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麗丹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說法重在強調“情境”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什么是“教學情境”呢?簡單地說,就是指采用直觀方式來再現(xiàn)文本知識中所表述的事物或背景。它具有“生活性、針對性、形象性、情感性、啟迪性”等基本特點。
就語文學科而言,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境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課程學習情趣,而且有利于較好地解決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新知與舊知之間的矛盾關系,更加有利于切實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課程特點。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擬就如下幾個方面,試對此作出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一、簡析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法
教學情境的來源主要有“創(chuàng)設”和“引入”兩種類型。無論哪種手段,一是要認真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并且充分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水平,這種教學情境才是“有效”的;二是要根據實際教學和學生發(fā)展需要,不能為“圖個熱鬧”“講求形式”甚至“嘩眾取寵”而引入或者創(chuàng)設,內容選取要有針對性和適切性;三是情境創(chuàng)設要具有連貫性、啟迪性和挑戰(zhàn)性,尤其講求同一節(jié)課的情境設置要環(huán)環(huán)相生。
情境創(chuàng)設的原則集中體現(xiàn)如下幾點:必須明確目的,創(chuàng)設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學”“師教”,切忌“走過場”“流于形式”;必須有利于激發(fā)課堂學習興趣,活化課堂活動思維,讓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參與教與學活動;必須與學生主體的生活環(huán)境、實際認知密切相關,既具有時代化氣息,又具有靈活創(chuàng)新性;必須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理解,對情感的接受與深化。只有達到上述要點,情境教學才能充分顯現(xiàn)不容忽視的正強化價值意義。
二、對教學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與應用
1.音樂類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和合理應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借助音樂、美術、故事和游戲等形式手段,借以渲染課堂教學的氛圍和環(huán)境,非常有利于從中攫取令人期待的“紅利效益”。如悅耳動人的“音樂類情境”,能夠給人帶來視聽上的美好享受,進而作用于人的內在心靈,實現(xiàn)“渲染環(huán)境、活躍思維、陶冶情感”的良好教學目標。
以課堂導入情境法為例。教學《父母的心》時,筆者首先播放《母親》這首歌曲:“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那入心入肺的歌詞,那和諧悅耳的音律,那飽含深情的演唱,無不打動現(xiàn)場的每一顆心靈,大家不約而同地跟唱起來。有了如此心境和情境,課堂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生活類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和合理應用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與生活有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今生前世淵源。語文教學一旦遠離或缺乏實際生活元素的豐富涵養(yǎng)和有效滋潤,就會因此而走向“鏡花水月”“無本無源”的不良境地。
以《社戲》教學為例。文中所描述的月夜美景、含香水氣,尤其是那一幫活潑頑皮、友好無私的玩伴一起煮豆的經歷,充滿了令人回味的生活魅力。為了讓學生們切實體味那豆香般的童年,筆者讓他們打開思想的閘門,回憶并交流各自的童真童趣。大家說得盡興、議得熱烈、相談甚歡。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如此而為,變相地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互作者的時空距離。
3.科技類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和合理應用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普及,為校園各類教學活動提供了先進獨特且無可比擬的活力支撐,與此同時,為課程資源的大力開發(fā)與充分利用開發(fā)了一條無限發(fā)展的美妙前景。
以教學《七律·長征》和《長征組歌(兩首)》為例。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當堂播放了《長征》影視劇中的相關精彩片段,如“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河”“過雪山草地”等歷史性鏡頭,為大家提供了一場場驚險悲壯、驚心動魄的“視聽盛宴”。他們從“赤裸裸的鐵索橋”“萬丈深淵”“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寒”意頓生;從四渡赤水河中感受到了紅軍指戰(zhàn)員的英勇無畏精神。有了多媒體影視的良好支撐,非常有利于學生在音像和諧、圖文互動中融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自己的情感世界,從中收獲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活動類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和合理應用
宋代陸游強調指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學生的活潑心態(tài),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活動情境教學,既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課程興趣,又能在手口腦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深化教學效果。
比如,對于基礎教材中《變色龍》《皇帝的新裝》《孔乙己》等一些故事性、情趣性、操作性較強的語篇,在教學結束后,可組織并引導學生自我編創(chuàng)課文,自我制作道具,自行表演和評價,積極開展課本劇等形式的自主性學習活動。
總之,教學情境的核心和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情感,啟發(fā)學習思維,深化教學效果,努力創(chuàng)設善教樂學的良好環(huán)境,更好地促進教學相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實驗初級中學(2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