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雄,徐明光
從針灸歌賦看“對應療法”的意義
俞大雄1,徐明光2
(1.浙江大學,杭州 310058;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 201203)
該文整理常見針灸臨床歌賦16首,剔除了病變局部的即所謂“阿是”穴位,結果發(fā)現(xiàn)針灸歌賦中遠道取穴大部分是符合徐明光老師創(chuàng)立的“對應療法”的取穴規(guī)律。而剩下的不符合的一部分中大多是按照病因病機辨證取穴和經(jīng)驗取穴。可以佐證“對應療法”能夠為針刺遠道取穴帶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再通過臨床驗證、觀察與查閱大量資料,筆者認為,針灸“對應療法”具有取穴靈活、遠道取穴系統(tǒng)化等優(yōu)勢。
選穴,對應;取穴;針灸歌賦;歌訣
針灸雖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九針及其各自所適應的病癥,秦漢時期調(diào)氣針法與刺血針法并重,至金元針刺工具的改良,纖細的毫針能刺入腧穴孔隙,經(jīng)過大量臨床實踐,調(diào)氣針法逐漸成為主導,并影響至今。毫針的大量運用,針灸并用的施行,針灸學術和實踐獲得巨大的發(fā)展。
調(diào)氣針法治療疾病主要在于“辨證”“配穴”以及“手法”三個環(huán)節(jié),其中“配穴”這一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配穴技術水平的高低,主要看所選穴位與臨床證候是否恰如其分、絲絲入扣。通過配穴,看出醫(yī)者中醫(yī)基礎理論水平之高下。
目前針灸臨床上普遍存在選穴多、以局部取穴為主的局面,這與《靈樞·官能》中“先得其道,稀而疏之”之宗旨有所不符。如《三國志·華佗傳》記載華佗“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若當灸,不過一兩處”。針灸的目的是調(diào)氣治病,針灸名家周楣聲先生臨床發(fā)現(xiàn)[1],針刺各穴之間的反應與作用基本上互相協(xié)同者甚少,而彼此抵消者甚多,針刺過多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因此,取穴少而精以達到治療目的,是體現(xiàn)和衡量醫(yī)者技術水平高下的表現(xiàn)之一。近年來已經(jīng)有眾多針灸名家重視這個問題,發(fā)表了眾多單穴治病經(jīng)驗的專著,但多停留于各疾病取穴經(jīng)驗的總結,而缺乏系統(tǒng)性,缺少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支持。就如一大堆珍珠卻沒有用繩子串起來,在攜帶時不方便。
王卜雄與徐明光兩位醫(yī)師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對應療法”,于1981年在《上海中醫(yī)藥雜志》上作了初步介紹,其后迄今50年來,仍孜孜于此的研究與應用,臨床上獲得了滿意的療效,給針灸遠道取穴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思路。筆者通過查閱古代著名針灸歌賦16首(《標幽賦》《百癥賦》《席弘賦》《玉龍歌》《玉龍賦》《玉龍歌》《通玄指要賦》《靈光賦》《攔江賦》《勝玉歌》《雜病歌》《雜病穴法歌》《雜病十一穴歌》《肘后歌》《四總穴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加以探索,著眼于遠道取穴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有不少是符合針灸對應療法的規(guī)律,此可為對應療法的提出作佐證,而反之對應療法又可為其何以有效作解釋?,F(xiàn)簡要介紹如下。
針灸歌賦中治療頭面部疾病如頭風、頭痛、目疾等的取穴有用肘膝對置-軀干對應法。當然,對應關系不一定是嚴格一一對應的,尚存在大量的重疊關系,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中的脊髓節(jié)段相鄰的傳導束之間的纖維的重疊現(xiàn)象,即各傳導束之間沒有十分明確的分界相吻合。如腕部的穴位能治療頭面部的疾病,《席弘賦》有“列缺頭痛以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句,其中列缺與太淵均在手腕部,都能治療頭痛。又如小腿部的許多穴位能夠治療婦科盆腔部的疾病,《百癥賦》中“抑又論婦人經(jīng)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雜病歌》中“月事不利治中極,再兼一穴三陰交”等不一一枚舉。而以上穴位在目前臨床治療婦科疾病常用,但解釋其機理時多謂補脾益腎,而從未從上下對應的關系來解釋。詳見表1。
表1 肘膝對置-軀干對應法
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取穴方法的原則符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對應法,如《雜病歌》“寒疝腹痛陰市宜”一句中的陰市治療寒疝腹痛,陰市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腧穴,位于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如按照肘膝對置-軀干對應法,陰市的位置亦相對于腹部,按下肢軀干逆向?qū)?陰市位于大腿部,亦相對應于下腹腰骶部。詳見表2。
