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也是語文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更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俗話說:“得作文者得天下?!比欢?,在素質教育的今天,作文教學的現狀仍不容樂觀。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發(fā)現一些學生的作文要么胡編亂湊、偷梁換柱;要么空洞乏味,語言干癟;要么就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老師,如何幫助學生改變現狀,創(chuàng)作出有血有肉、讓人耳目一新的作文,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的一個課題。
一、當前初中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文教學歷來是教育界探索的一個主題。但因諸多原因,當前作文教學仍在低位徘徊,在很多方面與時代要求還相差甚遠,存在諸多弊端。
1.脫離學生生活實踐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引導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隨時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提高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然而在現實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游離于生活之外,致力于讓學生在審題立意、選材謀篇、遣詞造句上下功夫,作文指導課往往淪為應試性作文的訓練課。殊不知,“問娶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脫離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忽視作文評改回歸
“文章不厭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來?!笨梢哉f,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王安石一首《泊船瓜洲》,其中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據說是從“春風又到江南岸”“春風又綠江南岸”“春風又遍江南岸”等13次修改后選定;連十分自信的毛澤東,他寫的一些詩詞,經常寄給郭沫若、藏克家修改。一篇立意新、資料全、結構嚴、論述深、文字美的文章,常是多次修改才能成功。
然而,在當今的初中作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讓學生寫好作文后,翻閱后給個分數,圈出錯別字,寫幾句大而空、每篇作文都可用的批語,批改作文流于形式。當學生收到作文,幾次看到“例子不典型”或“觀點不鮮明”之類的雷同批語,不出三回就對作文產生了厭倦情緒,但對什么例子是典型、什么觀點才是鮮明的仍然沒有直觀感受和心靈觸動。其實,作文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寫作提高的關鍵就在于學生每次習作之后的自我修改和升華。
3.應試傾向仍然嚴重
作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是要“學生思想的養(yǎng)成和情感的陶冶,是為了更好地做人”。葉圣陶也曾指出:“作文與說話一樣,是生活的必需,而不是生活的點綴?!蹦壳皩懽鹘虒W的評價,往往以高考作文成績?yōu)槲ㄒ粯藴剩@難免干擾了正常的寫作教學,導致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受高考作文的影響,“應試八股”成了金科玉律。有相當一部分的語文教師,認為花大力氣抓作文是得不償失,于是通常做法是鼓勵學生讀“高考佳作”、背優(yōu)秀范文。近年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作文指導書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給學生提供了大量套改,組裝作文的摹本,學生淹沒于鋪天蓋地的范文中,滿足于七零八碎的技巧,遠離生活與閱讀,變成了一個個只會編選模仿,不會更新創(chuàng)造的“作文速成”機器。
二、作文教學水平提升路徑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作文,語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積累是基礎。而寫作正如畫家畫竹子,先要觀察自然之竹,通過已有生活記憶和經驗,將自然之竹改造成眼中之竹,寫作就是要把眼前的真實竹子先變成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這其間的轉化正是我們教師要教給學生的。
1.從生活實踐中積累素材
新課標對學生作文明確提出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比~圣陶先生也曾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因此,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和方法,發(fā)現生活的美和真,讓他們在寫作時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而發(fā),不再有“作文難,提起作文我就煩”的困擾。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某些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大自然和社會中。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到戶外,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爬山、游公園、參觀動物園,或者去敬老院當志愿者。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要親口嘗嘗,是酸是甜,一口便知。試想,沒有欣賞過初春的景色,韓愈如何寫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佳句?沒有觀賞滿池荷花的美麗,如何體會“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絕妙?未曾到過秋日的滕王閣,王勃如何吟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與豪邁?
2.利用課內外文本資源學以致用
豐富的文本積累,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的水平。“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均任翕張”,著名詩人郭沫若的話表達了語言積累對于表情達意的重要性。好的作文教學,決不能離開對學生閱讀狀態(tài)的指導。
因此,一方面,教師要利用語文教學,讓學生學會運用好詞好句。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在材料的選取,整篇的布局,以及遣詞造句等方面,無不匠心獨運,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典范。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對這些優(yōu)美詞句,我們可以讓學生反復品讀,領會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寫出了哪些特點,進行了哪些聯想。哪些景物是我們見過的,身邊有的或相似的,這些句子可不可以用到對這些景物的描寫上呢?引導他們舉一反三。這樣,學生在提筆時,有些語句自然涌上筆端,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必然會提高。
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不斷開拓學生的眼界。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尤其是農村學生,整天面對校園四角的天空,活動空間小、課外閱讀少,知識面窄。因此,作為農村語文教師,要因勢利導、就地取材,不斷拓寬學生狹隘的視野。可以向學生推薦并提供一些書,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引導學生多讀一些名著、優(yōu)秀的作文選、一些報刊雜志等,不斷開拓學生的眼界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要注重作文評改的回歸
新課標要求:“要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比~圣陶先生也強調“批改實為作文教學之要著”,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自能評改。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把作文評改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己評議作文,讓“毛坯作文”經過修改變成“成品作文”,其意義遠遠超出作文教學本身。但是,把作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過展示典型、放大細節(jié)等示范修改,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評改方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實現“要我寫”到“我要寫”“我能寫”的轉變。另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即要注重文后評價,這里包括對作文、修改情況兩方面的評講,通過自改、互評、師評等有機結合,讓學生在修改中領悟,在領悟中升華。
自古有言:“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比绾问棺魑慕虒W有效生動,讓學生作文有血有肉,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懂得“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并將其貫穿于平時的作文教學之中。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金渡中學(246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