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雨夢
摘 要:20世紀20年代前后各種思潮涌入,青年施復亮受到各種新思想的沖擊,迅速突破封建思想的桎梏,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在杭州-北京-上海-日本的輾轉經(jīng)歷中,施復亮的馬克思主義觀逐漸形成。施復亮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特色就在于唯物史觀,要通過無產階級專政進行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實現(xiàn)共產主義最高理想。中國可以信仰主義,但是不能信仰制度,施復亮結合國情指出中國要實行學生、兵士、無產階級的聯(lián)合,經(jīng)歷一個較長的過渡期發(fā)展生產力。施復亮還堅決劃清了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界限,在同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潮論戰(zhàn)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做出了巨大貢獻。
關鍵詞:施復亮;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傳播
一、前言
施復亮(1899-1870),原名為施存統(tǒng),出生于浙江省金華市葉村,1917年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在學生時代,施復亮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閱讀《新青年》雜志,接受進步思想,還成立了“全國書報販賣部”宣傳新思想。1919年,施復亮發(fā)表了《非孝》一文,文章充滿了對封建主義的反叛精神,引起軒然大波,段祺瑞政府當即查禁了《浙江新潮》,引發(fā)了“一師學潮”。學潮平息后,施復亮被迫離開浙江第一師范,前往北京。
那時候,北京的新思想活躍,施復亮也曾參與過王光祈等人成立的“工讀互助團”,過一種半工半讀的美好生活,并在“工讀互助團”的影響下接受了無政府主義。隨著“工讀互助團”的失敗,施復亮意識到用無政府主義思想去改造社會是沒有結果的,改造社會要用一種更加激烈的、急進的手段,先從事根本改造才能有新生活。這個時期,施復亮轉向了馬克思主義。來到上海之后,施復亮參加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參與修訂黨的綱領,成為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五名黨員之一。1920年6月20日,施復亮在俞秀松的支持下,前往日本學習。
在日本,施復亮與日本社會主義者密切交往,深受日本共產主義研究者河上肇的印象,翻譯并帶回了日本學者眾多馬克思相關譯著;還根據(jù)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寫下了眾多文章寄回中國。在實踐上施復亮與周佛海一起創(chuàng)建了旅日共產主義小組,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推動了共產主義運動。在日本期間,施復亮基本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整體思想。1922年1月,施復亮回國以后,著手處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工作,擔任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并負責創(chuàng)建了團中央的機關報《先驅》,用《先驅》對青少年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的沖擊,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日本社會主義思想家的啟迪,工讀互助團的失敗,這些都促使施復亮拋棄了封建舊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1920-1923年期間,施復亮在《共產黨》月刊、《新青年》、《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先驅》發(fā)表了多篇文章,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并形成了他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觀。
二、積極宣傳馬克思基本原理
留日期間和在滬期間,施復亮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理解不斷深化,發(fā)表了多篇文章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
施復亮認為唯物史觀就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東西,“忘記了唯物史觀就沒有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特色,就在于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就是將物質資料作為全部歷史的出發(fā)點,物質生產實踐是社會歷史發(fā)展及社會意識產生發(fā)展的動力,一切社會意識都要建立在經(jīng)濟基礎之上,即“正義,人道,自由,平等,都要建設在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上面”,“社會底經(jīng)濟基礎一變動,什么習慣,風俗,道德,法律,政治等等,都自然要隨著而變動”。這就是“經(jīng)濟決定論”思想。
施復亮堅持馬克思的歷史進步論,即社會發(fā)展有理想狀態(tài),這個最高狀態(tài)是共產主義。根據(jù)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施復亮相信共產主義會經(jīng)由革命的過渡期、共產主義的半完成期,抵達共產主義的完成期。施復亮認為在“革命的過渡期中,無產階級最大的工作,就是把一切生產機器收歸國有”,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到了巨大的生產力增加的時候”,社會就進入到了共產主義的第一期,在這個時期里面,“一切社會機器都歸社會公有”,不存在階級差別;到了“社會的生產力成就了巨大的發(fā)達”階段,共產主義就脫離了半熟期而達到完成期,在這個階段人人“各得所能,各取所需”。因此共產主義的每個階段劃分依靠經(jīng)濟進步和生產力發(fā)展。總而言之,施復亮相信共產主義就是社會的最高形態(tài),并將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物質關系和經(jīng)濟組織作為社會的基礎,
