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構成了思政課教學有效性的主體結構。它指教學對人和社會的正面效應、積極作用。它包括思想因素、語言因素和組織因素。思想是有效性的靈魂,語言是載體,而組織是最可靠的教學保障。
關鍵詞: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13-0116-03
Abstract: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room teaching constitutes the main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t refers to the positive effects and positive effects of teaching on people and society. It includes ideological factors, linguistic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ought is the soul of effectiveness,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and organization is the most reliable teaching guarantee.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classroom teaching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思想理論課教學的實際效果,這種實際效果,可以是對人而言的,也可以是對社會而言的,還可以是對思想理論課教學本身而言的。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是個復雜的問題。這正如有的學者所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成為常論常需、常論常新的議題?!盵1]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集中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有效性。雖然“教育”與“教學”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顯而易見的。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沒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就沒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探討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最后的落腳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上。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正面效應、積極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若干評價指標體系,而核心是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積極效用和對社會進步的作用。人的發(fā)展的效用不是短時間能顯現(xiàn)出來的,而社會的進步與否不同階級、不同立場的人持不同的看法??梢姡枷胝卫碚撜n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定義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對這個問題,只有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做出正確的回答。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時,除了人的層面和社會的層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層面,這就是課堂教學本身。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有三個基本要素,即思想、語言和組織。這是因為,最能影響人和社會的因素,除了物質的實體要素之外,還有思想因素。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有效,在于思想是否正確,是否先進,是否為教育對象所接受。思想的載體是語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把理論體系轉換成教材體系,再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對語言的研究和運用,而重要的是口頭語言的研究和運用,即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運用的課堂口頭語言是否成功密切關聯(lián)。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組織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結構安排,教學者的組織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組織是教學有效性的保障,保障有力,課堂才有效。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想因素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2]思想性是這門藝術的核心和靈魂所在,所以,在任何時候,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都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指導地位,始終一致地用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教育學生,占領課堂教學陣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這就要求教師成為一個有思想魅力的教師。教師的思想魅力是指,教師通過真理的力量感染學生,用自己獨到的理解吸引學生,用真理堅定學生成長的信心。也就是說,讓思想在課堂閃現(xiàn)迷人的光芒。這就需要教師有扎實的研究精神,研究基本功,和具體的研究行動,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研究,就沒有思想,也不會有自己的獨特體會,更不會有對學生產生真正的吸引力。很多時候,教師的思想是研究精神和行動與學生、環(huán)境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生成。教師的思想魅力,是教學內容生成的靈魂。只有教師真學、真信、真踐行馬克思主義,才有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學、真信、真踐行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成為一個有思想魅力的教師的關鍵素養(yǎng)。
要成為一個有思想魅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目前的課堂教學形勢下,要做到不能過分依賴教學媒體。[3]這是不懂得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的重要性。思想的實質是一個不斷解放的過程。“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解決新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4]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不僅應傳授知識,而且也應展現(xiàn)思想的魅力、展現(xiàn)信仰、幫助學生解放思想的活動。
教師的思想魅力通過在于開啟學生的智慧。在《論語·述而》中叫做啟發(fā),即“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敝祆湔J為,“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笨梢?,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離不開開導指點、領悟,離不開闡釋、闡明、發(fā)揮。所以:在教學中力戒照本宣科、教學內容停留在淺層次以及不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不面向人和社會的發(fā)展。
思想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那么的蒼白無力,完全經受不了現(xiàn)實的檢驗。要使思政課真正有思想,必須注重聯(lián)系,反對各種教條主義,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看來, “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5]思想的魅力,就在于在紛繁復雜的各種聯(lián)系中找到本質聯(lián)系,即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改造客觀世界。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體現(xiàn)在教師的思想魅力上,而且還從學生的獨立思考習慣體現(xiàn)出來。從人的發(fā)展這個角度來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從學生這個層面體現(xiàn)出來。學生的獨立思考是學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也是把所學到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就意味著批判繼承和獨立的思考;就意味著鍛煉在社會生活中面對復雜的局勢,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皞€體必須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識,具有在多樣、變幻的變革漩渦中把握自己命運的生命自覺,才有可能清醒地選擇發(fā)展方向,”[6]可見,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在所學的理論中不可能有現(xiàn)成的答案。教育的未來性,客觀地要求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善于獨立思考的習慣,“現(xiàn)在,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yǎng)新人?!盵7]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說,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就沒有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語言因素是思政課課堂有效性的載體
