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廣饒縣實驗中學 李國慶
課本習題是數(shù)學探究活動很好的切入素材,是問題延伸、解法衍生的關鍵材料.對習題進行拓展變式探究,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形成解題方法、培養(yǎng)理性思維,下面將對一道幾何習題進行拓展探索.
在課本教材中存在如下一道習題:如圖1,△ABD和△ACE是兩個等邊三角形,試猜想CD、BE的大小關系,并結合幾何性質加以證明.
圖1
解析:猜想CD=EB,證明時需要將CD和EB放在△ACD和△AEB中,通過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來求解.
從問題的結構上來看,可以將△ABD和△ACE看成△ABC的邊AB、AC上衍生的等邊三角形.從問題的本質來看,CD和EB分別位于擁有共同頂點A的△ACD和△ABE中,且△ACD?△AEB,則可以將△ACD看成△AEB經過順時針旋轉60°得到的,因此解題時需要利用圖形旋轉的位置變而大小不變的性質,從三角形全等的角度來求解,這也是該習題教學中所承擔的任務,即強化學生全等三角形的證明及性質利用.
拓展探究1:由問題的本質認識可知,本題的求解核心是證明△ACD?△AEB,利用到了SAS定理,因此使上述兩個三角形獲得全等的條件是實現(xiàn)CD=EB的基礎,原習題中△ABC的邊上衍生了兩個等邊三角形,具有極大地特殊性,分析后易知若將衍生的三角形換成一般的三角形結論將不再成立,現(xiàn)嘗試將其換為等腰三角形,并配合一對頂角相等,繼續(xù)探究.
變式1:△ABC為一銳角三角形,分別以它的邊AB、AC為邊向外作等腰三角形△ABD和△ACE,使得AD=AB、AC=AE,∠BAD=∠CAE,然后連接CD、BE,如圖2,試猜想CD、BE的大小關系,并對其加以證明.
解析:猜想CD=EB,因為∠BAD=∠CAE,則∠BAD+∠BAC=∠CAE+∠BAC,即∠DAC=∠BAE.又因為AD=AB、AC=AE,所以△ADC?△ABE(SAS),則CD=EB(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
本題目的條件換成了衍生等腰三角形,并配合一對頂角相等來繼續(xù)猜想,由于全等條件依然滿足,很顯然結論依然成立.以此為探究環(huán)境,可以隱去圖形中的一部分,進行探究,如下:
變式2:在如圖3所示的四邊形ABCE中,有AB=a,BC=b,∠ABC=∠ACE=∠AEC=45°,試求BE的長.
圖2
圖3
圖4
解析:題目中的△ACE為一等腰直角三角形,而隱去了由邊AB衍生的同類型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求BE的長可以參考變式1對圖像進行完善,以AB為直角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圖4,使得AD=AB,且∠DAB=90°,并連接CD.同樣可以證明△ADC?△ABE(SAS),有BE=DC,則只需要求出CD的長即可,可將其放在Rt△DBC中,可知BD=a,則由勾股定理可知CD=
剖析:上述的拓展探究所展開的兩個變式,實際上都是在同一平臺上進行的,即由一三角形的兩邊衍生特殊的三角形.其中變式2將其中的一個衍生三角形進行了隱去處理,給出相應的線段長,構建了一個四邊形.求解線段長同樣需要對圖形進行完善,即構造輔助線還原衍生三角形,利用習題的解題思路,先證明三角形全等建立邊長關系,再求解.整個過程涉及到眾多的思維活動,其中作圖、計算是基本操作,類比、猜想、證明是高層次的思維探究,充分掌握習題所呈現(xiàn)的衍生三角形解法是解題的關鍵.
拓展探究2:習題中所呈現(xiàn)的是以△ABC的邊AB、AC衍生的特殊三角形,且可以將△ACD看成△ABE繞點A旋轉一定的角度得到的,同樣可以考慮在邊BC上增加一個同側衍生三角形,使得平面內存在三個衍生三角形,并與頂點A形成一個四邊形,繼續(xù)從三角形的旋轉角度來探究圖形的形狀.
變式3:如圖5,△ABD、△AFC和△BCE分別是以△ABC的三邊AB、AC、BC為一邊在同側所作的三個等邊三角形.
(1)試證明四邊形ADEF為一平行四邊形;
(2)問:當△ABC滿足什么條件時,四邊形ADEF為矩形?
解析:證明四邊形ADEF為平行四邊形,需要對其角和線段關系進行研究,從圖形旋轉角度來分析,可以將△BDE和△ECF看成△BAC旋轉得到的,證明過程可以結合等邊三角形的性質,之后就可以利用旋轉特性、結合證明平行四邊形的條件來完成.而第(2)問證明四邊形為矩形,則需要加入一內角為直角,因為△ABD和△AFC為等邊三角形,則有∠BAD=∠CAF=60°,要確?!螪AF=90°,則∠BAC=360°-90°-60°-60°=150°.因此條件就是△ABC的內角∠BAC=150°.
