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銘
(1.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煙臺 264000;2.山東省諸城市舜王街道中心校,山東諸城 262200)
《英語課程標準(2011)》中提出教學評價要實現(xiàn)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既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采用多元的評價策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但在現(xiàn)行的考試中,仍然以紙筆考試形式的終結性評價為主,筆者通過對本校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聽課、訪談等方式了解到,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為單一,主要依靠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課堂上主要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主。因此,筆者提出了本研究課題,旨在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這一評價策略的實施效果。
教學評價必須體現(xiàn)多元化,學生的智力水平和認知能力是千差萬別的,如果采用單一的評價模式,就會阻礙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元評價策略是必要的。
1.1.1 學生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必須要讓學生參與到自己的學習和評價活動中,讓其成為自主的、獨立的學習者。
1.1.2 教師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在學生評價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進行評價。教師是各學科領域的專業(yè)人員,因此教師的評價更為科學和專業(yè),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
1.1.3 家長
家長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必須參與到評價中來。因此,筆者將家長評價納入多元評價主體中,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自愿參與到評價中來。
1.2.1 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在一個模塊或單元結束后,為了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做出的評價。常見的評價方式是考試測驗,形式包括:聽力測試、語音測試、筆試等。
1.2.2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評價。
(1)學生自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全面發(fā)展,必須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做出客觀的評價。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如下自評表格。
注:A=super B=good C=do it again.
(2)生生互評。學生互評旨在讓學生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培養(yǎng)學生學會欣賞他人,同時提高競爭意識。教師要做好“組織者”和“協(xié)調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如下評價表。
注:A=super B=good C=do it again.
(3)家長評價。家長評價是指家長對孩子在家學習的情況進行跟蹤評價,如預習或復習、寫家庭作業(yè)、聽錄音、朗讀課文等情況。教師要提前對家長評價所要遵循的標準和要求進行培訓,引導家長多用肯定性的評價,強化學生的優(yōu)勢,修正不足。筆者設計了如下評價表。
注:A=super B=good C=do it again.
(4)教師評價。教師的評價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包括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情況、考試的成績、情感態(tài)度的形成等。教師評價還要關注學生差異,因材施評。此外,教師評價要注意語言及形式的靈活性與多樣化。在筆者實施多元評價的過程中,采用了口頭評價、文字評價、獎品激勵等多元的評價方式,關注到學生的點滴進步。為此筆者設計了以下評價表格。
注:A=super B=good C=do it again.
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變被動為主動,生生互評是一個彼此交流和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
在實施多元評價策略之前,筆者所教班級(44人)的平均分為78.65分,及格率為77.3%,優(yōu)秀率為13.63。在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后,班級平均分上升為:80.21分,及格率為81.8%,優(yōu)秀率為15.9%。雖然優(yōu)秀率增長不大,但及格率漲幅較大,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多元評價策略能激發(fā)部分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其學習成績。
多元評價的內容包括聽、說、讀、寫等各個方面。在筆者所在地區(qū)舉行的縣級“英語誦讀比賽”中,全校10個班級共有13名同學進入決賽,該實驗班級就有4名同學參賽,占全校參賽人數(shù)的30.8%。
首先,實施多元評價,要考慮和評價的內容多,筆者所在的班級是一個有著44名同學的大班級,要關注的學生數(shù)量多,所以給教師增加了工作量,如何能優(yōu)化評價方式,做到既能減輕教師工作量,又能達到多元評價的效果,是一個值得繼續(xù)研究和深思的問題。
其次,在生生互評過程中,個別學生在課堂上過分關注其他學生的學習狀況,忽視了自己的學習。如何讓學生協(xié)調好自己學習與評價他人的關系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多元評價策略,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更使其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情感價值觀。但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困惑和問題,有待于進一步實踐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