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博興縣教學研究室 劉克光
☉山東省鄒平縣黃山實驗初中 由學芹
我們有幸參加了本市2018的中考數(shù)學命題工作.試卷中第19題如下:如圖1,在矩形ABCD中,AB=2,BC=4,點E、F分別在BC、CD上,若AE=,∠EAF=45°,則AF的長為___________.
圖1
現(xiàn)把本試題命制的過程、思考、感悟與大家分享如下.
第19題來自新課標人教版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60頁的課本例題:如圖2,E是正方形ABCD中邊CD上任意一點,以點A為中心,把△ADE順時針旋轉90°,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例題分析1:旋轉變換的特征有三個,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點與旋轉中心所連線段的夾角等于旋轉角;旋轉前、后的圖形全等.
例題分析2:正方形的特征有三個,正方形的各邊都相等,恰好便于旋轉后邊的重合;正方形的內角等于90°,恰好為本題中的旋轉角;經(jīng)過旋轉后所得三角形的邊BF,恰好在正方形的邊BC所在直線上.
圖2
例題分析3:正方形的特征決定了它本身是考查旋轉變換知識的很好載體.同樣正三角形等正多邊形也具有同樣的特征.
從此問題出發(fā),通過固定點E的位置,在正方形內部作∠EAF,使其等于45°而得以下問題:
圖3
題1:如圖3,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2,點E、F分別在CD、BC上,若AF=,且∠EAF=45°,則AE的長為_________.
此問題的突破口就是把△ADE順時針旋轉90°,得到“前世”的基本圖形(如圖4),利用∠BAF+∠DAE=45°, 證 明△AEF≌△AMF,得到MF=EF,在Rt△EFC中,利用勾股定理構造方程,使問題得以解決.
我們知道,一份考卷既是考查區(qū)分、學情反饋,同時又要發(fā)展師生、引領教學.但是在本次整份試題的命制過程中,一是感覺對矩形知識的考查較弱,二是感覺此題的區(qū)分度還不夠,于是思考能否把題一中設置的情景置于矩形之中.就是在這樣的思考下,得到了試卷中的第19題.
圖4
圖5
試卷中19題分析:此題的背景是矩形,但可通過分割矩形得到正方形.取AD中點M,作MN⊥BC于N,交AF于點P,從而得到題45°,求AF的長.1的基本圖形,易求得MP=,根據(jù)中位線定理可求得DF=2MP=,在Rt△AFD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
對試題進行進一步思考,如果改變題目中的條件,問題能否得解呢?
變式1:如圖6,矩形ABCD的邊長為AB=3,AD=6,若點E、F分別在BC、DC上,BE=1,且∠EAF=
圖6
變式2:如圖7,矩形ABCD的邊長為AB=3,AD=6,若點E、F分別在線段BC、直線DC上,BE=,且∠EAF=45°,求AF的長.
圖7
變式3:如圖8,矩形ABCD的邊長為AB=3,AD=6,若點E、F均在BC上,BE=,且∠EAF=45°,求AF的長.
圖8
變式4:如圖9,矩形ABCD的邊長為AB=3,AD=8,若點E、F分別在BC、DC上,BE=2,且∠EAF=45°,求AF的長.
分析1:此題中,邊長不是整數(shù)倍的關系,但我們可以類比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法,取AM=3,作MN⊥BC于點N,交AF于點P,可分割得到正方形.然后采用試題中第19題的方法求得MP=,根據(jù)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求得DF=<DC,說明點F在邊DC上,在Rt△AFD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
圖9
分析2:通過變式4的解答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邊長為任意數(shù)的矩形問題也可以通過轉化為正方形的問題來解決,從而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千題萬題不離母題”的基本活動經(jīng)驗.
源自教材的問題背景,學生能從教材中找到它的影子,更易于接納并思考.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心理活動是積極主動的,因而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源于教材背景的問題,更有利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提高思維的效率和效度,激發(fā)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習慣,進而掌握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方法.
問題中的不變量,為試題的“前世、今生和拓展”搭橋.上述問題中,無論它的前世、今生和拓展,都是借助了正方形的特殊性質: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正是有了這樣的圖形背景,為圖形的旋轉變換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考方向,也為我們命制試題、解答問題提供了方法支持.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善于從變化中找到不變的特性,用“執(zhí)果索因”的聯(lián)想法,體會一題多變、多題同法之數(shù)學化歸思想的精髓,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源于教材、又高出教材的原創(chuàng)命題,讓人會有“回味無窮、漸入佳境”的感覺.面對這樣的問題,勢必會引領教師重視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告別題海,告別對題型的死訓練,引導學生走上學習解題、積累方法、感悟思想、開發(fā)智慧的“數(shù)學育人”之路,進而實現(xiàn)傳授知識和技能,關注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高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