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武
摘 要 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通過問卷調查,分別對影響教師微課制作績效的因素和影響學生微課學習績效的因素進行研究,探尋高校微課資源建設和使用績效現(xiàn)狀。
關鍵詞 高校;微課;微課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06-0020-0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Use Perfor-mance of Micro Class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Taking Suqian College as Example//ZHANG Huawu
Abstract Micro class is a kind of online video course resource which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micro teaching video as the main carrier.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study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 class producti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 class learning, and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micro class resources.
Key words college; micro class; micro class resources
1 前言
2014年11月,國務院提出將在線教育列為重點打造的新業(yè)態(tài)、新產(chǎn)業(yè)之一。2015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指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在線開放課程體系和課程平臺,以推動高等教育更新教育理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1]。這表明高校微課資源建設和管理已成為推動高等教育變革的國家戰(zhàn)略。
2012—2016年,經(jīng)歷了兩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洗禮,很多高校教師對微課有了新的認識,全國各地高校也掀起制作微課、探索微課教學模式的熱潮,各層次的各學科高校微課資源也層出不窮地涌現(xiàn)出來。怎樣管理這些微課資源,怎樣提高優(yōu)質微課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簡單、低級、重復等問題,擺在研究者面前。
2 文獻綜述
理論研究現(xiàn)狀 在中國知網(wǎng)期刊類和博碩士學位論文庫中,設置檢索關鍵詞或篇名或主題為“高校微課績效”或“微課績效”,結果均為“無對應分組數(shù)據(jù)”。期刊類核心和CSSCI檢索篇名“高校微課”,共14條記錄,時間跨度為2013-6—2016-7。其中,兩條記錄為會議和比賽通知,四條記錄是評析兩屆微課大賽作品或評分標準的論文,其他論文內容涉及微課視頻制作、微課教學模式、微課發(fā)展現(xiàn)狀等方面,幾乎沒有提到高校微課制作和使用績效的問題。
期刊類核心和CSSCI檢索篇名“績效”,共27 102記錄,內容涉及績效管理、績效技術、績效評價、創(chuàng)新績效、組織績效、政府績效、企業(yè)績效等內容;博碩士學位論文檢索題名“績效評價”,有5473條記錄(檢索截止日期:2017年3月14日)。這些績效或績效評價的論文研究領域多為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企業(yè)財務等領域,對高校微課資源建設績效的研究少之又少。
實踐現(xiàn)狀 當前,高校和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開發(fā)的微課資源眾多,如斯坦福大學的Coursera、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edX、澳大利亞公開大學的Open2Study、英國開放大學的Futurelearn、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愛課程網(wǎng)等。對微課的調查研究體現(xiàn)為學員需求、影響因素、中文平臺、學習支持、學習認同感、教學可行性、個案研究、實踐現(xiàn)狀與問題等。這些研究多從某個角度、某個層面對微課的推進展開調研,對未來發(fā)展進行預測和解析等,但對高校微課制作和使用績效的研究并不多。
3 研究設計
研究框架及內容 績效,是指研究對象在一定時間與條件下完成某一任務所表現(xiàn)出的工作行為和所取得的工作結果。它主要包括完成工作的數(shù)量、質量、成本費用以及為改善組織形象所做出的其他貢獻,是研究對象自身各項素質在具體時空條件下的綜合反映。
本研究從高校微課資源建設和使用情況兩個方面,調查微課設計開發(fā)的主力軍——教師、微課主要受益對象——學生,分析高校微課建設和應用績效現(xiàn)狀,以期探尋提高高校微課制作和使用績效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以宿遷學院為例,分別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從績效的角度剖析微課的建設和使用現(xiàn)狀,探尋影響因素。
