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三方面論述,眼見不一定為實——走出思維定式;用實踐來驗證——走進科學的解決問題的對策;用實踐來驗證——走進科學的解決問題的對策。教育需要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中借鑒和提升,那就需要跳出去看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中的“問題”的價值所在,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力,實踐力,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問題;價值;綜合素養(yǎng)
我曾經(jīng)聽到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科學家給小學生做一個實驗。他端來滿滿一杯水,向水里丟了一顆石子,杯子里的水便漫了出來??茖W家說:“如果放進去的是金魚,水就不會往外漫。這是為什么呢?”一個學生說:“金魚身上有鱗。”另一個學生說:“金魚把水喝進肚子里去了?!爆旣悂営X得他倆說得都不對,可自己也不明白。她就找來一條金魚,把它放進滿滿的一杯水里。哎呀,水漫出來了。她很奇怪,就去問科學家:“你為什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錯誤的問題呢?”科學家哈哈大笑,說:“我就是要讓你們知道,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边@位名叫瑪麗亞的小女孩,就是后來的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從這個問題中走出,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深刻的認識和反思,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是否受到經(jīng)驗主義的影響,我們習慣了一個標準來衡量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我們是否總是在習慣性的按部就班地來機械的完成教育教學的任務?我們是否緊緊地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來傳授著知識?其實,教育需要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中借鑒和提升,那就需要跳出去看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中的“問題”的價值所在,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力,實踐力,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 眼見不一定為實——走出思維定式
我很贊賞這位睿智的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向學生傳遞了“石子投進裝滿水的杯子,水便漫了出來”這樣一個“事實”。然后緊接著追問:“如果放進去的是金魚,水就不會往外漫。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很有迷惑性,學生基于剛剛看到的“事實”,在思維定式的影響下,絲毫不懷疑命題的真實性,進而提出了種種猜想。在教授一給出問題的過程后,孩子們立刻爭先恐后地給出各種答案,更多的是猜測,憑感覺走而已,沒有經(jīng)歷推理和驗證的過程,這是思維的惰性,和長期被動學習而形成的學習的慣性。學習積極的態(tài)度需要肯定,但是沒有清醒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盲目地給出答案,這是一種接受性的學習,缺少一種鉆研的精神。
很多時候人們缺少的就是這種質疑的精神,尤其是在課堂上,某種程度上教師們更習慣于學生按照自己的教學預設來回答問題,看完美的回答背后,其實抹殺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析的權利,更有的老師如果學生給出了和自己心目中不一樣的答案,因為課前沒有預設,就會被學生的一個“突如其來”的回答給擾亂了陣腳,亂了方寸,就這個層面而言,教師更應該在課前充分的預設,把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考慮的備課中,如果不能夠完全的預設到那就更需要教師多一點教學的機制,對于課堂中即時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有能力解決,甚至利用學生的錯誤點來生成課堂的精彩,而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匯總日漸提升自我的能力,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力,這樣位學生呈現(xiàn)的教育才會是有靈性的,才會是靈動的。
二、 用實踐來驗證——走進科學的解決問題的對策
科學家的實驗其實是“一箭雙雕”,既讓學生“眼見為實”,同時又暗示學生,我們同樣可以用實驗來驗證剛才的猜想是否正確。這正如教育過程中的說教一樣,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要讓學生記住的最好方法就是實踐,既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來驗證事實,讓我背誦我會忘記,和我說我也不一定能夠記得,但是讓我動手操作我一定會印象深刻,從而解決了“眼見不一定為實”這一現(xiàn)象。教育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不要輕易給出答案,而是要動手操作或者動手實踐一樣,事實是最好的答案,也是最正確的答案。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實驗,不僅僅激發(fā)學習興趣,更能夠加深理解和認識,更嚴謹?shù)亟鉀Q問題。
三、 在問題背后找答案——讓思考成為一種習慣
瑪利亞身上看出了一個孩子最難得的學習品質,那就是不輕易地迎合,也不輕易地給出答案,而是對問題本身的正確與否產(chǎn)生懷疑,“金魚放進去,水就不會往外漫,這可能嗎?這是真的嗎?”這是一種多好的學習品質,不跟從,不輕易相信,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對問題本身進行質疑,這是一個正確的命題嗎?如果是真命題我該如何證明?如果是假命題,我該如何找出反例來說明。等等的一系列問題,就是我們欣賞的跳出問題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只有看到問題中的問題,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才是積極的,學習也才是主動的。
這問題有問題嗎?如果學生從小就能夠有這樣的思考習慣,關注問題本身的對錯與否,在頭腦中的思考才會是積極的,全面的。就生活而言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生活,人的生活中會有各種問題出現(xiàn),有的是毫無準備的忽然到來,沒有誰會給你一個現(xiàn)成的問題去思考,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的發(fā)生就是不確定的實踐,要想更好地解決問題,就應該首先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提煉問題,最后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問題中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也會蘊藏著問題,要發(fā)現(xiàn)“問題”背后的價值,跳出問題看問題。只有發(fā)現(xiàn)了有問題的問題,解決起來才有更廣博的思考空間,只有走進問題的問題,才能夠最優(yōu)化地解決問題,這就是問題本身的價值。對問題本身進行思考,這個問題成立嗎?這個問題是不是本身就有錯?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有了這樣的一系列的思維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對問題本身再思考,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也是思維梳理的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中的“問題”,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夠再生問題,學生也就變成了主動的思考者,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和主動性,主動去探尋,變被動為主動,這樣的學習活動是看得見觸摸得到的,有了這樣對“問題”深刻的認識,學習也就在問題中精彩的華麗轉身。
在百度中輸入“問題”二字,可見——問題,指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題目;事態(tài)的嚴重性足以引人研究討論,或尚待解決者。見《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免貼經(jīng),只試墨義二十道,皆以經(jīng)中正文大義為問題。”
對待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我們應該告訴學生,要有鉆研的精神,要有探究的狀態(tài),更要有批判和審視的意識,這樣的“問題”就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財富,給學生一種研究的激情,主動幸福地馳騁在知識的海洋,那樣的學習是樂在其中的,更是收獲無窮的。
作者簡介:
石春秀,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