思想政治理論課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傳授知識。語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在表達語意的同時,能對他人施加影響,誠如奧斯丁所言的“語旨力”[8]。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語言分為口頭語言、身體語言和書面語言。
思想政治課課堂有效性的口頭語言??陬^語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語言。口頭語言把教材的書面語言轉化為生動、形象與大學生的實際相聯(lián)系的課堂語言,不僅表達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還能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一定的發(fā)音技巧。吐字歸音、快慢、高低、升降、擬聲、強弱都應加強練習。做到發(fā)音準確、清晰、動聽、簡潔、鮮明、生動、富有感染力和表達力。其次,教師的語言應傳達積極的信息。要激勵學生認真地、輕松地、愉快地聽課,要多贊許和肯定學生取得的各種進步,使學生不斷積累思政課積極的情緒體驗,堅定學習的信心和激發(fā)學習熱情。第三,正確地表達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把抽象的理論內容轉化為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課堂口頭語言。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用語言溝通學生、教材、教師、實踐四個方面的聯(lián)系,活躍教學氣氛。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身體語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課的身體語言,是指通過教師身體的姿態(tài)體現(xiàn)出來的體態(tài)語言。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教學的組成部分。在教學的諸要素中,就影響力而言,內容占7%,影響最小,身體語言占55%,影響最大,方法占38%,影響次之。首先,教師的表情應平和、自然和愉快。表情是個體內在的知識、品德、閱歷和心理的反映。輕松自然的表情不僅有利于消除學生聽課的疲勞,還有利于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同時也是對學生聽課情況的反饋,學生通過教師的表情調整自己的聽課狀態(tài),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其次,教師的服飾應簡潔大方,樸素美觀。服飾既是一種課堂語言,也是一種文化,表達豐富的個人信息。再次,教師的眼神。目能傳神,教師的眼神也是一種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要有眼神的交流。溫和的眼光、嚴肅的眼光、激勵的眼光、信任的眼光傳達不同的含義,教師應恰到好處地運用。最后,教師的姿勢。教師的姿勢包括手勢、步伐、站姿、坐姿。姿勢可以填補有聲語言的不足,為教學增添魅力,對課堂教學內容起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書面語言。書面語言起導向性作用,有利于加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書面語言能對學生產生感染力,幫助學生進入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情境。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書面語言是指將教學中的有關概念、原理的關鍵詞,關鍵句用板書、幻燈片、PPT等形式再現(xiàn)給學生,達到溝通的目的。書面語言包括文字、圖畫、圖表、數(shù)據等。主要的書面語言是板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較好地組織書面語言,字的大小適中、字跡工整規(guī)范,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和思考教學內容。書面語言要有一定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知識性和教育性內容有選擇、有重點地組合再現(xiàn)。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組織因素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組織,也稱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結構,是教學過程的開始、進程、推動、高潮和結束的策略。一堂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離不開以下方面:
找準切入點??茖W的切入點是具體的個人。指學生的需要、利益和實際情況。即“現(xiàn)實的個人”[9]。“要承認人的生命是在具體個人中存活、生長、發(fā)展的”[10]。可見,“我們應該將每個受教育者的個性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核心內容”[11]思政課教育要準確切入,必須對學生有所了解,要主動與學生家長、學校、二級學院、學生所在班級的成員經常溝通,要學會談心的若干技巧, “要全面了解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疑惑和疑難問題,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12]。
扣緊興奮點。要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生動活潑,就要善于發(fā)現(xiàn)教材中最容易引起學生興奮的地方,不僅如此,教師要有教學熱情和教學激情,教學就好比教師正在烹調的大餐,如果教師都不想吃,學生未必就想吃。教師的思想、熱情、語言、教學技巧,都是引起學生“高潮”不可缺少的因素。其次,強化理論修養(yǎng)。理論是分析教學內容的工具,最重要的是,要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素養(yǎng),在當前,就是要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有較強的運用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讀教學內容的能力。第三,加強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的修養(yǎng)。教育學和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的缺乏,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要建構充滿活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必須尊重客觀存在的教學規(guī)律,掌握學生身心變化的規(guī)律,重視各種知識的習得。第四,教師教學的睿智。一堂好課,教師既有可以設計的部分,也有不可設計的部分,不可設計的部分就是教學過程中的偶然性,還有我們生活中的隨機事件。教師的睿智就體現(xiàn)在對課堂、生活中偶然性的把握。第五,問題意識的指引性。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用問題作為引發(fā)學生成長的“導火線”,不斷地發(fā)現(xiàn)、分析、并解決復雜、變數(shù)連連和充滿奇幻的問題。
揭示亮點。亮點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最為凸顯的部分。亮點與內容的重點、學生的興趣點和教學內容的疑難部分重合;亮點展現(xiàn)了最深刻的思想,在邏輯上也特別嚴密,最能激動人心和說服每一個受教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亮點是,要經過教師對課堂內容的反復咀嚼而得,期間,離不開教師對社會生活的精彩體驗、感悟,也可以說,它呈現(xiàn)了每一位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沒有教師的理解,就沒有對學生的精彩的呈現(xiàn)。沒有對教學媒體、教學工具的恰到好處的運用,也不可能呈現(xiàn)思政課教學亮點。因此,教師的一節(jié)課要做到亮點閃耀,必須刻苦練習教學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這就是“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13]努力做到教學內容與教師、學生合三為一、或者合多為一。
總之,思想、語言與組織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構成了有效的課堂,這三個因素是我們認識課堂有效性的工具。這三個因素不僅體現(xiàn)了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崇高的教學藝術的追求,也表達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本身豐富的內容,還能帶來教學雙方精神上的享受和審美愉悅。所以,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這三個因素,才能“創(chuàng)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14]。
參考文獻:
[1]沈壯海.重視并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2.
[2][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
[3]蒲鴻志.找準著力點:整體性建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體系[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33-39.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6]葉瀾.千舟險過萬重山——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研究概述[J].基礎教育,2009(1):3-6.
[7]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36.
[8]趙敦華.現(xiàn)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01.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10]葉瀾.教育創(chuàng)新呼喚“具體個人”意識[J].中國社會科學,2003(1):91-93.
[11][德]克里斯托夫·武爾夫.教育人類學[M].張志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9.
[12]顧海良.輯前絮言[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1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14]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