施復亮對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進行了闡述。施復亮認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是一種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建立在唯心史觀的倫理上面”,空談美好社會和人類的自由平等,這是不現(xiàn)實的。馬克思主義堅持唯物史觀,他不僅提出了共產社會是怎么樣的,也提出了實現(xiàn)共產主義,或者說抵達共產主義最終階段的途徑,即馬克思對“為實現(xiàn)那個當作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要怎樣的物質的基礎”和“那個必要的物質基礎怎樣才能完成”這兩個問題已經(jīng)做了科學的研究。關于問題的答案,施復亮總結道“要實現(xiàn)共產主義,必須以生產力發(fā)展為前提;要生產力十分發(fā)展,必須以改造經(jīng)濟組織才能實現(xiàn),即只有靠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實現(xiàn)”。
階級斗爭思想無疑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之一。施復亮認為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而現(xiàn)階段的階級對立是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為什么要進行階級斗爭?施復亮認為“社會主義的研究目的,在于全人類的解放,達到全人類解放的手段,卻是第四階級的解放”。歷史經(jīng)驗使他意識到“每次斗爭底結局,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建設告成,便是交戰(zhàn)的兩階級并倒”,若要不致于一并倒下,實現(xiàn)第四階級的解放的唯一途徑,就是“一切第四階級人們都團結起來,實行無妥協(xié)的階級斗爭”。強權就是公理之所在,沒有強權的人所主張的公理,是沒有人承認和理會的,而廣大第四階級只有團結起來,才能使社會承認自己的“絕對的主觀公理”。而使第四階級團結起來實現(xiàn)階級斗爭的方法,只有喚起“第四屆階級底階級的自覺”,使一切窮人,佃戶,被使役者,被壓制者,被掠奪者,都覺悟到自己是一個階級。
三、科學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具體實施時要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施復亮在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就非常注意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他指出在中國,必須要進行階級斗爭,實行較長時期的社會主義革命,在革命的過程中要掌握軍隊的力量和領袖權。
施復亮自白“我是絕對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馬克思主義,純粹立在客觀上面,而且并不包含何種具體制度;所以絕對信仰,并無妨礙,至于蘇維埃制度,卻不能絕對信仰的,因為還要參照自己國家底情形”。因此盡管社會主義率先在俄國實施,但是中國不能照搬俄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國可以信奉馬克思主義,但是不能信奉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俄國實行的制度。換句話說,在施復亮看來,主義和制度是不一樣的。進一步說,“馬克思主義底本身,并不是一個死板板的模型”,所以施復亮認為我們只要遵守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就可以了;“至于枝葉政策,是不必拘泥的”,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時候,要注意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實踐,切忌一味照搬馬克思主義,。
施復亮注意到了馬克思主義實踐的“民族性”,即要與各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應用》一文中,施復亮指出在中國階級斗爭的重要性,若“不愿中國永遠被一般軍閥,言僚,政客,紳士,資本家,地主等等東西支配,惟有一切被掠奪被壓制的階級一同起來實行無妥協(xié)的階級斗爭,把一切權柄收回自己手里之一法”。施復亮還強調了在中國實踐過渡期的特別重要性,一方面中國一定要實行社會主義,另一方面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卻十分低下,“拿中國來說:這個過渡時代底作用,一方面固然在于鏟除不勞而食的階級,而最重要的,卻還在于造成社會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他還指出資從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期有長有短,在德國這樣產業(yè)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的國家,過渡時期較短;像俄羅斯、中國這樣,經(jīng)濟、產業(yè)和社會諸條件都比較幼稚的國家,過渡時期就需要長一些,才能更充分發(fā)展生產力。民族的經(jīng)濟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在具體實踐的時候不能以同一時間標準來衡量革命的進展。因此中國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過渡期鏟除非勞動者,建立社會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
在思考中國社會革命的策略時,施復亮注意到了軍隊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毛澤東在中共八七會議上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強調了軍隊和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而施復亮早在1921年發(fā)表的《我們要怎么樣干社會革命》一文就指出“武裝在他們手里,‘力只有‘力能抵抗。所以在支那談社會革命而不主張用軍隊的,簡直是笑話”。施復亮認為,士兵和無產階級是最有力量的人,只有將士兵、無產階級和覺悟的學生團結在一起,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憑借政權發(fā)展經(jīng)濟組織是最有效的。除此以外,施復亮還強調了中國革命過程中領袖權的重要性,即“無產階級專政,最初一定要事實上的領袖,這是不能否認的”。