借鑒績效理論,考慮到教師和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與條件下建設和使用微課資源時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和所取得的結果,筆者根據(jù)教師和學生的績效任務,提出一系列影響微課制作質量、效果、保障等的成本要素和影響微課使用頻率、滿意度、推進度、擴散度等的效果因素,建立績效導向的微課制作和使用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據(jù)此研究框架,調查內容則相應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對教師微課制作績效的調查和對學生微課使用績效的調查。
1)影響教師微課制作的成本因素包括教師的態(tài)度和閱歷、教師對微課特性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教師微課教學設計能力、教師微課相關軟件的使用能力、微課設計藝術性的把握、微課培訓相關的學校制度傾斜和經(jīng)費支持、微課制作激勵制度等。
2)影響學生微課使用的效果因素包括學習者特征(層次、專業(yè)、態(tài)度、習慣、興趣、傳播渠道等)、使用頻率、使用效果、滿意度、交互度、推進度、擴散度等。
這些都是影響高校微課制作和使用績效的主要因素,也是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
調查對象及樣本 本次研究對象為宿遷學院學生,因為學校已經(jīng)成功舉辦過兩輪微課大賽,每年都開發(fā)大量的網(wǎng)絡課程和精品課程;并有專門的機構和制度監(jiān)管相關網(wǎng)絡課程和精品課程的擴散程度和跟進情況,微課建設和使用有一定的規(guī)模,為調查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條件。
高校微課資源建設和使用績效,涉及所有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者、教學服務者、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運營部門等。本研究選取和微課資源建設與使用關系最密切的參與微課建設的教師和使用過微課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問卷分為兩類,一類針對教師,另一類針對學生。采用隨機調查法,共發(fā)放教師問卷100份,回收99份,有效問卷99份,問卷有效率100%;共發(fā)放學生問卷100份,回收97份,有效問卷96份,問卷有效率99%。
研究方法與工具 用于教師的調查問卷共23題,包含三部分內容:教師閱歷和對微課的態(tài)度與認識(10題);微課教學設計和制作技藝方面(10題);制度和激勵機制(3題)。
用于學生的調查問卷共18題,包含三部分內容:學生分析(學生基本情況和對微課的態(tài)度)(6題);使用頻率和效果(5題);滿意度、推進度、擴散度及意見等(7題)。
兩套問卷的題目設計大部分采用五點李克特式量表形式,并且使用克朗巴哈系數(shù)(Cronbachs Alpha)檢驗信度,所有題目問項是同方向的。
克朗巴哈系數(shù)信度顯示,教師對微課的態(tài)度和認識α為0.812,微課教學設計和制作技藝α為0.823,制度和激勵機制α為0.803,各方面克朗巴哈系數(shù)都大于0.8,說明針對教師的問卷屬于信度好的級別。同理,針對學生的問卷屬于信度較好級別。因此,兩份問卷結構效度合理。
4 數(shù)據(jù)分析
教師問卷
1)對微課的態(tài)度和認識。數(shù)據(jù)顯示,參與過微課制作的教師,68.2%的教師偶爾利用微課進行教學(使用頻率不高),28.3%的教師非常愿意學習如何制作和使用微課資源,46.4%的教師愿意學習怎樣開發(fā)微課資源,只有4.3%的教師不愿意或者非常不愿意學習微課制作。教師普遍認為:微課適合自己的學科(占63.7%),學生能夠通過反復觀看微視頻突破難點(占56.3%),微課制作原則應致力于教學的結果和成效(占51.6%),教學效果大于技術效果。
2)微課教學設計和制作技藝。數(shù)據(jù)顯示,58.3%的教師認為,制作微課教學資源應該以知識點為單元;87.9%的教師認為,微課教學內容應該選擇短小精悍的碎片化知識點,而不是完整系統(tǒng)的內容;48.7%的教師認為,微課必須控制在15分鐘以內;45.2%的教師認為,微課教學時間不應該一刀切,應該以知識點講清楚為準。在微課制作過程中,認為應該重視知識點可視化展示的教師占42.4%,認為應該激發(fā)受眾學習興趣的教師占56.1%(本題目可多選),愿意微課資源有組織地共享的教師占80.7%(其中非常愿意占39.3%,愿意占41.4%)。教師普遍認為微課制作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其中第一位的是解決某個具體的教學問題(占89.5%),第二位的是技術符合規(guī)范、便于傳播(占74.6%)。
3)制度和激勵機制。數(shù)據(jù)顯示,要實現(xiàn)預計的微課制作績效目標,48.5%的教師認為自己制作能力有限,29.4%的教師沒有充裕的時間,12.4%的教師認為學校缺少配套制度和激勵政策。關于微課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的最大問題,23.4%的教師認為學??冃Э己朔种挡桓?,所以沒有動力;21.3%的教師認為教學事務太多,沒有很多時間投入;37.4%的教師認為有技術壓力,自己制作水平有待提高。
學生問卷
1)學生分析。被調查訪問的學生,大一占8.4%,大二占30.2%,大三占31.5%,大四占29.9%;專業(yè)方面,自然科學類占33.7%,社會科學類占35.2%。調查顯示,58.3%的學生愿意接受微課教學;79.4%的學生認為能通過視頻自學突破難點;79.6%的學生認為教師沒有要求,不會主動登錄觀看微課視頻。
2)使用頻率和效果。能較好完成課前微課中所安排的任務的學生占到20.7%;希望課前安排的自主學習內容少一點兒的學生占48.3%;34.6%的學生學習課前微課所用的時間在25~35分鐘;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37.7%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的學習效果一般。
