4]曾紅穎.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體系及轉移支付效果評價[J].經濟研究,2012(6).
[5]張開云,張興杰.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障礙與發(fā)展理路[J].浙江社會科學,2011(6).
[6]周琛影.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轉移支付效應評估——以上海為例[J].經濟體制改革,2013(4).
[7]王謙.城鄉(xiāng)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8).
[8]王瑋.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選擇[J].財貿研究,2009(1).
[9]石光.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研究[J].特區(qū)經濟,2011(5).
[10]張勤.論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中國行政管理,2009(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