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大多“千人一面”,同樣設計風格的高樓大廈,全國連鎖的五星級酒店,以及連價格都相差無幾的服裝品牌,等等。白天的城市就像位位衣冠楚楚的金牌銷售一般,讓你分不清、道不明。唯有到了深夜,暫時放下工作的壓力,褪去精致的妝容,走上街頭巷角,吃上一頓夜宵之后,你方才辨清一個城市的滋味。
原來北京開著超跑的青年才俊也會扎堆在街邊吃烤串;原來南京人的每個夏夜要吃掉20萬斤小龍蝦;原來,廣州人吃起宵夜來可以一直聊到天明……當人們敞開心扉,三五成群地結伴去深夜大排檔覓食的時候,人間的煙火氣便在不知不覺中氤氳開來,締造起一個又一個的深夜傳奇……
中國夜宵前傳
夜宵,也稱宵夜,古時寫作“消夜”,意為用吃吃喝喝消磨掉漫漫長夜。唐詩有言“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如今廣東人仍保留了以“消夜”作動詞的古代用法,而我國其他地區(qū)多把“消夜”作名詞用。
關于夜宵,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叫法。上海原來叫“夜點心”;汕頭則一直叫“夜糜”,就是白粥,無論此前的食物多么驚艷,最后都要以一碗白粥收尾,大味無味,返璞歸真;廣州有個詞叫“蒲天光”,就是玩到天亮,所以有夜宵店就直接取這個名。成都用“鬼飲食”形容夜宵,指從子夜到凌晨的吃喝。
夜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不過大規(guī)模的夜生活無從談起,也只局限于達官顯貴之間。到了宋朝,商品經濟空前發(fā)達,市民社會漸漸形成,再加上統(tǒng)治者逐漸松弛了宵禁制度,允許夜市的發(fā)展,宵夜才發(fā)揚光大,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東京夢華錄》中可以看到,北宋的都城開封就是個不夜城。卷二中記載州橋夜市品種豐富:“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熝肉、干脯。王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曹家從食。至朱雀門,旋煎羊、白腸、鲊脯、凍魚頭、姜豉子、抹臟、紅絲、批切羊頭、辣腳子、姜辣蘿卜。”而且冬夏兩季的宵夜不盡相同,夏季多冷飲甜品,冬季則葷食居多。
從清代開始,“消夜”一詞有時又寫為“夜消”,例如,吳敬梓《儒林外史》就有一句“三人點起燈來,打點夜消?!焙髞恚耙瓜边@個倒寫也偶爾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由于消夜是深宵小吃,加上我國有些地方的小吃,又以“宵”為名(例如元宵及宵米),因此現(xiàn)代又產生了“宵夜”及“夜宵”兩個稱謂。
民國時宵禁制度終于被廢止,夜宵的習慣便逐漸固定下來。民俗學家金受申老先生記載,上世紀初北京就有24小時營業(yè)的小飯館了:“當時北京的夜宵并不僅限于大柵欄一處,王府井大街、西單牌樓、鮮魚口、隆福寺街等都是燈火輝煌。人們來到夜市逛商店,看電影、戲劇,聽曲藝,還有重要的一項是吃夜宵。賣夜宵的大部分是街頭攤商,有一小部分坐商,也有擔著擔子叫賣的。北京風味夜宵以葷食為主。傍晚開始布置攤子,街燈和攤頭電燈一亮,就開始營業(yè)。營業(yè)時間很長,最早也要過零時,晚的能到后半夜兩三點鐘……l956年夏天,最熱的時候,北京劇場對面的餛飩、肉火燒攤子添加了冰鎮(zhèn)鮮啤酒?!?/p>
改革開放以后,夜宵生活再次蓬勃起來。作家池莉記錄了武漢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夜晚的狂歡:“吉慶街是夜的日子,亮起的是長明燈。沒有日出日落,是不醉不罷休的宴席。人們都來聚會,沒有奔離。說說唱唱的,笑笑鬧鬧的,不是舞臺上的演員,是近在眼前的真實的人,一伸手,就摸得著?!?/p>
中國人的夜宵生活要的就是熱熱鬧鬧,觥籌交錯
作家筆下的夜宵故事
中國人的夜宵和日本不同,中國人不會像日版的《深夜食堂》里那樣,正襟危坐,食而不語。中國人的夜宵生活要的就是熱熱鬧鬧,觥籌交錯,“老板,來十串腰子,一瓶啤酒!”殊不知《一千零一夜》般動人的人生故事,就是在夜宵大排檔、小飯館里流傳開來的。
老舍《駱駝祥子》
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吃穿用度一切能省則省,然后像對待牲口一樣的使用自己。因為過于苛待自己,他與其他車夫格格不入,時時處于一種或主動或被動的孤立狀態(tài)。給曹先生拉包月的時候,在晚上祥子會把自己安置在一個小茶館里,車夫聚集,喝酒吃烙餅,各種粗聲大氣宣泄情緒,然后一個老車夫倒在了地上。
老車夫兒子當了兵,一去不回,媳婦卷鋪蓋卷跑了,老車夫和小孫子相依為命,拉一整天車粒米未進,暈倒在了茶館里。暈倒的那一刻,滿屋車夫不約而同地心里說:“這就是咱們的榜樣!到頭發(fā)慘白了的時候,誰也有一個跟頭摔死的行市!”
窮人愛窮人,大家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善意,摳搜到極致的祥子呆立半晌“猛地跑出去,飛也似又跑回來,手里用塊白菜葉兒托著十個羊肉餡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說了聲:吃吧!”