表2 下肢-軀干逆向?qū)?/p>
上肢軀干對應法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脊神經(jīng)節(jié)段的皮膚分布相類似。此一對應法揭示了上肢經(jīng)脈的許多穴位在同一水平面上,而其所治療的疾病有共同性。如《雜病歌》“挫閃腰疼脅肋疼,尺澤曲池合谷穴”,尺澤屬手太陰肺經(jīng),曲池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兩者均位于肘部同一水平面上,均能夠治療腰痛。小腹部疾病有用手部穴位者,如治泄瀉,《針灸聚英·雜病歌》:“腸鳴而泄神闕穴,并治三間(上肢-軀干順向?qū)?與水分。”詳見表3。
表3 上肢-軀干順向?qū)?/p>
針灸穴位中有一類同名穴位,如足三里和手三里(胎兒法),足臨泣與頭臨泣(下肢軀干逆向),腰陽關和膝陽關(下肢軀干逆向)等。而在古代大量文獻中記載時多未言明其間有一定用意。如《席弘賦》中“髖骨腿痛三里瀉”,足三里與手三里均可治療腰腿痛疾病,這在現(xiàn)今文獻中均可查及。手三里與腰部符合上肢-軀干順向?qū)?手三里與大腿部符合上下肢逆向?qū)?而足三里符合四肢兩端對應法。詳見表4。
同此,筆者進一步領悟到經(jīng)絡中的同名穴位之間亦存在著對應關系。如足臨泣和頭臨泣。“臨泣穴,泣,哭無聲也。人當哭泣之先,必先鼻腔兩額酸楚,然后淚下”[2]。故頭臨泣的命名應早于足臨泣。而在臨床上,足臨泣能夠治療許多頭面部疾病。為何古人要將此兩穴的命名相同,是否在其命名時已發(fā)現(xiàn)了兩者之間具有某種對應關系,這亦值得進一步研究。從中,筆者可以看出取名相同部分者有某種對應關系,因而其功用亦有相通之處,這證明針灸對應療法具有很強的運用性。
表4 上下肢逆向?qū)?/p>
此法符合“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的原則。如《勝玉歌》中“兩手酸疼難執(zhí)物,曲池合谷共肩髃”,句中是講取上肢的一端(穴)肩髃穴可治療另一端(兩)手酸痛;《雜病歌》中“肩痹痛者治肩髃,宜兼天井與曲池,并治關沖與陽谷,五穴仔細疾不居”,句中是講取上肢一頭的兩穴關沖、陽谷可治療上肢另一頭的肩痹痛等。
患者軀干從上至下向心性對應,即頭部與兩陰之間有一種縱(橫)的經(jīng)絡對應關系,也就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法。如《席弘賦》中“咽喉最急先百會,太沖照海及陰交”,在下即腹部處的陰交可以治療在上即頸部的咽喉病。又如《席弘賦》中“從來風府最難針,卻用工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治療膀胱氣閉選穴風府等。
筆者認為,針灸對應療法能夠為遠道取穴帶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具有以下三大優(yōu)勢。
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中除了帶脈以外,其他十四經(jīng)脈和奇經(jīng)八脈都是縱形連接。故經(jīng)絡學說只是強調(diào)了人體疾病過程中經(jīng)脈兩端的線性關系,即“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而針灸對應療法卻補充了人體區(qū)域之間的對應關系。它強調(diào)了“按經(jīng)治療”“寧失其穴,勿失其經(jīng)(區(qū))”的觀點[3]。而上肢-軀干順向?qū)ǜ茄a充了經(jīng)絡學說中人體橫向關系論述不足的缺陷。且對同一種疾病,按照不同的對應療法,可以選擇不同的穴位,大大拓寬了針灸醫(yī)生的選擇范圍。如治療肩周炎,確定痛點后要選取治穴,既可按照四肢兩端對應法,選擇腕部穴位,又可按照上下肢逆向?qū)?選擇足踝部的穴位,并可按照上下肢順向?qū)?選擇髖部穴位。詳見表5。
表5 上下肢順向?qū)ㄅe例
筆者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對于肩周炎患者,若其上臂前舉無力,后伸無困難,病變主要在手陽明大腸經(jīng),針刺足陽明胃經(jīng)之條口穴可見顯著效果。但如疼痛在肩關節(jié)后部,前舉無困難,后伸困難時,若仍選取條口穴后,許多患者則未能見到療效。須知后伸無力時,患者病變是在手太陽小腸經(jīng),故針刺足陽明胃經(jīng)腧穴未能獲得滿意療效,應在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尋找痛點治療。
