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清 褚敏 彭娟 程智慧
1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成都 610083);2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婦女兒童醫(yī)院(成都 610500)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的老齡化,以動脈硬化為病理生理基礎的心血管病死率仍然是我國居民死亡的首位病因[1]。育齡期女性由于有雌激素的保護作用,動脈硬化性疾病的發(fā)病率遠遠低于同齡男性,而絕經后女性的發(fā)病率則明顯增加[2]。40~60歲這一階段為女性從生殖期過度到老年期的特殊生理階段,該階段的女性由于年齡的增長、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改變,動脈硬化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4]。頸動脈因其解剖位置表淺,故常被作為反映全身動脈硬化程度的“窗口”,通過超聲無創(chuàng)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斑塊情況是了解頸動脈硬化的常用臨床指標。最近,WANG等[4]研究表明我國40歲以上的人群中,頸動脈硬化的患病率為36.2%。目前有關40~60歲年齡段女性頸動脈硬化的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通過分析40~60歲女性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斑塊形成情況,探討影響40~60歲女性頸動脈硬化的相關危險因素。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成都市新都區(qū)婦女兒童醫(yī)院行健康體檢的年齡在40~60歲的女性共824例,平均年齡(53.9±5.7)歲。入選標準:年齡40~60歲女性。排除標準:妊娠期;有精神行為異常和言語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收集納入研究者的體檢數據資料。包括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年齡、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月經史等信息;體檢資料包括身高、體重、血壓、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板塊形成情況,頸動脈超聲由經驗豐富的超聲科醫(yī)生進行檢測;血生化檢測指標: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雌激素等;血樣標本為體檢當日晨抽取的空腹血,實驗室檢測由檢驗科按照常規(guī)標準方法進行檢測。
1.3 診斷標準(1)頸動脈硬化的診斷:根據美國超聲心動圖協(xié)會2008年頒布的頸動脈內中膜增厚及斑塊形成的診斷指南標準[5],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0.90 mm,伴/不伴有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定義為頸動脈硬化。(2)糖尿?。焊鶕吨袊?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診斷標準[6],空腹血糖≥7.0 mmol/L,以及既往明確糖尿病病史者。(3)高血壓?。焊鶕吨袊哐獕褐委熤改?010》[7]診斷標準,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以及既往明確診斷為高血壓者。(4)血脂異常:根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8],TC ≥ 6.2 mmol/L,LDL?C ≥ 4.1 mmol/L,TG ≥ 2.3 mmol/L,HDL?C <1.0 mmol/L,符合四項指標中的任意一項異常則診斷為血脂異常。(4)絕經:根據《絕經期管理與激素補充治療臨床應用治療(2012版)》[9]定義,最后一次月經距體檢調查時間在12個月以上。(6)超重及肥胖:根據《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預防指南》[10],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在 24~28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頸動脈硬化的相關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頸動脈硬化檢出情況本研究共調查了824例年齡在40~60歲之間的女性,頸動脈硬化(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0.90 mm,伴/不伴有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檢出率為23.8%(196/824)。
2.2 頸動脈硬化組與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比較頸動脈硬化組的平均年齡(54.9±6.0)歲,高于對照組平均年齡(53.6±5.6)歲,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23,P=0.007)。頸動脈硬化組的糖尿病、高血壓病、血脂異常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61,P=0.012;χ2=5.099,P=0.024;χ2=5.561,P=0.018)。頸動脈硬化組的絕經比例為71.4%(140/196),高于對照組的 54.8%(344/62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089,P<0.001)。兩組患者BMI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590,P=0.022)。頸動脈硬化組的雌二醇平均水平為(48.63±15.95)pg/mL,低于對照組的(55.16±14.45)p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381,P<0.001)。見表1。
表1 頸動脈硬化組與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比較Tab.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2.3 頸動脈硬化與相關指標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是否發(fā)生頸動脈硬化為因變量,將年齡、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絕經、BMI、雌二醇作為協(xié)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血脂異常、BMI、雌二醇與40~60歲女性頸動脈硬化顯著相關。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發(fā)生頸動脈硬化的風險增加1.934倍(P=0.021,95%CI:1.103~3.392);與血脂正常的女性相比,血脂異常者發(fā)生頸動脈硬化的風險為其1.713倍(P=0.012,95%CI:1.126 ~ 2.605);與BMI<24 kg/m2者相比,BMI≥28 kg/m2的女性患頸動脈硬化的風險增加1.966倍(P=0.007,95%CI:1.201 ~ 3.221);雌二醇是40~60歲女性頸動脈硬化的保護因素(OR=0.971,95%CI:0.958 ~ 0.985,P<0.001)。見表2。
表2 頸動脈硬化與相關指標的Logistic回歸分析Tab.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 and other risk factors
2017年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一項新的分析顯示,納入研究的24 822名中國人的頸動脈硬化檢出率為31.0%[11]。WANG等[4]研究表明我國40歲以上女性頸動脈硬化的患病率33.1%。本研究人群的頸動脈硬化檢出率為23.8%,低于上述兩項研究結果,與陶先明等[14]報道的重慶地區(qū)20.9%較為接近。分析原因可能與重慶和成都均處于西南地區(qū),西南地區(qū)的居民飲食習慣偏辛辣食物,而研究表明嗜辣可有效地降低動脈硬化性疾病的發(fā)病率[13]。
研究已證實[1],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肥胖是動脈硬化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表明[2],40~60歲為女性頸動脈內膜增厚發(fā)生率的高峰年齡段,可能與該年齡段女性的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的發(fā)病率增加有關。本研究人群中,頸動脈硬化組人群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的比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進一步Logistic回歸分析示糖尿病、血脂異常和肥胖是頸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因此,大力開展圍絕經期女性健康體檢,早期發(fā)現(xiàn)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危險因素,通過合理膳食、科學運動,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及體重達標,從而降低動脈硬化性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女性冠心病好發(fā)年齡較男性晚10~15年,小于55歲的女性很少發(fā)生冠心病,絕經后女性的冠心病發(fā)病率與病死率均明顯升高,可能與女性絕經后低雌激素水平狀態(tài)相關[2]。業(yè)已證實,雌激素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絕經后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顯著增加的重要原因[1-2,14]。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頸動脈硬化女性的雌二醇水平明顯低于非頸動脈硬化女性。雌激素對動脈硬化性疾病的影響機制可能有:(1)雌激素通過改善脂蛋白譜和脂質過氧化,從而減少內皮氧化損傷及脂質沉積[2-3,9]。(2)血管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均表達雌激素受體,雌激素可通過其受體介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2,9,14]。(3)目前認為動脈硬化為一種機體慢性炎癥反應過程[15],雌激素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遷移和炎癥因子的生成等炎癥的產生,減少內皮細胞活性氧的生成,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凋亡,減低血管平滑肌細胞的氧化應激水平等[2-3,9]。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提示,40~60歲女性的頸動脈硬化檢出率為23.8%,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雌二醇與40~60歲女性頸動脈硬化顯著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