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摘 要】有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文學,語文課堂不能僅僅學習中國的文章,還要多元涉獵,有效閱讀外國文學。外國文學被編進高中語文教材是有一定好處的,學生得以了解異域文化,開拓眼界;領(lǐng)略文學的多種風格,提高審美能力;體悟他國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素質(zhì);完善自身知識結(jié)構(gòu),完備母語系統(tǒng)。依據(jù)這些積極的作用,教師應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外國文學有效的教學。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 外國文學 有效教學 審美能力 異域文化
如要實現(xiàn)外國文學的有效教學,教師必須確定教學的方向,而方向的確定則要以高中語文課堂上外國文學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作為分析依據(jù)。問題的排除既是通向有效教學的途徑。這些問題,在長時間的教學實踐中顯現(xiàn)而出。如教師的觀念偏差,導致外國文學教學時間大量“縮水”,教學方法老套,課堂沉悶,沒有生機。另外,由于教師欠缺對西方文學相關(guān)理論知識的積淀,不能聯(lián)系外國文學所涉及的文藝理論、美學、哲學、心理學等相關(guān)理論進行教學。此外,有些教師不能結(jié)合外國文學的特性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誤認為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沒有太大區(qū)別。外國文學作品也涉及到一些創(chuàng)作背景,但由于沒有進行充分的挖掘,導致學生不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無法對中心思想進行深刻的剖析等。在了解問題的所在之后,教師要正視這些問題,并以這些問題作為依據(jù),進行教學方式的設計。如樹立正確的外國文學教學觀念,充分突出外國文學的特性,創(chuàng)新外國文學教學方法等等。在這里,便從有針對性的突出外國文學作品特色著手,進行外國文學教學有效性的闡述。
一、引導學生加強文化背景及創(chuàng)作背景的雙重認識
文學作品既是個人的產(chǎn)物,也是不同時代社會生活的產(chǎn)物,它既折射出作者的感情思想,又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精神所向。因此除了認識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還要理解整個時代的文化背景。關(guān)于外國文學,是除本國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在空間上是十分廣泛的。此外,外國文學在時間上,其范圍也是廣闊的,從古至今,每一個時間段都彰顯著不同時代文化的風范,而外國文學作品就在這一異于其他民族的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哺育下出現(xiàn)的,因所面臨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彰顯不同的主題及風格特色。所以教師要加強對外國文學文化背景的認識,它對學生們的有效解讀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另外,作者是時代下的小人物,在領(lǐng)受時代旨意的同時,還經(jīng)歷著別于他人的人生體驗,這一體驗為其創(chuàng)作起到了推動作用,甚至加深了其對時代的理解,而將這理解融于寫作之中。所以,教師也要加強學生對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進而更好的解讀作用,認識到作品對時代的意義對作者自身的意義。
例如,在講解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時候,就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講解。2015年版《中西文化比較》中介紹:“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及希伯來文化”,這里涉及到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典籍是《圣經(jīng)》,不少作家以《圣經(jīng)》作為文化背景,借鑒其中的人物原型及素材。其中莎士比亞也深受影響,在形式上,《羅密歐與朱麗葉》借鑒了《圣經(jīng)》中國夏娃與亞當由樂園到犯錯,再到受難,又由受難到懺悔到得救的敘事結(jié)構(gòu);在劇本的內(nèi)容上,《羅密歐與朱麗葉》又秉承了基督教博愛的觀念,揭示出愛可以戰(zhàn)勝一切的力量的偉大。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點,教師可以摘錄《圣經(jīng)》中的片段,讓學生參照學習。對于創(chuàng)作背景,也能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作品。例如,在講解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時候,教師便可以為學生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1955年12月1日,名叫羅莎·帕克斯的黑人婦女乘坐阿拉伯的公共汽車,由于坐到白人專座區(qū)而拒絕讓座,被警察帶走。此事引起了黑人的不滿,他們成立組織,并推舉馬丁·路德·金作為這一組織的領(lǐng)導者。馬丁·路德·金鼓勵黑人繼續(xù)斗爭。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區(qū)組織了一次二十五萬人的集會,要求種族平等,馬丁路德金發(fā)表了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創(chuàng)作背景的補充既蘊藉了學生的情感,又使學生能夠有效的進行解讀。
二、引導學生進行多個譯文版本的閱讀,體悟譯文的魅力
呈現(xiàn)在學生眼底的外國文學作品已不是作者的原著,而是經(jīng)過了譯者的加工創(chuàng)造,使其符合本國的語言規(guī)律,迎合本國讀者的語言習慣,為本國的讀者進行服務。因此,教師再講解原著作者的同時,也要使學生關(guān)注譯者。由于一篇好的作品的譯者不僅僅只有一個,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多個譯文版本的對比閱讀,讓學生進行欣賞,說說自己喜歡那個版本,并體悟譯文的魅力。當然,編選進高中語文教材的篇章都是編者所選定的最佳譯文,無論哪種考試也會以教材作為基準,因此,教師在對比閱讀的最后,要重點讓學生欣賞教材所涉及的版本,并體悟其譯文的魅力所在。比如,在講解惠特曼《哦,船長,我的船長》的時候,教師要將趙蘿蕤、楚圖南、李野光的翻譯版本進行對照,讓學生進行賞析,感受譯文的魅力。
三、引導學生賞析外國文學獨特的人文審美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由于人所在的區(qū)域不同,會產(chǎn)生巨大的差異。對于外國文學來說,是由不同國家的人面對不同的區(qū)域特色進行創(chuàng)作的,所以,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更會接收到來源于作者所處地域的人文之美的沖擊。所謂人文之美既包含人文精神之美,也包含地域的人文特色之美,既能引導學生從外國文學中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吸取營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又能開拓學生的眼界,使學生看到外域的人文特色,滿足審美需求。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那種單單停留在對外國文學作品技巧與知識層面的教學方式,多去關(guān)注文學作品中精神價值的傳遞及人文的熏陶。
例如,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這是一篇激情昂揚的演講稿,它滲透著西方的人文精神,即對個人能力、價值、思想的重視及關(guān)注。這與中國是不同的,中國更多的是重視集體主義。這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一種人文特色,這種人文精神會幫助學生完善人格。
外國文學是鑲嵌在文學天空的一顆璀璨的星辰,教師應改變重本國文學而輕外國文學的教學觀念,從突出外國文學特色的教學入手,讓學生看到各個國家的文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楊乃喬.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倪文錦,謝錫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葉緒民,朱寶榮,王錫明.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4】樂黛云,孟華.多元之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