張佳瑋的美食書《無非求碗熱湯喝》中評價這段道“秋冬吃宵夜,氣氛很重要?!恶橊勏樽印防飳懕本┬【起^,外間黑夜北風凜冽,房里喝酒、吃烙餅,喧嚷,未了祥子給買了幾個羊肉包,看得我垂涎。”他口中的氣氛,應不止于聲音情緒,也有種脈脈溫情在,秋冬之夜,最暖人心。這樣的羊肉包子,想必格外好吃吧。
汪曾祺《手把肉》
汪曾祺先生曾經津津樂道地在《手把肉》一篇中講述過蒙古人的民俗故事——“蒙古人是非常好客的,有人一時興起出門漫游或是長途跋涉去辦什么事,只需要背一條羊腿在身上就好,日暮及昏,長河落日,找個蒙古包就可下馬,自然有主人主婦出門迎接,解下羊腿交給主婦,主人已經安排殺羊。當晚就有新鮮的手把肉吃,酒足飯飽酣酣而睡,第二天起來,主婦含笑給他一條新的羊腿,繼續(xù)背上出發(fā)。一路走過千萬里,睡過無數(shù)個溫暖的蒙古包,背上還是一條羊腿,只是不知道換了多少回?!?/p>
金啟孮《北京郊區(qū)的滿族》
金啟孮先生在大作《北京郊區(qū)的滿族》中,敘述了一個頗有深度的深夜食堂式故事。金先生幼年在北京滿族聚居區(qū)長大,鄰人有個叫常格的大哥,是個英姿颯爽,勤勞善良的人,金先生家搬入主城區(qū)后,他們多年未見。
當時民國時期,旗人地位一落三千丈,鐵桿莊稼丟了不說,還因旗人身份而飽受歧視,生活困頓。一個隆冬深夜,少年金先生在燈下做數(shù)學題,感覺肚餓,窗外適時傳來了“半空兒,多給”的叫賣聲。半空是一種花生,籽粒小而干癟,搖動花生能聽到晃蕩的聲音,因此叫半空。梁實秋先生贊之日“炒焦了之后,其味特香,遠在白胖的花生之上!”因為干癟,所以小販稱完應得分量后往往會慷慨地多抓一把,是為“半空兒,多給”。賣半空的多為婦女或老者。
話不多說,食指大動的金先生拿著筐去買兩個子兒的半空,卻發(fā)現(xiàn)在北京冬夜里只穿一件夾襖,瑟瑟發(fā)抖的小販似曾相識,定睛一看,卻是常格。遇見故人倍加羞澀的常格在無奈說出家中苦難后飛快地跑開了,剩下怔怔的金先生母子二人提著一籃子半空,默默地站在冬夜的路燈下。
那是金先生這一生最后一次見到常格。
一個勤勞善良的正當年大小伙子,靠體力都無法養(yǎng)家,在冬夜穿得破破爛爛出門賣半空,那寥寥數(shù)百字中,有民族,有時代,有歷史,那汪洋恣肆的宏大圖景濃縮在如剪影般的冬夜一幕里。
網友身邊的深夜故事
微博知名博主“假裝在紐約”曾經在網絡上征集中國版深夜食堂的故事,短短3天的時間就得到了超過2萬條回復?,F(xiàn)實生活中的深夜食堂故事,是什么樣的?
網友
有個小星球哎
北京西城區(qū)有一家酒店,酒店巷子口有個沙縣小吃。出差時候半夜會去點一碗小餛飩。一個深夜碰到一對情侶,女孩子哭到眼線都暈開,對著兩人面前僅有的一碗炒面放聲大哭,我只聽清了一句:“我陪你走不下去了,這碗炒面是我最后的錢?!蹦猩虩o言,但是等女孩子跑出門后,我看見男生手捂住了眼睛。
網友
老唐同學
記得那是初中的時候,某個星期六的晚上,八點,我在一家米粉攤子吃粉,店里的客人只有我一個,老板在盤算著一天的收入,煮粉阿姨在偷閑聊天,然后走進一個穿著西裝套裝的小姐姐,坐到了我對面,說“今天我失戀了,可以和你一起吃嗎?”
網友
靖101
想起大學畢業(yè)最后一夜,跑去園西路吃餌絲,我知道這是我在這個城市吃的最后一碗餌絲,下次再見我便是個過客。老板是個阿姨,認得我,她說:“畢業(yè)了吧”,我點頭。她笑著說:“吃了一年我的餌絲也沒見你吃胖,最后一碗我得多給你下點餌絲?!睕]有一路順風,沒有前途似錦。
網友
小小鈺呀
常去的龍蝦館,老板娘因為瑣事跟老板理論,以為兩人要吵起來,然后老板關了火,走到老板娘身邊,一臉寵溺地說哪有你這樣的老板娘呀,在店里跟老板吵架的,消消氣。老板娘就笑了。后來跟老板熟了就說出這個事情開玩笑,老板羞澀地說年輕的時候很多比我優(yōu)秀的追她,她不顧一切跟著我吃苦,我必須要對她好。
網友
苞米胡子努力中
幾年前德國出差,跟旅居德國的李大哥開車去了一個小鎮(zhèn),在小鎮(zhèn)上隨便找了家中餐館就餐。李哥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中餐館老板娘竟然是他前女友。當年他跟女友一家人鬧得很不愉快,但此度相逢已然是多年以后,大家恩怨早已遠去,相視淡然而笑??粗揭患移錁啡谌冢罡缒峭砗攘瞬簧倬?,似乎酒里都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