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教育需要我們與時俱進。身處這個改革的時代,我們教師也應該要與課程改革同行,時時接納新鮮的“血液”,在時代發(fā)展中不斷成長。
【關鍵詞】教育 教師 專業(yè)成長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7.204
每年的暑假都會有一份精神大餐,今年也不例外,是一本張肇豐、李麗樺老師主編的《教師成長的40個現場》。這本書是由2012年“黃浦杯”教育征文中選編的40篇敘事文章組成。正如主編張肇豐老師所言,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教師成長的豐富多彩的場景和故事,也從不同側面體現了廣大教師在敘事研究方法應用方面的嘗試、探索和追求?;蛟S是年輕的緣故,相比較理論性較強的書,我更喜歡讀故事,讀和教育教學、教師生活相關的點滴記錄。收獲《教師成長的40個現場》這本書,我非常欣喜。讀書亦如旅游,可以看到新的風景,更可以得到新的體悟。讀完此書,或許,我們能夠找到教師成長的密碼,開啟成長的鑰匙。
一、在反思中成長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在《走近杜威的“做中學”》《語文作業(yè)改革記》《那一場關于考試的革命》等無不說明教師反思所給教師成長所帶來的巨大作用。一個教學反思基本功差的教師,在教學中就不可能有進步。假如一個教師只滿足于在學校學到的東西,不去思考,不去辨別,那么他工作幾十年也只能是一堂課的重復,會永遠停留在新教師的水準上。教師“反思”的基本功包括:對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反思,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反思,對班級管理和學生家庭狀況等的反思。我們幼兒園即將開啟的安吉游戲就以“反思”為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幼兒的反思、教師的反思、家長的反思,只有我們擁有了反思的能力,時常反思,才能將工作生活日日進,日日新。
二、在合作中成長
一滴水匯入江河才能呈現出驚人的磅礴氣勢。我們可以舉出許多的個體與團體關系的故事。《鐘老師與我的教育生活》中作者高中時代的恩師,《王蘭老師幫我備課》中的專家王蘭老師,《一次用中醫(yī)智慧指導的征文寫作》中的作者),《“學有人”與”大象教師”》中的那個補習學生“學有人”。這些故事說明,個體在團體的支持環(huán)境中才能做到更好!
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曾提出過一個概念“重要他人”——在一個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過程中,起過巨大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人物。于教師成長而言,這個“重要他人”可以是提攜你成長的恩師,也可以是與你能產生智慧碰撞的同伴,還可以是支持你事業(yè)發(fā)展的家人,甚至是一個在精神上引領著你成長的偶像。我讀到了一篇這樣的現場故事,標題是《年輕的老師,別氣餒》。文章來自于一位教齡十年的班主任,她記敘的與她搭班的一位年輕的高中英語老師的所遭遇的事。年輕的周老師,要求學生做課前三分鐘演講,但是有位懶惰的學生不合格,因此周老師要求其下節(jié)課再演講一次,結果招來學生的抱怨和家長的投訴。周老師深感自己的付出卻遭到了學生和家長的誤會,教學熱情被澆了一盆冷水。她十分委屈,找到班主任訴苦。班主任知道,這是幾乎很多年輕老師都會遇到的事情,由于沒有年輕經驗,被學生和家長輕看,布置的作業(yè)和任務被學生大打折扣,上課時也有調皮的學生搗蛋捉弄,家長有時也會故意刁難……所有的這一切都會挫敗一顆對教學充滿熱情和期待的心。如果這個時候,沒有身邊同事的安慰和鼓勵,沒有班主任老師去和當事學生家長的溝通,那么這些苦水都只能這位周老師自己咽下。但是,她也是幸運的,班主任積極地充當了調和劑,并且使不懂事的學生漸漸去理解并體諒年輕老師的付出,從而萌發(fā)尊重之心。
三、在課程研究中成長
教育需要我們與時俱進。身處這個改革的時代,我們教師也應該要與課程改革同行,時時接納新鮮的“血液”,在時代發(fā)展中不斷成長。如書中《走近杜威的“做中學”》,張老師和潘老師通過教學日志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做和學的改進?!墩Z文作業(yè)改革記》中的項老師因為一封學生來信,促成了自己對作業(yè)的改革歷程?!赌且粓鲫P于考試的革命》中朱老師對考試方式的革新。,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入手,讓每位老師都成為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實踐者,這也是我們現在正在努力的方向。我也曾試著在大班進行《蠶》的課程研究,孩子們在桑樹寫生、貪吃的蠶、摘桑葉大行動、蠶蠶樂園、蠶寶寶有多長了等自主生成的活動中,收獲了快樂,體驗了成長,學會了觀察,我覺得課程研究不論大小,只要教師敢于嘗試,肯定會對孩子的發(fā)展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對教師的成長也是一種推進。
在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身臨其中,那么真實,那么深切,體會著每位老師所經歷的喜怒哀樂。它不是生搬硬套某種理論,而是有個人化的感悟和應用。因為教師這個職業(yè)是和人交流的工作,是教育他人,同時也在自我成長。在一篇篇文章中,你或許發(fā)現不了任何理論或者作者提出的觀點,但是就在他(她)經歷的這個現場中,你的心被撥動著、碰撞著。我常常想著,以后的我是不是也會遇上這樣的事呢,我又該如何去處理呢,心中暗暗思索著。
《教師成長的40個現場》在我碰到教學困惑的時候我仍會繼續(xù)翻閱,很多故事,我讀來有切身體會,因為已經遇上了,有些故事,我還未遇上,或許在未來也會發(fā)生在我的身上。我喜歡在故事中去體會這些老師成長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他們讓我真實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喜怒哀樂。最后,我想說:教育是技術,需要去鉆研;教育還是一種藝術,需要用愛心;教育更是一種慢的藝術,需要我們教師與孩子一起成長。那么,讓我們用心開啟這成長的鑰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