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堪達
摘 要:如今,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視;積極向上、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師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文章探討了高校校園文化在德育、智育、美育三方面的育人功能,并結合實例,提出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四種途徑。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20-0163-03
Abstract: Nowadays, the campus culture is more and more valued by major universities. Positive, rich campus culture 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mass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campu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an effective carrier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in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examples, it puts forward four ways to strengthe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educating function
一、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涵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師生根據社會發(fā)展需要,在長期的教育教學管理及服務實踐中所傳承、創(chuàng)造、積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師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具有高校校園特色的一切物質成果、精神財富及其行為方式的總和”。[1]二十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和深刻變革,高校師生的人生觀念、世界觀和價值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師生甚至出現了價值觀扭曲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等問題。面對這種社會現象,高校需要增強校園文化建設來達到立德樹人的使命。
高校對師生有著深刻的影響是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力量,有助于構建和諧健康的大學生活和工作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是民族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因此,以“中國夢”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將教育寓于校園文化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引導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和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
(一)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規(guī)范行為
高校培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建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主要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校訓、培養(yǎng)目標以及校園精神等廣大師生共同認同并接受的價值體系?!扒诮塘W,立己樹人”、“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等校園精神文化深深影響著廣大師生。崇德就是呼吁師生崇尚道德,進而提高自己的品德。博雅是指作為一名師范生,博學的同時有著高雅的情趣。弘志是希望師生擁有高遠的理想,胸懷大志。信勇是告誡全校師生要以誠信待人,并且充滿自信,敢為人先。高校大力宣傳學校的校訓和辦學理念,這種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時刻在激勵廣大師生勤教力學、立己樹人,同時也在塑造以素質為核心的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格。[3]
(二)愉悅學生身心,提高實踐、審美能力
高校學生社團、協(xié)會以及各類學術、文體、藝術節(jié)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第二課堂活動,在豐富校園文化,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發(fā)揮學生特長,拓展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務能力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以其開放的參與方式,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學術、藝術、文體活動,新穎的形式等特點,深受大學生喜愛。尤其是其中一些專業(yè)社團、興趣愛好者協(xié)會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方面起著關鍵作用。[4]
(三)引領學生成長,激勵成才
大學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大學本身起著一種文化傳承的作用,通過大學教育使師生汲取文化價值,獲得人生蘊意的體驗,進而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增長才干。校園文化中良好校風、學風等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成才。崇德厚道,弘揚學術,嚴謹治學,追求卓越的校風使得整個校園沉浸于勤教力學、立己樹人、教學相長的良好環(huán)境中,通過教師在學術上的精益求精、作風上的勤勉嚴謹、教學上的言傳身教來引領學生的成長,激發(fā)學生的才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優(yōu)良學風建設,表彰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達到表彰一批,影響一批,教育一批的目的,充分發(fā)揮榜樣學生的示范帶動作用,廣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教育引導廣大學生以“優(yōu)秀師生”為標桿,勤奮學習,追求卓越,努力成長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5]
三、高校校園文化的不足之處
(一)功利主義盛行
在市場經濟良好發(fā)展的背景下,商業(yè)行為逐漸滲透于高校校園中,使得高校盛行功利主義以及實用主義。在我國大部分高校擴招擴建之后,后勤部門大都采用企業(yè)經營模式,很多商業(yè)宣傳活動都是將學生作為主體,校園主干道以及教室貼滿了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及各種證書考試的輔導廣告,導致高校的學術環(huán)境被商業(yè)氣息掩蓋,難以進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此同時,校園文化的功利主義還體現在入黨跑關系以及評優(yōu)拉票等方面,不僅不利于大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樹立,還會敗壞高校校園風氣,影響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二)娛樂主義嚴重
目前大學校園中滋長了大量的非主流文化,導致高校娛樂主義嚴重。比如,以痞為主的課桌文化;以俗為主的廁所文化;灰色的網絡文化以及微博文化等多種非主流文化,導致高校校園文化呈現出膚淺化以及庸俗化的發(fā)展趨勢。很多大學生沉迷游戲,玩物喪志,想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放縱,來體現出自我意識以及叛逆精神,導致大學生缺少對人生以及思想的認識,缺少對知識結構以及興趣理想的追求,很容易出現生活行為失范等問題,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此同時,校園文化中還存在以熱衷名牌為主的拜金攀比文化、以破壞校規(guī)校紀為主的越貴文化、以非高富帥不嫁為主錯誤戀愛文化,這些不良文化被大學生當做是個性化標簽,爭相效仿追捧,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缺少人文精神
在以往計劃生育政策的要求下,大學校園的學生大都為獨生子女,非常容易產生自我意識,在生活中做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這類大學生缺少社會責任意識以及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考試作弊、作業(yè)抄襲以及獎學金評審作假等方面。以往的“我爸是李剛”以及“藥家鑫事件”,都體現了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上述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育始終將知識傳授作為重點,大部分高校都將教育看做是工業(yè)生產,缺少對大學生價值觀念、人格精神、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重視,導致校園文化缺少人文精神。
(四)缺少完善的校園文化育人機制
在實際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大部分高校都存在“重物質輕文化”的問題,過于重視科學精神與現代文化,缺少對傳統(tǒng)文化及人文精神的重視。而且大部分高校都沒有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少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滲透,導致校園文化建設效果不是很理想,難以發(fā)揮其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需要認識到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具備長期、覆蓋范圍廣而且見效慢等特征,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樣才能夠發(fā)揮出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措施
