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怡莉
摘要:支架式教學,就是給學生一個支架,由學生走到想要達到的高度。為學生搭建支架,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標,是推進教學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支架式教學方式有問題、情景、線索以及詞匯支架等,充分運用這些方式展開教學,能推進聽力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英語;聽力練習;支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4-0118-01
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聽力處于長期被忽視的狀態(tài),隨著高考取消英語聽力分數(shù),許多學校減少了聽力練習,想要進入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只能通過自主學習來實現(xiàn)目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聽力練習的意義被又一次發(fā)掘,聽力練習也在教學中逐漸增加。尋找到培養(yǎng)學生聽力的有效途徑,是推進教學發(fā)展的有益實踐,本文針對支架式教學在高中英語聽力中的運用展開討論。
1.支架式教學的內涵及其意義
支架式教學即為學生的學習構建支架,之后學生依靠這些支架進一步展開學習。其理論來源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間”理論,即尋找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間,引導學生逐步進步,使其能夠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運用支架式教學,具有如下積極意義:
拉動學生自主進行聽力練習。支架式教學,就是教師為學生搭好支架,再由學生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給予學生支架,同時也是為學生布置任務,此時聽力練習已不是一個表面文章,而是已經(jīng)給予學生清晰的練習提示。在這樣的氛圍下,展開自主聽力練習就有著確定的方向和動力。
能夠使學生的聽力有明確的目標方向。支架式教學之下,在提供給學生學習方法的同時也提供了學習的方向。支架式教學是一種聽力練習的啟發(fā)、也是一種規(guī)劃,它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進步與提升,貫注到學習的整個過程。
2.支架式教學的運用策略
2.1 構建情景支架。情境支架,就是從閱讀素材的背景著手,通過文化背景的滲透、課文主要內容的提煉等,為學生提供情景支架的構建。情境支架,就是把握其中的背景,使學生提前準備好聽力練習,更多的尋找細節(jié)進行理解。當前的練習材料中,都會有一個核心的主體。如在學習“Canada ——The truth North”這單元后,學生剛剛領略了異國風情;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有一篇是“特立尼達島的狂歡節(jié)”,從已知線索中教師知道學生對于這題材會感到陌生,且其中存在大量的地名,會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由此需要教師提前進行鋪墊。教師可以用材料中的圖片為切入點,其提供了地理坐標,再結合學生的地理知識,可以分析判斷其氣候會相對炎熱。教師可以做出如下情景提示:Look at the picture on the right to find out Trinidad and Tobago. What kind of weather does it have from its location?Look at other pictures and predict what problems you will have when going to such carnival.學生再進行聽力練習,就能夠更多地關注到聽力中的細節(jié)所在。
教師還可以嘗試以更為直接的形式進行推動,如運用多媒體技術直接對學生做出視覺沖擊;還可以通過簡單的小故事先做引入,再輔以復雜些的英語聽力。
2.2 構建問題支架。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問題支架,實現(xiàn)“信息備案”。統(tǒng)一定制的聽力練習有時難度較高,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接受。此時可以為學生提供問題支架,將聽力問題進行分解。如將文章中的“What thing were unfair in South Africa?”改為“What problems did the black like Elias have in South Africa?”將宏觀問題轉變?yōu)榫唧w問題,能夠恰到好處的對學生做出提示,使學生能夠尋找文章講的是什么,再投入其中進行宏觀的思考。
在問題支架下,盡管問題的提出僅僅涵蓋個別內容,但在這過程中,能幫助學生把握一定的重點,最終實現(xiàn)聽力學習的發(fā)展。
2.3 設計詞匯支架。聽力練習最終也是建立在詞匯的理解基礎之上的,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構建基本的詞匯基礎。學生往往會遇到詞匯的阻礙,并最終影響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對于閱讀理解的題型,學生還有可能跳過生詞,再通過通讀全文進行理解。而對于聽力詞匯學生卻無法跳過,甚至只要出現(xiàn)一處糾結,就會影響到后續(xù)的進一步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詞匯支架,在開始練習聽力之前,先幫助學生搭建詞匯支架、掃清詞匯的障礙[1]。
如一篇聽力中主要介紹愛情故事,故事開始于“Will you marry me?”其中有個詞匯是minister(牧師),學生很難理解,而對于“marry”的理解也局限于結婚等。此時教師通過“One of a ministers jobs is to marry couples.”這一句子,就能使學生關注到minister的含義和marry的新意,從而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支架[2]。
2.4 為學生提供線索支架。線索支架是指抓住一篇文章的獨特所在,尋找到聽力的切入點。學生往往能夠聽懂其內容,卻很難回答出稍后的問題。這是由于學生缺乏對重點內容的把握,許多內容聽過即錯過。如果能夠尋找到其中的關鍵詞語、獨特之處等,先提供給學生引發(fā)其思考,進而對聽力內容有直觀的理解,就能夠從中尋找到發(fā)展的動力。為學生提供這樣的引導,是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聽力能力而展開的,因此也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成長,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時機[3]。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英語教學思路進一步打開,教學視野也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教師應深入關注學生的聽力發(fā)展,實現(xiàn)教學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發(fā)展,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本文針對支架式教學在聽力中的運用進行淺析,希望能夠對聽力教學實踐做出一定啟發(fā),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聽力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 羅之慧.英語聽力發(fā)展的教學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1,19(8):67—68.
[2] 曹建明. “支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學生英語,2010,21(9):56—58.
[3] 羅倩.淺談支架式教學在英語聽力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12(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