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縣勞動醫(yī)院,河南 許昌 461200)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主要是指腦部出現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性疾病,引起腦組織損傷的基礎上所發(fā)生的一類高級腦神經認知功能障礙疾病。典型特征包括記憶力下降、運動障礙、語言以及交流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1,2]。由于血管性癡呆的病因不明,且影響因素較多,增加了疾病診斷及治療難度,臨床上治療該疾病藥物較多,但整體療效有限。本文旨在探究血管性癡呆患者應用多奈哌齊分別聯合吡拉西坦與尼莫地平的療效比較,具體如下。
選取2014年12月~2017年10月在鄢陵縣勞動醫(yī)院收治的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納入標準:a)參照國立神經病及中風研究所中關于VD疾病的診斷標準進行判斷。b)經CT檢查顯示,存在多處病灶性腦梗死或腔隙腦梗塞,且腦室周圍白質出現變性現象[3]。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2∶21,年齡段57~71歲,平均64.5±8.5)歲,平均病程(3.5±0.2)年;試驗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3∶20,年齡58~72歲,平均(65.2±8.2)歲,平均病程(3.4±0.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多奈哌齊片(衛(wèi)材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978)每次5 mg,1次/d,吡拉西坦(廣東康奇力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966)每次0.8~1.6 g,3次/d。試驗組:多奈哌齊片劑量和方法同上,尼莫地平片(天津市中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915)每次口服30 mg,3次/d[4]。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進行治療效果指標觀察評價,治療期間無患者發(fā)生腦卒中。
HDS評分:對患者癡呆癥狀緩解程度進行評分,總分32.5,分值越高癡呆癥狀改善程度越好。具體療效判斷如下:顯效:HDS評分>31分,日常生活質量較好;好轉:HDS評分在22~31分之間,生活質量有所改善;有效: Barthel指數[5]評分:觀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總分為100分。>80分:輕度障礙,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40~80分:中度障礙,需協助患者自理;<40分:重度障礙,日常生活需完全照顧。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腹瀉、頭暈及睡眠障礙等所占百分率。 試驗組總有效率97.67%與對照組95.3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患者HDS評分及ADL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所改善,但兩組間患者比較療效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HDS和ADL評分的比較±s) 分 試驗組患者出現腹瀉1例、頭暈1例,對照組患者出現腹瀉1例、頭暈1例以及睡眠障礙1例,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6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97%,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2,P>0.05)。 血管性癡呆患者主要病因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腦白質、丘腦以及基底結節(jié)存在多發(fā)性腔梗所致,其中多發(fā)梗死性癡呆較多見,約占該病總發(fā)病率的39.4%左右。研究發(fā)現,腦組織缺血性損傷是血管性癡呆的主要的病理基礎。 目前,在臨床上治療血管性癡呆疾病多采用藥物控制癥狀,來延緩疾病發(fā)展。多奈哌齊為第二代長效性、非競爭性的膽堿酶抑制劑,通過可逆性地抑制乙酰膽堿酯酶對乙酰膽堿遞質的水解作用,可增加大腦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特別是基底部突觸間隙的乙酰膽堿濃度,從而可提高大腦記憶區(qū)的神經傳導功能,增強大腦信息的傳遞,利于記憶力思維的恢復。尼莫地平作為第二代鈣通道拮抗劑,可調節(jié)蛋白的鈣磷化,并限制細胞內鈣超載,并且可快速通過血腦屏障,有選擇性的作用于大腦平滑肌,可擴張腦血管,解除了腦血管痙攣,增加大腦血流量,進一步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保護神經元,同時還能減輕血管周圍炎性反應、抑制膠質細胞的增生和脂質氧化反應,以上作用均可使認知功能得以改善。該藥生物利用度高,便于口服,睡眠障礙及腹瀉等副作用較低。吡拉西坦屬于一類擬膽堿能抑制藥,具有高度選擇性,可直接作用于大腦皮層和海馬部位,極易通過血腦屏障,可增加蛋白質及核酸的合成,促進腦細胞及其組織的代謝,進而利于神經組織功能的恢復,同時還降低了頭暈及睡眠障礙等不良反應。本研究中,尼莫地平聯合多奈哌齊治療總效率為97.67%,與吡拉西坦聯合多奈哌齊治療總效率95.34%,兩組藥物療效一致。 綜上所述,通過應用多奈哌齊分別聯合吡拉西坦、尼莫地平進行治療老年血管性癡呆疾病效果相當,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還促進患者精神狀態(tài)的恢復。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HDS和ADL評分的比較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