(一)從校園景觀中凸顯“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
在高校中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全校師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他們是構建良好校園文化的推動者,也是校園文化的承接者和創(chuàng)造者。校園景觀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重點,凸顯教育功能,契合大學“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比如,筆者所在高校,校園東大門的校門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群相合唱,校門中間行人,兩邊行車,體現學校以人為本的思想與和諧共生的理想情懷。另外,“百年樹人”景石位于學校新舊區(qū)交樞處,該景觀提醒師生要以育人為本,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yǎng)要慢工細活,要精耕細作,要有戰(zhàn)略定力,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揠苗助長。否則,欲速則不達。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校園文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如今,各大高校逐漸重視校園景觀建設,將綠化、美化校園提質升級為文化校園和教育校園,營造能夠仰望星空、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和涵養(yǎng)氣氛的優(yōu)美育人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使之成為廣大師生的精神家園。徜徉校園,師生可以感受到景觀的本質,觀其景,品其文,悟其蘊,明其道,實現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宗旨和目標。
(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視學校辦學歷史文化建設
高校的師生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他們也應該具備一種責任去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拔幕且环N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6]在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高校可以適當吸收古代優(yōu)秀書院精神,通過挖掘學校的歷史和現實中對校園文化具有突出貢獻、標志性意義的人物、事件,加強校園歷史文化建設。如筆者所在學校,為了傳承書院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學校古榕廣場仿建原“雷陽書院”欞星門。門旁坊柱書寫著工整洗煉、氣象恢弘的楹聯——“守道重醇儒,經師人師,文運宏開欽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風不變式南邦”,彰顯著大學的使命擔當和文化自信,深刻地表述了書院精神的本真和光大師范教育的愿景。全校師生深受到這種書院精神的影響,不斷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并將這種書院精神貫徹到學習與生活中,有助于師生共同成長。[7]
(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8]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與行相統(tǒng)一的過程。首先,高校必須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全方面,使之成為全體教職工和廣大學生普遍接受和自覺踐行的大學價值理念。這樣的特色育人理念和大學精神能夠激勵和凝聚人心,讓全校師生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一份貢獻。其次,高校應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探索。在新形勢下,推動高等教育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關鍵是加強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高校是引領大學生思想的主陣地,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高校團委學生藝術團和學生社團充分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通過采取師生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每學期策劃和演出多場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健康向上和振奮人心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讓廣大師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和得到教育。
(四)增強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共建、共享和諧校園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并且這是人的一種較高層次的需要。通過一系列“民心工程”提高師生幸福獲得感,增強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激發(fā)廣大師生榮校、愛校精神,不僅有利于創(chuàng)建和諧、優(yōu)美校園,更有利于鼓勵師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學校的建設和發(fā)展中去。
學校的硬件辦學水平是師生學習和工作必備的物質基礎,直接影響著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高校可以通過提供形式多樣的學習資源,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圖書館、自習室,信息豐富的在線學習平臺,溫馨舒適的空調宿舍、愛心廚房,物美價廉的食堂飯菜等,為師生的科研、學習和能力發(fā)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從而增強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另外,高校也要與時俱進地制定、完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治校方略,推進校企、校地協(xié)同育人理念,全面提高學校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水平;優(yōu)化頂層設計,加大對師生課外科技活動的支持力度,激發(fā)學生對各項校園活動的參與意識。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體現著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未來發(fā)展。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這不僅有利于全面開展素質教育和促進廣大師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而且有助于塑造學生良好人格,符合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體現,更是一所大學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9]
參考文獻:
[1]Perception of the most creative Chinese by undergraduates in Beijing,Guangzhou,Hong Kong and Taipei. Yue.X.D,Rudowicz.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002.
[2]Ethical Ideology And Cultural Orientation: Understanding TheIndividualized Ethical Inclinations Of Marketing Students. Brent Smith. American Journal ofBusiness Education,2009.
[3]“To Give an Example is a Complex Act”: Agamben's pedagogy of the paradigm[J].Jacob Meskin,Harvey Shapiro.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4(4).
[4]In practice: Purdue Signals: Mining real—time academic data to enhance student success[J].Matthew D.Pistilli,Kimberly E.Arnold. About Campus,2010(3).
[5]王輝.淺談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J].職業(yè)與教育,2009,26:77-78.
[6]習近平.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講話[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l.
[7]坤欣茹.喜迎十九大|正視中華最深厚的軟實力[EB/OL].http://news.sdchina.com/show/4206036.html.
[8]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09/c1001-19529890.html.
[9]徐莉萍.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培育時代優(yōu)秀人才——以武漢科技學院為例淺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9,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