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樂云
摘要:魏晉時期,因佛老思想的流播及儒家思想在黑暗現(xiàn)實面前的崩潰,士人階層的道德觀念及價值取向開始重新架構?!妒勒f新語》中有關忠孝觀的內容大部分在《德行》篇中有所記載,從中可窺見魏晉士人在追求個性解放的同時,面對忠孝矛盾,所進行的棄禮重情、先孝后忠的普遍選擇。
關鍵詞:《世說新語》;魏晉;忠孝觀
《世說新語》這部中國古代志人小說的代表,共記36篇1130則,內容廣闊,情感真摯,展現(xiàn)了魏晉時期名士們至情至性的處事風格及時代特色。在《世說新語》中,《德行》篇位列三十六門之首,有關孝行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德行》一門,共十三則,其余門類多有零散出現(xiàn),但關于忠的記錄在《德行》中只有一則。本文對《世說新語》中記載的大部分孝行進行分析,以此體現(xiàn)魏晉時期名士們在禮教與真情、忠與孝之間的抉擇。
一、重情棄禮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具有十分矛盾的性格,一方面極盡吝嗇,貪財慕利,在政治上小心謹慎,另一方面則,不拘禮制,追求自然,在孝行中盡心盡力。
《世說新語》中任憑心意,自在隨我的代表當屬阮籍,在《任誕》篇中的記載有以下三則:
“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坐,進酒肉。司隸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喪,顯于公坐飲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能共憂之,何謂寧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籍飲咦不輟,神色自若?!保ǖ?則)服喪期間,阮籍仍自進酒肉,即使被何曾上報文王,也泰然自若,文王為他開脫時,也毫無感激之意,可見阮籍對禮法的不屑。
“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后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保ǖ?則)喪母之時,阮籍未發(fā)一言,未滴一淚,然訣別之際哀嚎吐血,喪母之痛盡顯無遺,雖不拘禮法,但感情真實強烈,“窮矣”二字聲聲痛心。因哀痛而不顧身家性命乃“死孝”,可以說在這一時代,禮節(jié)周到的孝行與此處真摯的情感相比,定是會黯然失色的。
“阮步兵喪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發(fā)坐床,其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薜跹洚叄闳??;騿柵幔骸驳酰魅丝?,客乃為禮。阮既不哭,君何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儀軌自居。時人嘆為兩得其中?!保ǖ?1則)客人前來吊唁,按照禮數(shù),阮籍應陪著客人哀悼同哭,并將客人照顧周到。但他卻“散發(fā)坐床,其踞不哭”,姿態(tài)極其不雅,既未顧及客人,也未表一絲悲傷之情。裴楷說阮籍為“方外之人”,不需要尊崇禮制,時人皆認可裴楷所言,普遍認為對于阮籍等魏晉士人而言,發(fā)自內心的悲痛與禮教相比更為重要。
二、忠孝相連的統(tǒng)治理念
自曹操“唯才是舉”之后,晉武帝以“禪讓”上位,重新開始將忠君與孝的思想結合起來,并將“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的觀念通過征官制度具體化了。
結合《紕漏》篇第6則,更能清晰看出忠孝之間的矛盾。殷仲堪的父親病重,孝武帝不知是其父,只如同聽傳聞一般因好奇而詢問,但對殷仲堪而言,若回答孝武帝,則自己會使父親名譽受損,不是孝的行為,若不回答,則又不是作為臣子應有的態(tài)度。殷仲堪在孝與忠的選擇面前,不知該如何回應,只好稱“進退維谷”。孝是血緣關系的集中體現(xiàn),而忠是政治關系的集中體現(xiàn),肯定君權就會否定父權,肯定父權則會否定君權,這就是普遍存在的“忠孝難以兩全”的原因。
《德行》第47則中提及,因吳道助兄弟二人在母親去世后萬分悲痛,韓康伯的母親便建議康伯定要好好照顧二人,韓康伯依照母親的話,與二人結為知己,后同仕途直上,十分顯貴。本則記載的內容中,二吳與韓康伯均為孝子,并仕途順利,未談及諸人其他的能力與品行,而單將孝行與仕途相結合,可見有無孝行是為官的重要評判標準。
三、結論
忠孝兩全十分難以實現(xiàn),在門閥制度崛起、君王權利下降的魏晉時期,名士們常常陷入忠孝先后的矛盾中,因此這一問題也是名士們熱衷的清談題目。重情棄禮,孝先于忠,則是《世說新語》中名士們的普遍選擇。以直白表達情感為先,超越禮制,盡到自己本性所理解的孝道,魏晉名士的這一選擇,實則也是魏晉風度至情至性、率真曠達的真實反映。
參考文獻:
[1]劉汾,周宏波.論《世說新語》中王戎的矛盾形象[J].滄桑,2008(03):231-233.
[2]韋曉蘭.從《世說新語》的“生孝死孝”看魏晉士人的越禮重情[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25(1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