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珍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新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方法在教育領域不斷涌現,其中群文閱讀教學法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有效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法,不僅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因此,從小學語文教學入手,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教學法,以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如何提高閱讀教學質量,一直是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重點課題。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讓學生掌握精讀、瀏覽、略讀等多種閱讀方法,但是現階段教師仍然將閱讀方法停留在精讀方面,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群文閱讀教學法的出現,正好可以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群文閱讀教學法,不但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能夠在閱讀不同風格文章的基礎上采用歸納、分析等方法提升閱讀質量,因此,教師要從實際的發(fā)展情況出發(fā),采取合理的措施來提高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下面是對提高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隨著教育改革活動的不斷開展,在教育領域出現了群文閱讀教學法,所謂的群文閱讀教學法,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探索性的閱讀具有一系列關聯(lián)性文章的一種閱讀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群文閱讀教學法,對于多個方面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這一章節(jié)主要探討的內容就是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群文閱讀教學法,希望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策略的提出,可以為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從而促進整體的進步與發(fā)展。
一、整合文章,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
群文閱讀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的不同之處在于,這一方法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幾篇不同的文章來完成教學目標,因此,群文閱讀教學法打破了以往一節(jié)課一篇文章的局限,盡管會帶來多個方面的好處,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在學習過程中難度系數會有所增高。針對于此,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法之前,首先要落實學生的預習工作,讓學生借助預習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從而不影響教學進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將具有同一主題的文章進行整合,而學生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根據教師布置的預習要求來完成預習工作,在預習過程中掌握基本的預習目標、預習要求,從而為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法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布置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完成相對應的預習工作,從而促使群文閱讀教學法的有效開展。
例如,《詹天佑》《懷念母親》《彩色的翅膀》等幾篇文章表達的都是對祖國的愛國之情,教師可以將這幾篇文章結合在一起,先讓學生做好這幾篇文章的預習工作,其內容包括朗讀文章、了解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語,從而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結構性地呈現文章,讓群文有機組合起來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群文閱讀教學法時,不但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現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無序地全部呈現,而是要根據文章的主題和特點,再合理選擇舉一反三、分組遞進、反復重讀等群文閱讀教學結構,有效地呈現文章。首先是舉一反三式的群文閱讀教學結構,簡單來講的話,就是先讀一篇文章,再讀一組文章的形式,以一篇帶多篇,促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更加容易化;其次是分組遞進的群文閱讀結構,指的就是先讀一組文章,再讀一篇文章,以一組一組的形式呈現文章,讓學生在多篇文章的閱讀中進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最后是反復重讀的群文閱讀結構,就是先讀一組文章,再重讀這組文章,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群文閱讀能力。
以舉一反三式的群文閱讀教學結構為例,首先,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小壁虎借尾巴》,讓學生明確小壁虎分別向小魚、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在此基礎上構建文章的情節(jié)結構圖;其次,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七顆鉆石》《犟龜》一組文章,給學生展示每一篇文章的情節(jié)結構,讓學生在比較中理解文章。
總之,將群文閱讀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對于教師而言,有利于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而對于學生而言,則能夠積極投入到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中,促進自身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采取合理的措施來提高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就從小學語文教學入手,提出了以上兩個方面的措施來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希望可以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促進整體的進步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賴云雅.小學語文實現閱讀教學高效化的探索[J].新課程(小學),2017(10).
[2]宋小強.淺談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7(10).
編輯 魯翠紅