四、堅決反對反馬克思主義思潮
在五四運動前后時期,各種思潮涌入中國,除了馬克思主義,還有資本主義改良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基爾特社會主義等。施復亮在當時也一度接受過基爾特社會主義,但隨著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堅定地劃清了馬克思主義與其它學派的界限。
施復亮堅決抨擊了資本主義改良思想。當時,以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者主張以溫和的手段對資本主義體系制度進行細節(jié)上的修訂、補充。而施復亮認為資本主義改良派只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xiàn)狀,拯救中國;施復亮認為“吾人當以主義去征服人們,而自己也只能屈服于主義,只有主義是值得跪下的”,只有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思路,實行徹底的社會革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改變經(jīng)濟組織才能取得最終成功。
施復亮堅決劃清了與無政府主義者的界限。無政府主義者主張消滅階級,反對一切強權,追求絕對自由。施復亮曾坦言“我起初本一心一意地想同無政府主義者攜手,一起努力”,但是“他們(無政府主義者)大概都不信或者不懂唯物史觀”,而施復亮自認“是狂信唯物史觀的人”,由于根本立場不同,施復亮必然與無政府主義者分道揚鑣。施復亮在《經(jīng)濟組織與自由平等》一文中闡述了經(jīng)濟組織與自由平等的關系,他指出“真正的自由、平等只能在經(jīng)濟組織中去求得”,而經(jīng)濟組織需要以相匹配的政治組織與之相適應,這個過渡時期的政治組織只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獨裁政治”。因此,施復亮總結道“同純粹無政府主義者一致進行,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施復亮認為基爾特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的別名。因為基爾特社會主義第一主張蠶食主義,第二反對暴力革命。施復亮認為資本主義是被蠶食的東西,而食東西的蠶是勞動者,若要將勞動者集合起來,如果反對暴力革命,那么就只能發(fā)展資本主義,因此主張基爾特社會主義勢必要去贊助資本主義。因此,施復亮認為基爾特主義首先缺乏一種革命精神?;鶢柼刂髁x還“以國家代表消費者利害,以基爾特代表生產者利害”,將生產者與消費者對立起來,將國家與基爾特對立起來,妄圖實現(xiàn)兩者的絕對平衡,這實行起來只能成為一種空想。因此,基爾特社會主義只是一個不成熟的主義,是尚在概念形成階段的一個主義罷了。
一方面,當時的很多青年被困于各種主義的迷霧之中,而施復亮與這些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論戰(zhàn),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與其它理論作了區(qū)分,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使更多青年加入到馬克思主義陣營之中。另一方面,這些闡述展示了施復亮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顯示了施復亮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科學的方法論。
五、結語
青年施復亮是最早宣傳馬克思思想的人之一,對中國革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23施復亮進入上海大學任教,任教期間還擔任了社會學系的系主任,教授了《社會運動史》、《社會思想史》等課程。在1924-1927國共合作期間,施復亮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跨黨宣傳馬克思主義。盡管后期施復亮判斷錯誤,選擇退黨,依然沒有放棄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與宣傳,孜孜不倦地對馬克思主義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論進行研究,探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1929年初,施復亮還與許德珩、李達等人組成一個“本社”,取“不忘馬列之本”之意。1929-1936年期間,施復亮潛心書桌,翻譯馬列經(jīng)典著作,特別是翻譯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書籍,這些譯著進一步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偠灾?,作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盡管施復亮一生經(jīng)歷坎坷,思想發(fā)生多次轉變,并且犯過一些錯誤,但其馬克思主義觀在不斷磨礪中不斷成熟深化,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擁有豐碩的成果,也給中國革命、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苗體君:《中國最早黨員施存統(tǒng)的起伏人生》,《黨史博彩(紀實)》,2010年,第8期.
[2]施存統(tǒng):《為主義信主義》,《民國日報》副刊《覺悟》,1920年5月8日.
[3]施存統(tǒng):《經(jīng)濟組織與自由平等》,《民國日報》副刊《覺悟》,1921年5月20日.
[4]施存統(tǒng):《唯物史觀在中國底應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1921年9月8日.
[5]施存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特色》,《民國日報》副刊《覺悟》,1921年9月23日.
[6]施存統(tǒng):《唯物史觀與空想》,《民國日報》副刊《覺悟》,1921年11月25日.
[7]施存統(tǒng):《我們要怎么樣干社會革命?》,《共產黨》(月刊)第5期,1921年6月7日.
[8]施存統(tǒng):《馬克思底共產主義》,《新青年》1921年第9卷第4號.
[9]施存統(tǒng):《第四階級解放呢?還是全人類解放呢?》,《新青年》1921年第9卷第5號.
[10]施存統(tǒng):《讀新凱先生底<共產主義與基爾特社會主義>》,《新青年》1922年第9卷第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