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
摘 要:動手操作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是一種凸顯學生主體性的有效形式,對他們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課前準備;主體地位;操作體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8)06B-0090-02
數(shù)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只是聚焦“知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的發(fā)展和提高。在新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聚集“動手操作”,以此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思維也會更為活躍,處理信息的效率也會更高。因此,教師要將該教學形式有效地融入到數(shù)學課堂上,從而讓學生實現(xiàn)全面的提高。
一、聚焦課前操作,展現(xiàn)發(fā)散思維“智慧”
很多教師認為,動手操作活動只是一種課堂探究的形式,卻不知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延伸到課下,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聚焦“動手操作”不僅限于課堂,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多下功夫,從而確保課堂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需要明晰教學內(nèi)容,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地設計動手操作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課下感受知識,探索數(shù)學規(guī)律。
比如在講解《圓柱和圓錐》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聚焦“動手操作”,并將其延伸到了課下。首先,教師按照實際教學情況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然后,教師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利用紙盒、膠水等工具,分別制作圓柱和圓錐。同時,教師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觀察、記錄這兩個幾何體的特點,初步明確他們的異同,為課堂中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回到課堂上,教師讓學生交流分享此次探究活動的心得體會,回憶自己的制作過程。有的學生表示,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空間得到了提高;有的學生表示,在探究過程中對圓柱和圓錐的形狀特點又有了一個更為立體的認識;也有的學生認為,通過課前操作和預習,在課堂中學習的效率將會事半功倍??傊?,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所收獲。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了評價,結(jié)合他們的表述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課堂探究活動,引領學生展開更為深入的探究。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在課下通過動手操作活動,展現(xiàn)自身發(fā)散思維的“智慧”。同時,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對知識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從而,為自己的課堂學習活動奠定了基礎,也讓課堂教學效果更為理想。
二、聚焦操作過程,展現(xiàn)邏輯思維“智慧”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開展動手操作活動時,需要聚焦學生的操作過程,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理解知識,明白數(shù)學本質(zhì),窺探到數(shù)學的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在分析推理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講解《分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對練習方式進行了優(yōu)化,以操作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首先,教師板書習題:3/8+4/8=?然后,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并將其分為八等份。學生畫完后,教師讓學生觀察圖形并說道:“我們將圓形平均分為了八等份,我們拿出其中的三份和四份相加,就是這個式子所要表達的含義。”接下來,教師又出示了一些習題幫助學生鞏固計算方法。同樣,教師也板書分數(shù)減法的習題,如4/8-3/8=?并且,教師鼓勵學生通過畫圖來分析分數(shù)相減的結(jié)果。學生結(jié)合剛才的分析邏輯,認為可以將其視為“圓分為8份,將其中的4份和3份相減”。最后,教師幫助學生總結(jié)分數(shù)加減法的規(guī)律,讓他們明白計算的方法。
在這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對習題進行邏輯分析,對相關計算法則的認識更為深刻。同時,通過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動手操作活動,學生的思維也真正經(jīng)歷了探索的過程,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聚焦操作體驗,展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思維“智慧”
開展動手操作活動,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操作體驗,即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通過觀察、對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來獲得直觀上的感知,觸發(fā)他們的主體思維,從而,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fā)出自己思維的火花,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教師要循序“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聚焦操作體驗,讓學生展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智慧”。
比如,在講解完《長方體體積計算》這部分內(nèi)容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個“測量土豆體積”趣味的操作探究活動。
活動開展前,教師給出學生一些操作工具,如天平稱、刀子、玻璃缸等等。然后,教師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交流討論測量的方法。學生的熱情一下被點燃,在課堂上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將土豆放到裝滿水的玻璃缸中,拿出土豆后測量出溢出水的高度,結(jié)合長方體體積公式求出溢出水的體積,即土豆的體積;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將土豆削成正方體,求出該正方體的體積并測量出重量,根據(jù)原來土豆的重量利用比例公式求出體積,等等。接下來,教師對學生操作設想的可行性進行了評估,放棄了一些可操作性較低的想法,讓學生挑選實驗工具,動手操作一些能夠?qū)崿F(xiàn)的“奇思妙想”。在他們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展開指導,幫助他們解決了一些操作上的問題,得出了最終結(jié)論。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模式,給予了他們發(fā)表自己想法的機會,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展開操作,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他們的操作體驗,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在交流“奇思妙想”的過程中,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聚焦直觀操作,展現(xiàn)空間思維“智慧”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還不發(fā)達,而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將動手操作活動有效地融入到數(shù)學課堂上,通過直觀操作活動來喚起學生的想象,讓他們在觀察、對比、操作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空間思維能力。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考慮到認識、感悟面積的含義是這部分知識的重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直觀性的操作探究活動,遵循“看、比、聽、想”的邏輯來引導學生感悟面積的含義。首先,教師讓學生觀察黑板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讓他們意識到物體都是有“面”的。然后,教師拿出兩個大小差異明顯的紙片,讓學生觀察比較哪張紙大。同時,教師讓學生拿出自己手里的課本,讓他們對比課本的大小,在操作中讓學生體會“物體的表面都有確定大小”的含義。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去闡述操作、觀察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學生積極發(fā)言,對觀察到的物體大小的情況進行對比,并且教師讓他們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使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明白“物體1表面大小就是該物體的面積,它比物體2的面積大”,從而,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最后,教師讓學生回憶思考“什么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從而,進一步體會面積的含義。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明確了教學的重難點后,聚焦直觀操作活動,利用四個操作步驟有層次性地引導學生開展操作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初步建立了面積的概念,發(fā)展了自己的空間思維。
總之“教無定法”,操作活動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廣大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反思總結(jié),真正在操作中展現(xiàn)出教學的藝術(shù),構(gòu)建智慧的課堂。這樣,才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而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實現(xiàn)全面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葛春芹,張愛遮.讓小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數(shù)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14).
[2]張宇.培養(yǎng)動手能力,活化數(shù)學課堂[J].中華少年,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