再如治療頭痛,《針灸聚英·雜病歌》:“頭痛百會上星中,風府攢竹小海攻,陽溪后溪合谷穴,腕骨中渚絲竹空,風池昆侖陽陵等,再兼一穴是中沖?!薄稑擞馁x》:“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薄峨s病穴法歌》:“一切風寒暑濕邪,頭疼發(fā)熱外關起?!薄吨夂蟾琛?“頂心頭痛眼不開,涌泉下針定安泰?!逼渲蓄^痛遠道所取穴位有陽溪、后溪、小海、合谷、中渚、昆侖、陽陵泉、中沖、申脈、金門、外關和涌泉數(shù)穴。其中陽溪、合谷屬于手陽明經(jīng)穴位,故治療陽明經(jīng)頭痛即前額頭痛效佳,而按照肘膝對置-軀干對應法,合谷穴對應頭的陽面即頭后兩側,可治頭部該處疾患。而陽溪對應頸部,故治療頭痛連及頸項的較佳。后溪、小海屬于手太陽,可治太陽后頭痛,肘膝對應法亦對應頭部;外關、中渚屬于手少陽,能治療少陽偏頭痛,按照肘膝對置軀干對應法,中渚能治療后頭痛,而外關治療后背痛;申脈與金門均屬足太陽,按照下肢軀干逆向?qū)委熗袋c為頭兩側的頭風頭痛效果為佳;涌泉屬于足少陰經(jīng),治療少陽頭痛,按照對應法可治療巔頂厥陰頭痛。根據(jù)部位不同的對應從而選取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
以上兩則均可看出“勿失其經(jīng)”的重要性。此外,《四總穴歌》中“肚腹三里留”句,學界多以為肚腹是包括胃脘與腹部,三里僅指足三里,無論胃脘病或腹部病均用足三里治之。而筆者認為三里應當既指足三里,亦指手三里。若是肚子(偏脾胃)部的疾病宜取用手三里,若是腹部病則用足三里。這能用肘膝對置-軀干對應法來解釋。
《內(nèi)經(jīng)》中雖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以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巨刺繆刺理論和標本根結理論,但在臨床過程中仍難以運用自如,遇到具體患者針灸醫(yī)生仍為遠端取穴而困惑。遠端取穴法解釋了中醫(yī)經(jīng)絡現(xiàn)象,但是在臨床上,仍有部分穴位治療的疾病不能用中醫(yī)常規(guī)理論解釋,故現(xiàn)代針灸醫(yī)家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創(chuàng)立了多種針刺取穴法,如眼針、腹針、耳針、腕踝針、頭針等,大大豐富了針灸學的內(nèi)容。而其中前三種針法均淵源于張穎清教授發(fā)明的生物全息理論。但是以上諸法均在身體某個局部對應于全身以取穴,而在全身局部與局部的對應,未有人做出較全面與系統(tǒng)的探索與研究。針灸對應療法彌補了這塊空白。該法只要求術者先確定患者疾病部位,按照對應原則選擇相應區(qū)域就能達到滿意的療效。且該法簡便易學,容易掌握。
“針灸對應療法”是從臨床實踐中所獲得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通過筆者整理發(fā)現(xiàn),該法能夠揭示針灸歌賦中大部分的遠道取穴現(xiàn)象,且對針灸歌賦中不同穴位治療同種疾病加以總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針灸對應療法”突出了“寧失其穴,勿失其經(jīng)(區(qū))”的觀點。當前許多針灸醫(yī)家所發(fā)明的針灸經(jīng)驗穴尚有待商榷。如治療肩周炎,條口透承山治療肩痛已為針灸臨床各家所熟知,如肩痛今有醫(yī)家在此基礎上發(fā)明了中平穴(定位為足三里下1寸),肩痛穴(定位為足三里下2寸,偏腓側1寸),但據(jù)黃龍祥研究員考證,只要下肢沿足陽明胃經(jīng)循行的穴位均對肩周炎有效,而非一個穴位[4]。筆者認為,這證明了針灸對應療法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因不同的患者肩周炎疼痛位置不一,故在臨床上,其所選部位亦不盡相同[5-7]。按照下肢軀干逆向?qū)?肩痛可在腳踝部某處尋找壓痛點,如連及手臂,可向小腿側尋找。這使針灸選穴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1] 周楣聲.周楣聲醫(yī)學全書·填海錄[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2:1187-1188.
[2] 高式國.高式國針灸穴名解[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12:169.
[3] 王卜雄,徐明光.對應取穴法在臨床的運用[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1,27(1):36-37.
[4] 黃龍祥,黃幼民.從三個著名案例看針灸臨床研究的復雜性[J].科學通報,2012,57(14):1210-1221.
[5] 屈玉山.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經(jīng)絡辨證選穴探析[J].中醫(yī)研究,2017,30(2):54-56.
[6] 李靖,徐欣,王軍.基于析因設計不同選穴法對比針刺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5,33 (10):2384-2387.
[7] 賴雪燕,葉敏,祁冀,等.針灸治療肩周炎的三大特色選穴方法[J].西部中醫(yī)藥,2014,27(6):71-73.
2018-02-28
俞大雄(1988—),男,住院醫(yī)師,碩士,Email:yudaxiong@vip.qq.com
徐明光(1944—),男,教授,Email:drming12@163.com
1005-0957(2018)09-1084-04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09.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