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仲華
【摘要】目的:探究在呼吸內科重癥病患的護理過程當中,采用不同的護理干預模式,觀察其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來我院呼吸內科就診的重癥病患96例,均分為兩個組別。其中一組實施傳統(tǒng)流程下的護理模式,作為常規(guī)組;另一組則進一步施以綜合性護理干預模式,作為實驗組。比對兩組病患的護理效果以及各組病患及其家屬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經護理,常規(guī)組病患護理有效率為87.50%,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85.42%,而實驗組則分別為97.92%、100.00%,且各項數(shù)值比對結果均存在明顯差別(P<0.05)。結論:在呼吸內科重癥病患的護理過程中,采用綜合性護理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提升病患的護理有效率,同時也可以極大的提升病患極其家屬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綜合性護理干預模式;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8)04-077-02
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的建設,患有呼吸疾病的病患逐年增加,而若處置不當,或受外界因素干預的影響,則極有可能加重病情。近年來,國內呼吸內科就診的重癥病患常因護理方式不合理而致其病情反復,治療效果不佳。而本院為改善這一問題,擬定并組織了此次研究活動,旨在探究在呼吸內科重癥病患的護理過程當中,采用不同的護理干預模式,觀察其應用效果,并取得顯著成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來我院呼吸內科就診的重癥病患66例,均分為兩個組別,并分別命名為常規(guī)組與實驗組。納入標準:來我院呼吸內科就診的重癥病患;排除標準:心、肺、腎、肝等功能不全者、精神極度不穩(wěn)定者、以及拒不配合此次研究活動者。
1.2 方法 對常規(guī)組病患施以傳統(tǒng)流程下的護理模式,而對實驗組病患,則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在病患入院初期,對其各方面身體指標進行常規(guī)的檢查,主要關注其呼吸、脈搏、血壓、心率等各項生命體征的狀態(tài)。仔細詢問病患或其家屬平時病情發(fā)作時的癥狀,包括咳嗽、咳痰等,若存在其他并發(fā)癥,則及時予以記錄并對護理方案進行科學的調整[1]。
其次,根據(jù)病患的實際病情需求,為其安排適宜的病房,并注重對于病室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維護,保持病室的通風條件,盡可能為病患營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
第三,應安排專門的護理人員,對其施以“一對一”或“多對一”的護理組合,當病患的病情出現(xiàn)反復或是出現(xiàn)其他異常并發(fā)癥時,應及時予以處理[2]。
第四,對于配有呼吸機等輔助儀器的病患,護理人員也應定期檢查儀器的使用情況,保持儀器通氣管道的清潔,定時清除異物。
第五,應加強對病患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在日常護理過程當中,充分與其溝通,為其消除對于病情的誤解,著力提升病患對于護理工作的依從性。也可與其家屬合作,共同為為心理壓力過大或產生嚴重焦慮、抑郁心理的病患施以心理疏導工作[3]。
最后,應結合病患病情的實際變化情況,對用藥以及護理方案進行適當?shù)恼{整。在病患出院之前,進行相應的囑咐,并在其出院后定期走訪,及時了解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囑咐病患定期來院復診,以便醫(yī)生及時掌握病情,為日后的護理工作提供參考[4]。
1.3 療效標準 病患護理有效率指標:病癥基本消失,無需進一步治療則判定為治愈;病癥有所改善,幅度較大,可暫緩治療,則判定為基本治愈;病癥稍微有所改善,但仍需進一步治療,則判定為普通治愈;若病癥完全沒有改善,甚至有惡化傾向,則判定為未治愈。治愈率計算方式為:
×100%。
通過填寫自擬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各組病患的滿意度評分情況。具體判定標準如下:80分及以上為特別滿意;60-80分為非常滿意(含60分);40-60分為滿意(含40分);40
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計算方式為:
×100%。
1.4 計學方法 將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中,計數(shù)資料采用x2,若P值小于0.05,則認為兩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常規(guī)組病患護理有效率為87.50%,而實驗組則為97.92%,且各項數(shù)值比對結果均存在明顯差別(P<0.05),數(shù)值比對情況可見表1。
2.2 常規(guī)組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85.42%,而實驗組為100.00%,且二者具有明顯差異(P<0.05)。數(shù)值比對情況可見表2。
3 討論
呼吸疾病發(fā)病群體多為老年人或體弱群體,由于病患其自身身體狀況原因,其病情反復時有發(fā)生??v觀近年來國內對呼吸內科病患的護理效果,大量數(shù)據(jù)證明,不同的護理干預模式對于病患的影響不同,且具有顯著差異[5]。而本院為確切證實綜合性護理干預模式對于病患的護理效果,組織了此次研究活動,且效果顯著:從表1中可看出,常規(guī)組病患護理有效率僅為87.50%,而實驗組則為97.92%;同時從表2中數(shù)據(jù)可看出,前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85.42%,明顯低于實驗組的100.00%(P<0.05)。
綜上所述,對于呼吸內科重癥病患而言,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模式,可有效提升病患的整體治療效果以及護理效果,同時也可提升病患及其家屬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可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楊晶.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中不同護理干預模式的應用效果[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a02): 1170-1170.
[2]羅玉玲.綜合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 32(3): 596-598.
[3]嚴華.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中應用全程護理干預的效果及并發(fā)癥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6, 20(18): 49-51.
[4]焦文菊, 何建平.探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a01): 578-578.
[5]彭敏, 王莉.護理干預對ICU重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的影響[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A01): 56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