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娟 王麗娟
先天性心臟病(CHD)病情發(fā)展迅速,且致死率較高,若不及時手術治療,患兒可發(fā)生心衰、缺氧等嚴重并發(fā)癥,對患兒生命健康造成威脅[1]。CHD患兒在入院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常因陌生環(huán)境、術后疼痛等因素哭鬧不止而使其依從性與配合度極低,不利于患兒預后,故給予患兒科學且系統(tǒng)的護理方案對其預后恢復非常重要。本研究為探討循證護理(EBN)在CHD患兒圍術期的應用效果,選取我院148例行擇期介入手術的CHD患兒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行擇期介入手術的148例CHD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醫(yī)學檢驗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CHD,且符合介入手術適應證患兒;年齡為0~3歲患兒;患兒家屬均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且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患兒;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感染患兒。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EBN組(觀察組74例)和常規(guī)護理組(對照組7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n(%),(±s)]
?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入院宣教、術前準備、術后病情觀察、用藥指導及出院指導等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EBN管理:成立EBN小組,遵循EBN基本原理、查閱相關資料,并聯(lián)合高年資護士臨床經驗,制定護理方案。①患兒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不安及恐懼心理,需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向患兒家屬講解手術流程、優(yōu)點及相關注意事項,與患兒家屬進行有效溝通,使患兒與患兒家屬保持積極治療的心態(tài);指導患兒家屬與醫(yī)務人員共同安撫患兒,緩解患兒在陌生環(huán)境中的不安情緒。②術前完善各項檢查,輔助術者確定合適的封堵器以降低術后封堵器脫落發(fā)生風險,并落實禁飲禁食等術前準備工作。③入手術室時給予患兒撫觸、言語安慰等措施,維持室溫于25~26℃;并在術中輔助術者完成手術,盡量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血栓發(fā)生風險;術中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預防心律失常的發(fā)生。④術后嚴密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指標,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并發(fā)癥;使患兒對術側肢體進行8 h制動,并使用壓力器按壓切口,避免發(fā)生滲血;對躁動的患兒需給予適當?shù)逆?zhèn)靜處理以防止封堵器的脫落、移位等并發(fā)癥發(fā)生;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降低呼吸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風險;每隔15~30 min評估患兒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局部皮溫,確保靜脈回流通暢,避免血栓形成。⑤指導患兒家屬給予患兒心理安慰,以鼓勵的語言或撫觸緩解患兒術后不適及疼痛;并指導患兒家屬對患兒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出院時給予用藥指導,并囑咐患兒家屬按時復查。
1.3 指標評估方法
1.3.1 舒適度評估方法 在術后1 d和3 d時,根據舒適度-行為量表(Comfort-B)[2]評估患兒舒適度,量表總分為6~30分,分數(shù)越高,舒適度越低。
1.3.2 疼痛程度評估方法 在術后1 d和3 d時,根據兒童疼痛行為量表(FLACC)[3]評估患兒疼痛程度,量表總分為0~10分,分數(shù)越高,疼痛程度越大。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住院期間并發(fā)癥(心率失常、術后出血、封堵器脫落)情況差異,并比較兩組術后1 d和3 d的舒適度(Comfort-B評分)及疼痛程度(FLACC評分)差異。
2.1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表2)。
表2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觀察組 74 81.39±13.24* 5.17±1.15*對照組 74 87.56±13.76 6.74±1.21
2.2 兩組術后1 d和3 d時Comfort-B、FLACC評分比較 術后1 d時,觀察組Comfort-B、FLACC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術后3 d時,兩組Comfort-B、FLACC評分均較術前1 d時降低 (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3)。
表3 兩組術后1 d和3 d時Comfort-B、FLACC評分比較(±s)單位:分
表3 兩組術后1 d和3 d時Comfort-B、FLACC評分比較(±s)單位:分
注:與本組術后1 d比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Comfort-B FLACC觀察組 74 術后1 d 18.54±2.17* 5.17±0.84*術后3 d 15.84±3.22#* 3.14±0.53#*對照組 74 術后1 d 20.18±2.05 5.72±0.75術后3 d 17.63±2.49# 3.94±0.62#
2.3 兩組住院期間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表4)。
表4 兩組住院期間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介入手術已成為目前治療嬰幼兒CHD的一種常用方法,但術后仍可發(fā)生封堵器脫落等嚴重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手術效果,故給予CHD患兒高效且針對性護理措施對提高手術成功率有積極意義[4]。EBN為根據臨床證據制定并實施針對性護理方案的新型護理模式,具有科學性、高效性特點[5]。另外,CHD患兒年齡較小,其住院期間情緒與依從性與患兒家屬的情緒密切相關[6],故本研究在對患兒進行相應心理及行為干預的同時還對患兒家屬進行相關知識講解,促進護患間有效溝通,增加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任,以間接影響患兒住院期間情緒及舒適度。本研究結果也顯示,給予EBN管理的觀察組術后各時間點舒適度均較給予常規(guī)護理管理的對照組高。提示EBN模式可同時滿足患兒及患兒家屬的心理需求而緩解患兒術后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利于增加患兒住院舒適度。
此外,觀察組術后各時間點疼痛程度也較對照組輕。分析其原因可能與EBN模式在術前緩解患兒負性情緒且在進入手術時給予患兒安撫等措施對降低患兒手術應激反應有利有關[7]。本研究結果也表明,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考慮與EBN模式在術前完善各項檢查,于減少術者重復操作有利;術中嚴密觀察患兒體征指標且積極配合術者手術,利于降低手術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有關[8]。
據陳北濤等[9]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CHD患兒介入手術過程中,導管的刺激易誘發(fā)患兒出現(xiàn)心律失常,而術后壓迫止血不當可使患兒發(fā)生出血或血栓等并發(fā)癥,術者封堵器選擇不合適也增加封堵器脫落發(fā)生風險,影響患兒手術效果。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提示EBN模式對CHD患兒術前完善檢查、幫助術者選擇合適封堵器、術中輔助手術、術后壓迫切口并制動患肢等干預方法均利于降低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于改善患兒預后有一定影響。不僅如此,觀察組住院時間也短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可能與EBN模式降低手術并發(fā)癥、且減輕患兒應激反應,對促進患兒身體機能恢復有利有關[10]。
綜上所述,EBN模式應用于CHD患兒圍術期護理工作中,可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且能緩解患兒術后疼痛及不適,降低手術并發(fā)癥,對促進患兒康復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