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賓,陳殿緒,張 霞,許曼琳,鄢洪海,梁 晨, 于建壘,劉同金,董煒博,遲玉成*
(1. 山東省花生研究所,山東 青島 266100; 2. 青島農業(yè)大學植物醫(yī)學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3. 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山東 青島 250100)
花生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我國的花生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41.6%,位居第一[1-2]?;ㄉa中經常受到一系列的病蟲害侵襲,導致產量和品質降低[3-4]?;ㄉW斑病已成為我國花生生產上最嚴重的葉部病害之一,1982年首次在我國山東、遼寧等地被發(fā)現(xiàn),此后在陜西、河南等省份相繼發(fā)生[5]?;ㄉW斑病從花期到收獲期均可發(fā)生,但在中后期發(fā)病最重,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葉柄和莖也可受害,導致后期葉片大量脫落,一般可減產10%~20%,嚴重時可達30%以上,對花生的產量和品質有很大影響[5-6]。
如今生產上主要應用化學藥劑防治花生網斑病,以多菌靈最為普遍,其次是甲基托布津,特別是隨著花生種植面積的增加,大量低毒、高效的化學藥劑被應用于防治花生網斑病,藥效不一。為了篩選出對花生網斑病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對近年來生產上應用較多的化學藥劑進行田間試驗,以期為大規(guī)模應用新型殺菌劑防治網斑病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支持。
試驗在山東省花生研究所萊西試驗站進行,試驗地為多年重茬地,歷年均有網斑病發(fā)生,土壤類型為砂壤土,0~20cm土壤肥力狀況為:有機質12.7 g/kg、水解N 89.3 mg/kg、速效P(P2O5)49.6 mg/kg、速效K(K2O)93.6 mg/kg?;ㄉ贩N為花育22號,起壟覆膜栽培,壟高10 cm,壟寬85 cm,雙行播種,穴距12.5 cm,每穴2粒種子。
選用13種新型殺菌劑,詳見表1。
試驗共設14個處理,根據(jù)不同殺菌劑的使用說明配制藥液,清水作空白對照(CK),多菌靈作為藥劑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20m2,每處理施藥3次,每次間隔10d。其他種植方法及田間管理與生產田相同。
表1 供試藥劑種類
注:WG:水分散粒劑;EC:乳油;SC:懸浮劑:WP:可濕性粉劑。
Note: WG: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EC: Emulsifiable concentrate; SC: Suspension concentrate; WP: Wettable powder.
表2 花網斑病的分級標準
采用五點取樣法進行調查,施藥前和每次施藥后10 d各調查1次,在施藥后30 d調查1次,每點調查10株,根據(jù)為害分級標準記載發(fā)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shù)和防效。花生網斑病采用6級分級標準,分級標準及公式如下。
其中,CK0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shù);CK1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shù);PT0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shù);PT1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shù)。
花生收獲時,每小區(qū)實收4.25 m2計產,并隨機取10株典型植株調查其主莖高、側枝長、單株分枝數(shù)、單株莢果數(shù);莢果曬干后稱重計產,計算單株生產力并測定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
采用Excel和DPS軟件對防治效果進行方差分析,以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表3可以看出,13種殺菌劑對花生網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各處理間差異明顯。其中防治效果較好的有:60%唑醚·丙環(huán)唑WG、30%苯甲·丙環(huán)唑EC、43%戊唑醇SC、75%肟菌·戊唑醇WG、10%苯醚甲環(huán)唑WG,防效均超60%,分別為72.08%、72.03%、71.06%、68.01%、64.60%;其次為12.5%氟環(huán)唑SC、25%吡唑醚菌酯EC、73%甲基托布津WP、1%申嗪霉素SC、70%代森聯(lián)WG、32.5%苯甲·嘧菌酯SC、25%嘧菌酯SC,防效分別為59.17%、59.08%、58.56%、55.45%、54.55%、51.21%、44.61%;均顯著高于對照藥劑50%多菌靈WP(32.19%)。由此可見,相比于傳統(tǒng)藥劑多菌靈,試驗所用的新型殺菌劑對花生網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表3 不同殺菌劑對花生網斑病的田間防治效果
注: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p= 0. 05),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 (p= 0.01),下同。
Note: Lower case letters after the data indicated significance at 0. 05 level,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d significance at 0. 01 level. Same as below.