上述的變式3是在三角形的同一側所作的三角衍生三角形,解題時發(fā)現(xiàn)可以從圖形旋轉角度思考,獲得了三個全等的三角形.同樣的可以在三角形的外側作三個三角形,并增加一定的條件,探究其中隱含的結論,現(xiàn)對其進行變式.
圖5
圖6
變式4:如圖6,△ABD、△AFC和△BCE分別是以△ABC的三邊AB、AC、BC為一邊在外側所作的三個等邊三角形.當∠ACB=60°時,試判斷S△ABC+S△ABD與S△BCE+S△ACF的大小關系.
解析:初步判斷S△ABC+S△ABD=S△BCE+S△ACF,求證時需要構建涉及到的四個三角形面積關系.很顯然,單純的利用面積公式來求解則會很復雜,需要從三角形全等的角度進行思考,我們可以利用∠ACB=60°先構建一個與△ACF全等的三角形,在BC邊上取一點G,使得AG∥FC,很容易獲得△ACF≌△ACG,則必然兩者面積相等,下面則只需證明四邊形AGBD與△BCE的面積大小相等即可,連接DG、EG,將四邊形AGBD切割為△DBG和△ADG,將△BCE切割為△CGE和△EGB,只需要證明△DBG≌△EGB、△DGA≌△ECG就可以完成證明,經推導證明條件可以獲得.
剖析:拓展探究二是從三角形構建的方向來進行的,即內側和外側,并發(fā)現(xiàn)內側構建時圖形中存在由一個三角形旋轉得到的兩個三角形,即有三個相互全等的三角形;而外側構建衍生三角形時,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三角形的面積大小規(guī)律,當然這些結論是建立在特定條件上的,但總體來說是建立在以三角形的三邊衍生三角形的基本框架之上,其解題思路依然是習題中所陳述的利用三角形全等、旋轉角度進行分析,尤其是對于變式4的面積大小關系,通過三角形的切割依然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旋轉問題,利用旋轉的特性本質分析求解.
本文所探究的習題,在教材中的目的是為鞏固學生全等三角形的證明及性質等知識,由于設計新穎,具有極好的拓展價值,因此本文對其進行了深度的拓展變式,近幾年的中考題也越來越多的注重從教材習題中提取素材,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引導學生加以學習.另外,依托課本教學習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進行拓展變式,有助于引導學生挖掘問題中的“變”與“不變”的內容,把握問題本質,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
上述開展習題的拓展探究實際上是對習題中隱含數(shù)學模型的探究,即從習題中提煉出研究問題的模型,然后對模型進行深度挖掘,實現(xiàn)問題模型的拓展推廣,因此可以說幾何解題的過程是對問題模型的研究過程,透析數(shù)學模型才是解題思路的核心所在.在教學中,教師應緊抓教材習題,提煉問題研究的數(shù)學模型,通過對模型的不斷發(fā)掘、聯(lián)想、變形、歸納,使學生充分掌握數(shù)學解題的本質方法.另外,在解題教學中應適當?shù)慕Y合中考題,將模型與考題進行結合,逐步凝題成鏈,由鏈結網,使學生通過一道題的探究掌握一類題的解法,真正達到“明題理,通類題”的頓悟境界.
對習題的拓展變式不是單純的一種創(chuàng)新與改編,而是基于知識內在聯(lián)系性的一種深度拓展,是一種研究型的學習方式.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發(fā)掘問題的隱含規(guī)律,總結其中的基本解法,獲得思維層面上的解題思路,如本習題的幾何圖形旋轉與特性利用,貫穿在整個變式問題中,它是求解三角形三邊衍生問題的核心方法,無論問題的形式如何變化,建立三角形全等關系是解題的基本途徑.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習題的隱含規(guī)律,掌握問題探究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學習到方法總結、應用的過渡,使學生形成自我更新、完善的思維習慣.
教材習題是十分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是中考的源題精化所在,對習題進行探究學習,不僅是一種高效的研究性學習手段,由于習題與階段性知識有著很好的銜接,還可以通過習題探究來幫助學生整合知識,探索規(guī)律,形成方法,獲得解題思路.課堂上開展習題的拓展變式,是實現(xiàn)課堂基礎教學向實用性解題研究的自然過渡,是實現(xiàn)學生概念思維向變式思維的完美銜接,數(shù)學之美融于習題,精心研磨習題,學生的思維才可以在解題中得以放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