3)滿意度、推進度和擴散度。問卷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對使用微課進行翻轉課堂學習的滿意程度。23.8%的學生認為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34.5%的學生認為比較有利于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23.5%的學生比較喜歡利用微課學習。關于考核,54.6%的學生認為應該和傳統(tǒng)考核結合起來,追蹤學習情況,按比例給出成績。對于影響推廣使用的因素,25.4%的學生認為網(wǎng)速太慢,影響使用和推廣;28.4%的學生認為時間有限,沒有很多精力投入;31.4%的學生認為教師管理松懈,考核不嚴格,所以沒有很好推進和擴散,使用不夠深入透徹。
5 調查研究結果討論
高校微課資源優(yōu)勢顯著,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 高校微課資源內容豐富,教學方式新穎,學習方式靈活,有利于優(yōu)質資源共享;普通高校學生或者社會上同等學力人士,同樣能夠一睹名校名師課堂風采,有利于教育均衡發(fā)展,利用網(wǎng)絡技術和通信技術,能夠實現(xiàn)隨時隨地自主學習,適應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求。
高校微課資源應用平臺對教師和學生的考核體系較科學 當前,高校微課資源應用平臺對教師和對學生都有較科學的考核評價系統(tǒng)。比如泛雅平臺,對教師的考核,包括已發(fā)布任務點、章節(jié)訪問量、章節(jié)測試、學生管理、討論數(shù)、成績管理、督學等指標,系統(tǒng)自動記錄教師的行為和結果;對學生的考核,包括完成任務數(shù)、觀看視頻時長、參與討論數(shù)、訪問次數(shù)等指標,系統(tǒng)自動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過程,并給出評價。教師可以提前擬定權重設置,如課程視頻觀看占40%、平時作業(yè)占40%、課程測驗占10%、訪問次數(shù)占10%,課程學習完畢后,系統(tǒng)會自動分析,給出學生總評成績。教師或學生如果對自己的考核成績不滿意,登錄系統(tǒng),就會對自己的問題所在一目了然,有利于后續(xù)教學中改進提高。
高校微課資源建設缺乏統(tǒng)籌管理制度 很多微課制作和應用平臺非常注重技術,如教師制作的微課視頻的格式和大小,在微課學習中增強交互,觀看視頻的同時還能同步看到PPT課件或重難點的動畫展示等功能的實現(xiàn),而沒辦法管理和評價諸如微視頻中教師的語言表達、特效的制作、音視頻質量、知識片段的選擇、教學設計等內容,而這些內容也是影響微課應用績效的重要因素。這些方面的管理必須由高校統(tǒng)一要求并統(tǒng)籌管理,才能確保微課制作的高質量,而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資源建設具有基礎性、戰(zhàn)略性、長期性的特征,必須尋找長效機制[1]。當前,調查研究的高校雖然引進了國內知名的微課制作和管理平臺,但是教師制作微課大多自覺自愿,較隨意,制作的微課視頻質量參差不齊,形式多種多樣,沒有統(tǒng)一的管理和規(guī)劃,沒有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沒有監(jiān)管機制,微課更新和維護更是無從談起。
優(yōu)質高校微課資源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王娟博士認為,優(yōu)質開放課程的擴散應該做到以“內容質量”為根本,以“擴散共享”為需求,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以“內外部動力”為抓手[2]。而目前,調查研究高校對優(yōu)質高校微課資源的管理和推廣的力度不夠。
優(yōu)質高校微課資源大多是優(yōu)秀高校一線教師和專業(yè)的微課制作人員精心打造的優(yōu)秀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從追求績效的角度出發(fā),建議高校加大優(yōu)秀微課教學成果獎勵,大力宣傳,推廣應用,讓更多的學習者受益,實現(xiàn)優(yōu)質資源應有的效益,而不是讓它默默無聞地躺在某個網(wǎng)站的倉庫里睡大覺。
6 結語
高校微課資源建設和使用的績效,是高校信息化發(fā)展深度的一種體現(xiàn),反映了高校教師和學生在當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能力和學習能力,是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與高校課程整合的效果體現(xiàn)。與教與學相關的所有因素,如軟環(huán)境(制度、獎懲、教學能力、學習能力等)和硬環(huán)境(高校硬件設施、網(wǎng)絡基礎設施等)都會對高校微課資源建設和使用的績效產(chǎn)生影響。如何評估這些影響,并在一定時間與條件下協(xié)調各方力量,完善各種制度,追求最佳的微課建設和使用的績效,這正是應該不懈追求的。
參考文獻
[1]陳琳,王矗,李凡,等.創(chuàng)建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公建眾享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1):73-77.
[2]王娟,胡苗苗.MOOCs擴散共享的調查分析與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12):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