不同處理花生農藝性狀存在差異,但主莖高、側枝長、主莖葉數(shù)、分枝數(shù)等主要農藝性狀表現(xiàn)差異不顯著(數(shù)據(jù)未展示)。表4可見,使用1%申嗪霉素SC處理后飽果率低于對照,其余處理除25%嘧菌酯SC、10%苯醚甲環(huán)唑WG外均顯著高于對照,增幅為1.9%~5.39%;各處理間對百果重影響差異不顯著,比對照增重7.2~15.2g;用60%唑醚·丙環(huán)唑WG、75%、肟菌·戊唑醇WG、10%苯醚甲環(huán)唑WG處理后對百仁重的影響極顯著高于對照。50%多菌靈WP處理后對出仁率的影響不顯著,其余處理均極顯著高于對照,出仁率增加3.0%~8.1%。經不同殺菌劑處理后對莢果的產量均有不同程度影響,除70%代森聯(lián)WG處理外,各處理均極顯著高于對照,增產幅度達8.81%~24.87%。其中增產效果較好的為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環(huán)唑WG、30%苯甲·丙環(huán)唑EC、75%肟菌·戊唑醇WG處理的花生,增產均高達20%以上,分別為24.87%、22.80%、21.76%、20.72%;另外對照藥劑50%多菌靈WP處理較清水對照增產14.51%,優(yōu)于25%嘧菌酯SC、73%甲基托布津WP、70%代森聯(lián)WG處理。
表4 不同殺菌劑對花生產量的影響
從對花生網斑病的防治效果看,60%唑醚·丙環(huán)唑WG、30%苯甲·丙環(huán)唑EC、43%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2.08%、72.03%、71.06%,防效均達到70%以上。三種藥劑均是具有治療和保護雙重作用的內吸性三唑類新型廣譜性殺菌劑,它可被根、莖、葉部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物株體內傳導,具有殺菌速度快、持效期長、內吸傳導性強等特點。同時,三唑類殺菌劑可以通過調節(jié)植物生理效能緩解多種逆境脅迫對植物正常生長代謝造成的不良影響,是一種多重保護劑[7]。郭曉強等[8]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三種藥劑對花生葉斑病也有較好的防治,由此可見,該類殺菌劑具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建議交替使用三種殺菌劑,提高防治效果。
從增產效果看,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環(huán)唑WG、30%苯甲·丙環(huán)唑EC、75%肟菌·戊唑醇WG的增產效果均達20%以上,分別為24.87%、22.80%、21.76%、20.72%。Paramasivam,Ashok等[9-10]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三唑類殺菌劑可增加植物光合色素含量、增大葉綠體體積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質積累,從而增加產量,這與本試驗中增產效果較好的藥劑均為三唑類殺菌劑的結果一致。毛軼清等[11]在研究多效唑浸種對鹽脅迫下麻瘋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響時,也得出了三唑類殺菌劑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質積累速率這一結論。
綜合本試驗結果,對花生網斑病的防治效果達到70%以上,且增產效果達到20%以上的處理是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環(huán)唑WG、30%苯甲·丙環(huán)唑EC。田間試驗發(fā)現(xiàn),使用殺菌劑的處理130 d收獲時都還保有葉片,而對照葉片基本已落光,推測殺菌劑延長了花生的生育期,發(fā)育時間充分,提高了飽果率和出仁率,從而增加了產量。在試驗中,未見這些藥劑對花生植株和莢果造成抑制或藥害等不良影響,可在生產上推廣使用。
花生葉部病害大多在花生生育期的中、后期發(fā)生流行,此時正是花生結莢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若病害發(fā)生嚴重可導致葉片早衰或脫落,葉片功能期縮短,縮短生育期和莢果充實期,莢果和籽仁變小,從而導致產量降低。目前,花生網斑病因其發(fā)病快,蔓延迅速,危害嚴重,已成為為害最嚴重的葉部病害。對于花生網斑病應該進行綜合防治。劉美昌等[12]根據(jù)網斑病侵染循環(huán)規(guī)律,采用殺菌劑與除草劑并用封鎖初侵染源,不僅能夠增加防治效果,還能免中耕除草;農藥合理混用、分期使用,將殺菌劑、生物制劑和保護劑混合使用除對花生網斑病有顯著防效外,還對其他花生病害有較好的防效,達到一次用藥多病兼治的目的。何晶晶等[13]篩選使用新型殺菌劑30%苯甲·丙環(huán)唑EC對花生網斑病有較好的田間防效,這也與本試驗結果基本一致。
根據(jù)本試驗結果,選擇防治效果與增產效果一致性較好的43%戊唑醇SC作為生產上防治花生網斑病的主要藥劑。同時,三唑類殺菌劑的作用位點比較單一,存在高水平抗藥性風險[14],為了防治抗藥性的產生以及藥效下降,可選用60%唑醚·丙環(huán)唑WG、30%苯甲·丙環(huán)唑EC等藥劑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花生網斑病的效果,達到增加花生產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