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晉瑜
凌力:茅盾文學獎對于我,完全意外
凌力(1942年-2018年),茅盾文學獎得主,當代著名歷史小說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原北京作協(xié)副主席,因病于2018年7月18日上午8時許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時光回溯到1 980年。長篇歷史小說《星星草》上卷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開啟了凌力的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之旅。她的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數(shù)次,她心安理得地坐自己的“冷板凳”,為自己留下一個虛空而靜謐的心境。評論家李樹聲認為,這并非凌力刻意的人格自塑,而是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一種參悟,是對文學本身的一種執(zhí)著的專情。
凌力對歷史的愛好,是小時候從京劇中得到的。大量的三國戲、水滸戲給她幼小的心里種下了愛文兼愛史的“病毒”,且伴隨終身甚至無可救藥,這使她毫不追悔地走上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的路。京劇對歷史的濃縮和概括能力,其戲劇性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煞尾及場次的輕重、角色的分派等等格式,細心的讀者大約可以從凌力的作品中找到某些印記。多數(shù)初學者往往要經(jīng)過短篇、中篇的訓練才開始長篇創(chuàng)作,而凌力的處女作《星星草》,一出手就是上、下兩冊八十多萬字的大長篇。這大概源自她的多種學識、個人素養(yǎng)以及宏大的文學胸懷和眼光。
凌力接受采訪時說:“《星星草》出版后,不少評論界老師在研討會及報刊上發(fā)表了許多文章,凡能聽到、見到的,都認真聆聽拜讀,認真思索。雖然在意義、結構、形象、情節(jié)乃至文字等方面頗多受益,但最令我震撼的是這句話——文學是入學。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越想越覺得有道理、有滋味,越想越能從中悟出更多創(chuàng)作理念。其實我已調入人大清史研究所,正在比較系統(tǒng)地研讀清代歷史,很快順治帝這個人物讓我產(chǎn)生強烈的感應。這個人獨特的性格命運,跌宕起落的情感經(jīng)歷,以及通過他能映照出中國數(shù)千年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我要試著把寫人放在第一位!還未下筆,我就想好了書名——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同名電視劇在全國多家電視臺熱播,其編劇是作家劉恒。凌力如何評價他改編的“少年天子”?“我比較認可前二十集,因為第一,它是尊重歷史的。我認為歷史文學不是寫史實,而是寫歷史上可能發(fā)生的事。劉恒的創(chuàng)作寫的就是可能發(fā)生的事,符合我所認同的歷史文學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第二,在重大歷史事件、重要人物關系方面都是尊重原作的,整個電視劇和原小說的創(chuàng)作在精神上是相通的?!?/p>
《少年天子》在1991年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凌力說:“茅盾文學獎對于我,完全意外。那天一大早,人民日報社一個朋友打電話來說我得獎了,我還以為是開玩笑,不相信。第一屆《星星草》曾入圍,那時我高興、興奮,覺得自己還真不錯呢!后來落選,難免失望。但是,看到獲獎者都是我敬仰的老作家、大名家,才感到自己怎么這樣不知天高地厚!叉認真讀了前幾屆中部分的獲獎作品,相形之下,在深度、厚度以及藝術價值等方面,差距太多太大。所以,此屆《少年天子》雖入圍,也就沒太在意,因為不作此想了。卻偏偏得了,實在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