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亮亮(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各方面的競爭壓力不斷加大,人們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多的人患上抑郁癥等一系列疾病,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近幾年,隨著國內(nèi)大學生數(shù)量的持續(xù)增長,我國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社會對于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關注度更高。隨著教育節(jié)奏的加快,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這主要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理念與傳統(tǒng)理念之間的差距,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就業(yè)與前途之間的焦慮等。這些問題全都考驗著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有許多人沒有承受住巨大的壓力,已經(jīng)病倒了。相反,還有許多人通過參加體育鍛煉來釋放自己的壓力,愉悅自己的心情,表現(xiàn)出更為積極向上的一面,解決面對的難題,從而減輕心理負擔,提升生活質(zhì)量,獲得幸福人生。主觀幸福感主要分為五個維度:目標專注,家庭支持,人際協(xié)助,積極認知,情緒控制。
究其原因:第一,參加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身體的健康發(fā)展,而且可以釋放內(nèi)心的負性情緒,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第二,通過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可以讓自己保持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第三,通過參加體育鍛煉,增強心理的自我承受能力,樂觀面對生活,獲得心理上的幸福感。
體育鍛煉具有減輕壓力,緩解疲勞和預防心理障礙等功能。所以,人們在面對各種挫折與困難的同時,可以通過參加體育鍛煉來釋放自己壓力,增強心理承受的能力,即增強心理彈性,從心理上獲得幸福感,正確審視自己,樂觀面對生活。走出困境,獲得幸福。這對當代大學生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本研究的對象是洛陽市大學生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心理彈性的關系,并對洛陽市三所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范學院、洛陽理工學院)的369名大學生(年齡20.78±1.63)進行調(diào)查研究。
表1是此次調(diào)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其中男生179人(占48.51%),女生 190人(占 51.50%);大 73人(占 19.78%),大二 135人(占36.59%),大三 104 人(占 28.18%),大四 57 人(占 15.45%);文科類學生 240人(占65.04%),理工科學生129人(占 34.69%),規(guī)律鍛煉人數(shù) 282人(占 76.42%),不規(guī)律鍛煉人數(shù) 87人(占 23.58%)。通過對數(shù)據(jù)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見表1),男女比例與各年級大學生人數(shù)分布基本合理,本次調(diào)查是一個適當樣本。
表1 調(diào)查對象的基本信息(n=369)
表2 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描述性統(tǒng)計(n=369)
由表2可以看出,洛陽市大學生大約每天活動一次的人數(shù)最多,達到32.8%;每次鍛煉時間超過一個小時的人數(shù)最多,達到35.2%;以大鍛煉量運動為主的學生最多,達到35%。以中小鍛煉量運動為主的學生也達到了41.2%,說明洛陽市地區(qū)大學生經(jīng)常從事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較多,且運動鍛煉量差別較大,這可能與每個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有關系。
表3 身體鍛煉量得分統(tǒng)計
對于身體鍛煉量的得分可以分為三個標準:(1)分數(shù)低于19分的為小鍛煉量;(2)分數(shù)在20-42分之間的為中等鍛煉量;(3)分數(shù)在43分以上的為大鍛煉量。由表3可知,參與小鍛煉量的大學生有169人 (占45.8%)。參與中等鍛煉的大學生有62人 (占16.8%)。參與大鍛煉量的大學生有138人(占37.4%)。
表3統(tǒng)計顯示,從事小鍛煉量運動的人數(shù)最多,占到總?cè)藬?shù)的45.8%,而從事中等鍛煉量以上的人數(shù)也占到了54.2%。這說明洛陽市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多,并趨向于大鍛煉量。洛陽市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比較重視,運動時間、鍛煉量、頻率都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對于大學生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的檢驗,結合已有理論觀點,研究從心理層面推斷,體育鍛煉可能通過影響心理彈性而對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即心理彈性是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的一個中介變量。類似的研究在其他研究領域已經(jīng)得到驗證,而在體育鍛煉領域尚未探討,尤其是在體育鍛煉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基礎上,探究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并沒有深入研究。此次將探討出心理彈性是否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有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用雙側(cè)變量相關性分析大學生鍛煉行為與主觀幸福感、心理彈性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其分析結果見表4。
大學生的心理彈性與主觀幸福感存在低度的顯著相關關系(p=.000≤.050)r=0.289。即大學生的心理彈性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相關關系不太高。大學生的鍛煉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p=.006≤.050)。大學生的鍛煉行為與主觀幸福感之間有相關關系。大學生的鍛煉行為與心理彈性統(tǒng)計學差異不顯著(p=.166>.050)。大學生的心理彈性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相關關系并不太高。
本研究采用線性回歸分析大學生鍛煉行為、心理彈性對主觀幸福感的相關關系,其分析結果見表5。
以鍛煉行為為自變量,以主觀幸福感為因變量采用強行進入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1)鍛煉行為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顯著(p=.006≤.050),解釋了變異的 2%;(2)心理彈性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顯著(p=.000≤.050),解釋了變異的8.3%。
表5 大學生鍛煉行為或心理彈性對主觀幸福感的回歸分析(第1步)
本研究采用線性回歸分析大學生鍛煉行為對心理彈性的相關關系,其分析結果見表6。
表6 鍛煉行為對心理彈性的回歸分析(第2步)
為深入探討鍛煉行為、心理彈性對主觀幸福感的綜合影響,考察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是否顯著,在上述回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分步驟和回歸分析。如表6所示,自變量鍛煉行為對中介變量心理彈性預測效應并不顯著(p=.166>.050)。
表7 體育鍛煉和心理彈性對主觀幸福感的回歸分析(第3步)
表7的自變量由鍛煉行為和主觀幸福感組成,二者的交互效應對心理彈性預測作用皆顯著。其中,因心理彈性的介入,鍛煉行為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皆顯著 (p≤.050),解釋了變異的9.8%。
綜合上述回歸分析所得結果:(1)鍛煉行為對心理彈性的預測作用不顯著,鍛煉行為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顯著;(2)因心理彈性的介入,鍛煉行為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為9.8%。③鍛煉行為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并不存在心理彈性這一中介變量。
(1)洛陽市大學生參與的體育鍛煉量越大,心理彈性越高,并隨之提高目標專注,家庭支持,人際協(xié)助,積極認知,情緒控制能力的增長增強個人的主觀幸福感;
(2)洛陽市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心理彈性存在低度的相關關系,心理彈性在體育鍛煉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并無顯著的中介作用;
(3)洛陽市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量較大,并趨向于大鍛煉量,且從事大鍛煉量的運動時,心理彈性越高,主觀幸福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